描写孝义的花馍(如何形容花式馒头)

如何形容花式馒头形容花式馒头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色彩鲜艳。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中国的面塑艺......

描写孝义的花馍(如何形容花式馒头)

如何形容花式馒头

形容花式馒头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色彩鲜艳。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

陕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

有花馍就有幸福

早在男女青年初订秦晋搜趣网之好时,男方就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自家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也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征。

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老虎混沌,一对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地坐虎,这是丈母娘送给未来女婿的礼物,表达了她对未来女婿勇武能干的期许。而这些祈求幸福的信物,均一一由我们平时容易吃到的最普通的麦面馒头精工制成。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薛强的婚宴上,我们大致数数,造型花样百出的花馍就有20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看得我们浮想联翩,根本舍不得咬上一口。

过生日蒸花馍的做法

【红糖开花馒头】
【食材】:普通面粉500克、酵母5克、红糖40克、无铝泡打粉2克、开水250克、食用油10克、坚果适量。
【具体做法】:
1、把红糖放进大碗中,加入250克开水,搅拌均匀,静置让它晾温。红糖有颗粒也不要紧,开水会克服它。
2、红糖水晾至不烫手,大约在35度左右时,加入酵母,搅拌均匀之后再静置5分钟左右,让酵母颗粒溶化。面粉与酵母的比例永远掌握在100:1,即:100克面粉要放1克的酵母,200克面粉要放2克酵母,以此类推。
3、酵母完全溶化之后,我们来和面。我用的是和面机,彻底解放了双手。把面粉放进和面机内桶,倒入红糖酵母水。做馒头时,面粉与水的比例掌握在2:1即可,即:200克面粉要放50克水,400克面粉要放200克水,以此类推。
4、把面团和成细腻的面团即可,用和面机不比用手和面,没办法做到非常光滑。用手和面的话,这个面团要光滑,尽量做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和面过程中,我加了一把松仁进去。
5、接搜趣网着就让面团就地发酵。室温有30度,大约半个小时,它就发到两倍多。我用的是二次发酵法,大家也可以用一次发酵法。
6、泡打粉加少许清水化开,加入到发酵好的面团中,再加入少许食用油,我加的是猪油,大家也可以加入没有味道的玉米油。然后启动和面机,继续和面至均匀。
7、把面团拿到案板上开始整形,先简单揉几下揉至光滑。
8、然后把面团平均分成12个面剂子。取其中一个面剂子,揉上一两分钟,给它揉圆,然后收口向上,而且收口越是粗糙越好,不要把收口捏得太紧,不然会影响开花。把所有的面剂子都整理成馒头形状,开口全部向上。
9、整形完毕,蒸锅添加清水,水开后把馒头放进去,等待水开的过程大约有十分钟,正好给了馒头生坯二次发酵的时间。蒸开花馒头,馒头生坯要开水上锅,给它一个温度差,会刺激馒头开花。
10、蒸20分钟左右就可以关火了,再焖两三分钟后取出即可。看,个个自然开花,比刀切的开花更大更自然,也更漂亮,而且做法更简单口感也会更好。
11、出锅趁热白口就干掉一个,真香。你学会了吗?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言。
【小编有话说】:
1、红糖水要晾温才能放酵母,不然酵母就没作用了。如果放红枣的话,要切成小丁。
2、可以把无铝泡打粉换成两倍量的小苏打,但我感觉用小苏打的开花效果没泡打粉好,大家可以都试试,对比一下。
3、开花馒头的整形最为重要,跟普通圆馒头的整形手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收口一个向上一个向下的区别。开花馒头,收口一定要向上,而且收口不要弄得过于光滑影响馒头开花效果。

孝义民俗文化有哪些

皮影、木偶戏  2.皮腔 


1.皮影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孝义皮影、木偶戏的特色。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它以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受民众的喜爱。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高约1米,长约2米,并固定在柜架上搜趣网。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五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暇。皮影常以羊皮、牛皮或驴皮作为材料,皮影制作工匠依据戏剧故事,雕刻出各种生动逼真、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诸如桌椅板凳、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奇山怪石、龙亭金殿。军营帅帐等花样繁多而又精美绝伦的场景道具和自然事物。一般将这些人物景物和道具雕刻成高42-60cm,并用各种色彩绘制。这些雕刻物件又称作孝义皮雕。孝义搜趣网的皮雕,构图简洁,造型别致,刀法细致,雕工细腻,疏密有别,色泽鲜艳,形神结合,在光亮下能显出立体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孝义皮影是集文学、音乐、表演、雕刻工艺于一炉的民间艺术,既可表演故事,也可当作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孝义皮影音乐独特别致,地方特色浓郁。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线条简练,手法夸张,突出性格,雕镂精巧剔透,造型古朴洗练,线条遒劲有力,色彩典雅别致,极富韵味。 
孝义皮影长期流行于孝义一带,流传和分布范围较小。在音乐方面,受外来剧种影响少,因此孝义皮影发展缓慢,缺少变革,但由此保留下了自己古朴的风韵和色彩。 
(2)孝义皮影、木偶的起源。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3)孝义皮影艺术的历史盛衰。到汉代,皮影在孝义广泛发展起来。到宋元时期,孝义皮影已发展成熟,成为孝义男女老幼都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据可考证的文物(1980年12月14日在山西省孝义市驿马乡榆树坪村南金代墓中出土皮影头像壁画)证实,至迟在金正隆元年(1156年)以前,皮影在孝义一直长盛不衰,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据记载,金元明清近千年间,孝义皮影到了鼎盛时期。最盛时期,孝义境内有100多个皮影戏班,从事这一职业者达数百人之多。基本是无村不庙,,无台不戏的戏剧之乡,并流传到陕西、甘肃、宁夏、辽宁和内蒙古等地。这些均可由历史古迹所考证,如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历朝多次重修的孝义城隍庙全木结构过厅式乐楼,规模宏大,全国罕见。到1992年,孝义市仍保存乐楼和古戏台125座,皮影戏台12座。到清咸丰年间,随着碗碗腔、皮影戏从陕西传入孝义,孝义当地的皮影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来。民国以后,其流行和分布范围越来越小,演出市场越来越小,影班解散,艺人改行。但抗日战争时期,皮影戏因说、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动快,剧目丰富多彩,曾再度兴盛,受到群众的欢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孝义还残存15个农暇搭伙的皮影班子。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皮影戏与其他的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日渐式微。皮影的演唱、制作方法、雕刻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古老的皮影戏演唱技艺濒临灭绝,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皮影演出建筑遭到破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来越少,能唱皮腔的艺人更少之又少,制作皮影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孝义皮腔


与孝义皮影的产生与发展相依相伴,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皮腔因其演出时以白纸糊窗借光显影,被当地人习称为纸窗腔。皮腔的唱腔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多称其为“平板(慢板)”,加锣鼓点称为“流水”;另一种是可以多次反复的上下句唱腔,艺人称其为“垛板”。皮腔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上下句结构多为吹奏乐(包括小唢呐、笙及呼胡)和打击乐(包括亮锣、二捂眼、马锣、饶钱、木头等)两大类。孝义皮腔的音乐独特别致,地方色彩浓郁,古朴清新,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 
皮腔的传统剧目有50余个,现存30余个,其内容可分两大类,一类写神怪故事,其代表作品PpeIep有《诛仙阵》、《万仙阵》、《黄河阵》、《风沙阵》等;一类写道教传说故事,其代表作品有《真武出家》、《森罗阵》等。 
随着碗碗腔传入孝义后,皮腔影戏在竞争中逐渐衰落,特别是民国以后,境况日下,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孝义市仅留下半个皮腔影班。 
 

花馍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花馍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可食的民间艺术—陕西花馍
馒头“蒸”出艺术品
中国的饮食文化向来以精于烹饪、色香味俱全、博大精心而著称,而那些享誉全球的菜系大多属于以稻米为主食的中国南方,北方人的饮食文化大多随意和简练。
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在我国西北那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春节,当地的婚庆嫁娶,不但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而且还以拥有它们为喜庆——这就是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有花馍就有幸福
早在男女青年初订秦晋之好时,男方就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自家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也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征。女方送给男方的是“老虎馄饨”——一对威风凛凛、雄赳赳、气昂昂的坐虎,这是丈母娘送给未来女婿的礼物,表达了她对未来女婿勇武能干的期许。而这些祈求幸福的信物,均一一由我们平时容易吃到的最普通的麦面馒头精工制成。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薛强的婚宴上,我们大致数数,造型花样百出的花馍就有20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看得我们浮想联翩,根本舍不得咬上一口。
及至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圈圈子”,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思是要套住这小宝贝的生命,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其功能相当于盛行于中国各地的长命锁,但这是可以吃的“长命锁”。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送“虎馍”,让猫、虎护卫着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
在过去,天花、牛痘是中国农村威胁孩子生命的病魔,老百姓认为猫、虎之类的动物不会得天花、牛痘。因此,千百年来,这些花馍制作的动物图形注入了祈求幸福的元素。
花馍溯源
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
陕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
制作花馍时,也是女红比巧手的方法之一。制作工具都是手边的普通物件:剪刀、木梳等,关键是一双巧手。而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