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老马小马人物描写(《骆驼祥子》中老马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骆驼祥子里老马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说明他的人物的描写。我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小说《骆驼祥子》,特别是剧本有关老马的台词的时候,感受到老马的两次出场有......

骆驼祥子老马小马人物描写(《骆驼祥子》中老马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骆驼祥子里老马的人物描写。

主要是说明他的人物的描写。
我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小说《骆驼祥子》,特别是剧本有关老马的台词的时候,感受到老马的两次出场有着宿命式的消极乐观、看破红尘到愤懑、无奈的变化。他这种对社会认识局限性导致的消极乐观和无为的希望,不会推动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看破红尘,但最终也只是消极愤懑而已。结合他经历过的那个改朝换代、动荡不堪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他为人处事的思维逻辑以及他对社会、对人、对当时军阀混战含混不清的认识,虽然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北伐战争已开始,但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马来说,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产生本质的变化。这与他的生活处境有关,与他的文化有关,与他有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制约有关。那么,他必定还是那个时代的被压迫者,而不是主动让那个社会产生变化的抗争者或者说参与者。老马的台词让我们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必须彻底改变,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是老马们确是“没法儿,没法儿”,只能是“盼着吧,盼着吧”地听天由命。

老舍的《骆驼祥子》人物描写

  作品中着墨较多的一个人物,她是一个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女性,同时也有自己的苦恼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一)、虎妞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姑娘,生来一副难男儿性格,满身市井之气,粗俗不堪,说话做事全无半点女人的姿态。温柔、善良、贤惠、吃苦耐劳,恪守礼节与她全无关系。她长得丑陋、虎头虎脑,甚至“连骂人都有男人的爽快,有时甚至多一些花样”,用祥子的话说“当个娘们看,她老,丑、厉害、不要脸。”所以祥子这类拉洋车的也看不上眼。她长期代表她父亲和车夫打交道,很会打理事物的她将人和车场管理得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要把自己喜欢的人“生米煮成熟饭。”没料到的是骗局早早被父亲刘四一一拆穿,但结果还是骗取了祥子和她结婚。更没料到的是父亲会狠心抛弃她和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死去。整个过程中,她果断、任性、蛮横、剽悍的性格跃然纸上。她的结局是她一手造成的,她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到头来把自己也算了进去。这个为性而结婚的女人搭进了一条性命也得不到一个好名声,死了也没人同情。
  虎妞虽然满口粗语,如“祥子,你让狗叼去了,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进来吃口饭,毒不死你”但也可以看出她对祥子的爱。当然,她对祥子是一种另类的爱,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和索取,这完全是从她自己的需要出发的爱。她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和长期被压抑,深受封建家庭的损害,心理有些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和祥子的婚姻上,她并不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迹。
  (二)、虎妞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作品中描写道“虎妞背地里掖给祥子两块钱教他去买寿桃面,寿桃面一份儿八仙人,做为祥子送的”,她还说“精神点,讨老头子喜欢,咱们的事有盼头”,这些教授祥子讨刘四喜欢的办法足以让人看到这个女人善于观颜察色的一面。她管理着六十四辆车和那帮“臭拉车的爷们”,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下,若没一点心计,一个娘们家是远远做不好的。
  虎妞以两重身份出现,一是车厂刘四的女儿,一是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的家庭传给她好逸恶劳,善于心计和市侩之气,她缺乏修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想让她作长期的免费劳动力)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正是这种矛盾性而使这个女性形象显得真实、血肉丰满。
  三、作品还刻画了刘四、曹先生、二强、老马小马、小福子等的形象,他们都是当时市民的缩影。
  刘四——虎妞的父亲,一个拥有六十四辆车的厂主人。他自私、凶暴无情、冷酷,不仅对下层劳动人民——“那些臭拉车的”残酷,而且毫不留情的对待同阶级的同盟者,甚至是自己的女儿。他把女儿当作免费的劳动力,甚至妄想长期这样使用,从而千方百计阻止虎妞和祥子的结合。他从不把人看待成人,作品在描写他办寿宴时更为明显。“早上八点半,先给你们办,六大碗,四个碟,一个锅子,对得起你们。都得穿大褂,谁短撅撅的进来就踢谁出去,都给我滚。我好招待亲友“一个尖酸刻薄唯我独尊的吝啬鬼形象跃然纸上。
  曹先生——一个平凡的教书先生,爱好传统美术。因为信奉社会主义,所以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由于当局说他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逃亡到上海//www.souquanme.com去避了避风头,又回到北平。后来又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一个极普通的人,只是由于待人宽和、民主,而被大家推崇为“圣人”。
  高妈——心地善良、为人要强的老妈子,乐意帮助别人,经历了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开导祥子,是一个祥子很佩服的人她保留了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善良、质朴,生活教会了她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生路,做事也仔细有心眼,是适应了旧社会的为数不多的劳动人民。
  小马儿的祖父——一个一辈子要强,最后却连自己的小孙子也救不了的车夫,他似乎就是将来的祥子,他曾经也是要强的,身子也是那么棒,也是那么好心,又怎样呢?最后连自己的小孙子也保不住,眼睁睁看着小孙子死在了自己的怀里。他把这辈子的所有财产——一辆破车——给卖了,最后只能靠卖点东西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和祥子一样,都是逃脱不了命运的车夫,最后悲惨的死在街头。
  小福子——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又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看着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自己上吊自杀了。小福子的一生也许就是那些长的有个模样的大杂院里的女孩必经的道路iUNjL,她们没有过错,但是从她们出身开始就注定了她们的命运,既然已经是这样了,就没有什么道理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了,命运就是这样不讲道理不讲公平的,命运就是这样的捉弄一切。小福子就这样顺应了命运,回到了她所来的地方,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思考。
  二强子——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把自己女儿卖了买了车,又风光了一阵,等钱用完了就喝了酒在家发脾气,结果将自己的妻子打死了,卖了车办完事,又开始拉车,天天喝的烂醉,家里的两个孩子也不管。女儿回来后,还逼着女儿卖身养活一家人,时常回家找女儿要钱,要了钱又去喝得烂醉。二强子的行为是另人气愤的,但是生活的压迫使他喘不过气,只有用酒精麻醉自己,每当他清醒时又觉得对不住女儿和两个二子,可是没本事的他只有靠拉车维持生活,而他又没有祥子的要强,身体也不够硬朗了,这使他更加自暴自弃,干脆沦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败类。
  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有自身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整部小说都表现出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人自身的原因是主观的。主观原因除了上述中祥子思想上的局限外,他性格、心理上的弱点,也体现了国民的劣根性,这都能导致他在谋生过程中堕落。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祥子婚前还力图坚持自己的生活追求,而他结婚之后,虽仍想抗争,但也只剩招架之力。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仍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作品通过一个饱经人生沧桑的老车夫的口,意味深长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蹦儿?看见过蚂蚱吗?独自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线儿栓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谁也没法儿治他们”这不单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也是对隐藏在国民根子上的弱点进行了否定。
  社会的原因是客观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梦想拥有土地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却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人力车夫祥子是这个病态社会的产儿,他不可能以一己的力量(尽管这力量曾经迸发出多么绚丽的火花)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二是车厂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有的只是虎妞对于祥子的性欲要求;对于祥子来说,虎妞的纠缠不啻是一种灾难。这是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与腐蚀(精神与肉体两方面的腐蚀)无产者的强男的悲剧。

骆驼祥子老马的形象

《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的老马要求:老马处于那个时代的最底层,他的世界是“悲惨世界”老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作为一个阶层的代表?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时代对他有何影响?结合老马的言行举止谈谈“悲惨世界”的老马形象,不少于300字。
解 读 老 马
剧本、台词、人物
我以为演员是在以不同的身份在进行这项工作。一种是以读者的身份,关注剧本的时代、人物的命运和命运、剧情的发展和结局,从中有所感悟和启迪。一种是以二度创作者的身份,更多地关注剧本的具体时代,调动生活积累,挖掘文学剧本中所提供的造成人物思想行为变化的每一点信息,更深刻地探索和理解人物如何行为的种种心理变化依据,在脑海里形成较准确地人物轮廓,以便在创作工作中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细节。
我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小说《骆驼祥子》,特别是剧本有关老马的台词的时候,感受到老马的两次出场有着宿命式的消极乐观、看破红尘到愤懑、无奈的变化。他这种对社会认识局限性导致的消极乐观和无为的希望,不会推动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看破红尘,但最终也只是消极愤懑而已。结合他经历过的那个改朝换代、动荡不堪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他为人处事的思维逻辑以及他对社会、对人、对当时军阀混战含混不清的认识,虽然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北伐战争已开始,但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马来说,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产生本质的变化。这与他的生活处境有关,与他的文化有关,与他有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制约有关。那么,他必定还是那个时代的被压迫者,而不是主动让那个社会产生变化的抗争者或者说参与者。老马的台词让我们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必须彻底改变,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是老马们确是“没法儿,没法儿”,只能是“盼着吧,盼着吧”地听天由命。
作为演员读剧本,是要在二度创作的工作过程中把握人物命运的结局,更重要的工作是寻找人物思想、行为的缘由。读剧本,不仅要读自己的台词,更要读全剧,特别是对手的台词。在此过程中调动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素养,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解决人物如何思想、如何生活、如何接人待物等等的具体细节,使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接近那个年代、那个阶层、那个环境里生活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创造出有思想、有性格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演员要创造人物则必须要了解那个年代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军事背景、人文背景等多方面的情况,从中细细体会、感受人物在当时北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认识能力。这些工作很重要,不可不做,做就要做细。
人物头一次出场很重要,戏不多的人物出场就更重要。因为,你要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里被你吸引住。于是之老师的“老马”的出场十分精彩,多少文章至今还在赞颂那一瞬间。多年前我跟过《骆驼祥子》的演出,当时做道具管理工作。看着于是之老师的出场,让我感觉到了冷,看着他的表演让我感觉到了老北京车夫的机智、礼节、要强、善良和慈祥,让我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不由地为他激动,为他揪心,产生同情。让你不得不认真看、仔细听,关心他的命运。可是,老马如何迈好出场走向观众的第一步?如何说好说准第一句话呢?演员创造工作要从人物的根本入手,逐步解决“心里要有”的诸多细节问题。
人物:老马。职业:人力车夫。籍贯:北平。年龄:七十一岁(虚岁)。生于公元1856年,清末咸丰年间,农历丙辰年的正月,属龙的。家庭现有成员:孙子小马儿,职业:帮助老马推车,俗话儿“搡车”的。年龄:十三岁(周岁11岁),小马儿生于1915年,农历乙卯年腊月,属猴的。老马在民国四年,近六十岁的时候有的这个宝贝孙子,老来得孙,是掌上明珠。
经历造就人的思想和行为
老马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周围生活着的是一帮穷亲戚、穷街坊、穷哥们儿,家家都在天天价苦熬苦奔。穷人不像富人哪样过惯了舒心的日子,遇见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受不了、过不去,他的好日子也许就是吃饱饭,能养家糊口。那甭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就是心里和身子骨不愿意也没法儿。糟心受气的事儿多了也就显得平常淡然,不会在记忆中停留多久,而哪天多挣了几个大子儿,谁谁帮了自己一把,那会让他高兴好些个日子,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老马年轻的时候是个心眼儿好、爱就手帮助旁人的热心肠儿。他救过人,这些在他看来是应当的,不图别人什么回报。爱帮助人的热心肠儿一般不会轻易张嘴求人,给人家添麻烦。
见人说好话,逢人道吉祥。不哭丧着脸见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儿,讨听话儿的主儿一个欢喜,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
老马是车夫。“拉座儿”,受巡警的气儿,受坐车人的支使,是忍气吞声的营生,伺候人的活儿。虽说车夫不是要饭的,是卖力气挣饭的营生。可以想象人拉着人跑上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的路是个什么滋味儿,这途中的苦和累,只有拉车的人自个儿只知道。到了地儿还得陪着笑脸儿伺候坐车的下来,谢谢人家的“赏”,所以要说低三下四地求人儿,讨坐车的主儿一个高兴,目的不就是能多挣俩钱儿吗。老马是一生都在往好里奔的人。
老马属于哪类车夫?
我们来看当时拉洋车人群的构成:有专吃这口饭的工人,有没本钱做生意的,有找不着活儿干的城市贫民,冬天,泥瓦匠、农闲的农民等也有一部分人进城来拉车。拉车的人常说:“洋车上马路,没辙呀。”就是说人穷得没辙了,实在找不着活儿干,才敢干这一行。这行当是迈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清早,俩眼一睁什么都没有,不出去卖力气“挣蹦去”,就得一家子挨饿。拉车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大多数有家室的车夫挣得那点儿嚼榖儿,交了“车份儿”以后,基本上是“当日光”。最苦难的就是人老了,或身子骨有病了,拉不动了的车夫,家里有十来岁小孩儿的,就得去帮着大人推车。老马就是这样的。
车夫分三类:拉“牌儿车”的——这类车一般蹲饭店、外国使馆。拉这类车的车夫,人说有“俩舌头”,懂点儿洋文,收入较多。拉包月的——拉宅门儿。车夫每月有固定收入。走散车的——“蹲车口儿”,一般在热闹口洋车集中等活儿地方按顺序排队“爬活儿”。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侃价儿。收入不固定。还有一车二夫的散车,一般在小路口儿等座儿。坐这种车的人一般也是没什么有钱的主儿。车夫收入最差。
可见,老马——人老车破,还拉扯着十几岁的孙子,爷儿俩起早贪黑地“挣为”也填不饱肚子。

天有多冷?
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导演梅阡先生改编的剧本中是这样描述的:“天真冷。空中浮着些灰沙,风似乎是在地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几个大的,在空中微颤。------四下里散发着寒气,车辙上有几条冻裂的长缝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样凉,一样坚硬”。剧本里小顺子说:“屁眼儿都快冻裂了”,“多冷的天儿呀,迎风吹的人是喘不过气儿来,顺风脚都沾不着地”。再看从外面进来的老马:“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看不出肉色,只有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好像要落下来的果子。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毡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冰珠”。小说里老马进门儿的一瞬间大家对冷气儿的感觉:“大家正说得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股冷气。大家都几乎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快着点吧,别给点儿热气都给放了’”。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这一天的寒冷。感受老马和小马儿在这风雪之夜当中是怎么挣为的状态。
老马为什么进人和车厂子来?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风烛残年的老车夫拉着辆破车溜溜转悠了一天,可也没张罗上什么座儿,仅有的一口窝窝头也紧着给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子充饥了,他实在是撑不住了。他心里清楚如果拉了去后门桥的活儿,即便是挣扎到了后门桥,也很难挣为回来,说不定一个跟头栽在雪地上就成了“倒卧”,那可就完了。他挣扎着,为了小马儿他得保住自己个儿性命。再往家里奔的道儿上,大雪寒风冻僵了他的身体,实在是迈不动步儿了,正一抬头看见了老人和车厂子。人有脸,树有皮。要是往常他不会轻易的进来,老马是有尊严老头儿。可是今儿个他实在是挣为不动了,他要进去暖和、暖和,缓口气儿,要不就可能是这风雪夜里的“倒卧”了。
老马是怎么“磨烦”进门儿的?
一位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的老人在外奔波了一天,拖着就要冻成僵尸的躯体行动起来一定是艰难而又缓慢的。老马的进门一定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环境。他艰难地拉开屋门,风把他吹了进来,他弓着腰费劲地顶开那厚重的门帘,在帘子后面转身关好屋门(在寒冷的环境里随手关门是人的意识和生理的自然反应),此时,老马几乎用尽了仅存的最后一点点儿气力,再转身钻出门帘,顺手掖好门帘,扶着什么颤颤巍巍地往里蹭着。让屋里的人觉得他是在故意地“磨烦”。
老马进屋以后的状态和感觉
老马在风雪中溜溜转悠了一天加半宿,肚子里没食,心里发慌,双腿直打软儿,大腿拖着冻得已失去了知觉、麻木的双脚慢慢地蹭进来,他急忙用手撑着门框才勉强地站稳了。老马不论多饿、心多发慌、身子多冷多哆嗦,他都尽量掩饰,尽力地撑着,但实际上是控制不住的。一阵阵地哆嗦、上牙打下牙、腿打软儿,想笑得灿烂搜趣网点儿,但在那张饱经风霜且已麻木的脸上的笑不一定会很好看。虽说屋子里不是很亮,但比起外头漆黑的当街上来那已然是很亮了,他感觉到了光亮,眯着眼睛适应这屋内的光亮,同时,他也感觉到了屋内的温暖。这温暖扑面而开,刺激他的脸颊、他的鼻腔、他的双手,他深深地吸着这暖人的热气儿,随着这暖气儿流进身体,慢慢地抬起头直起点儿了腰板儿,模模糊糊地感觉这一屋子的人。一暗一明、一冷一热,对眼睛、对鼻子和嗓子眼儿的刺激,使他不由地眯起双眼“咳咳”地咳着,听见有人在问话。
老马为什么说“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这鬼天儿,真冷。”?
老马来这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暖和、暖和,缓口气儿。”可是当虎妞儿问“你有什么事儿呀”?他却极力地把“笑”堆在冻得麻木的饱经风霜(这也要靠化妆来创造处理)的脸上,掩饰着身心的极大痛苦,堆着笑回答“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特意强调“我”,是想把“关系”套近乎点儿,可这瞬间看到了虎妞的态度,产生了思想变化,是祥子搀扶他的大手让他瞬间有了求助的对象,看着祥子说“这鬼天儿,真叫个冷”。这短短的台词既道出了老马的心理变化,也交待了人物关系,又给了演员表演的天地。
他不直接说“事儿”的原因,我想原因如下:他是老北京,懂礼儿,也是个“可有个心眼儿”的老车夫。进来就求人家主儿给口水喝、要烤烤火,他也不好这么张嘴。串门儿讲些客套话儿,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何况他是抽不冷子到老掌柜这儿来,碰头话儿必须得让屋子的主人听着高兴。再加上老马是个爱白话的人,进屋之前他在门外也许琢磨着跟老掌柜叙叙旧,或跟屋里的车夫们东拉拉西扯扯,人家还不让碗儿热乎水喝,这么着也许就能够支撑过来了。这是其一。
其二。老马是靠拉车为生的车夫,我们在体验生活中了解到;凡是干拉车这行儿的,有着普遍的共性,就是能吃苦,能忍受屈辱和痛苦,能最大程度地讨坐车人的高兴。他得看着人家的眉眼高低说话办事。
其三。老马是要脸面、求生欲望强烈、人又要强的主儿,一定不会是要一个跟头倒卧在别人屋里给人家添“堵”来了。虽说实际上他心里的强烈愿望是要来这里取暖来的,但是面儿上得让主人和车夫们觉得他是来看望他们来了。
所以,老马非常关注说话对象的态度,没直截了当地说来这儿的目的,而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事”,接着又似乎很“真诚”地,笑着说:“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而后,看到虎妞的不冷不热,又感到祥子关切的行动,才自然地顺出真话:“这鬼天儿,真冷啊”。
前面谈了对老马的一些浅浅的感受。如为什么还在拉车?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等等。这里还要想象一下老马的体格状况。
老马的身子骨
老马到了这岁数本不该拉车了,可七十一岁了还拉着车绕世界去奔去,可见老马要强的个性,“宁可跑车跑死,也不要饭要死”。要拉车,除了前面的一些感受以外,我感觉:老马的身子骨和腿脚,搜趣网还没有到抬不起腿、迈不动//www.souquanme.com步的地步。剧本里也没有赋予老马这病那病的提示。而台词中却有:“当初我身子骨好”,“只有当中间这段儿,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可不可以试着想一想,他当初也曾经有过像大顺、二强子等经常在街上飚车的身子骨和风光劲儿,也曾经有过“混得仿佛像个人儿似的”的时候。人到了这岁数,又有那么多的苦难经历,腿脚肯定是不如当初年轻力壮的时候。但除了老寒腿这种职业病外,走路一定是没有大问题。要是一步一步地蹭着地皮挪步,再有什么精气神儿支撑着,也不可能出来“奔”命了。岁数、饥饿、寒冷加重了老马的步伐“慢吞吞”,可还是能一步一步迈得出去的。步子里有他的尊严,他的脸面,有他不愿倒下去的要强劲儿,有他不愿刻意招别人同情的自尊心。
“晕”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晕的现象也反映了客观现实。演员要真实地完成这个动作,揭示剧本情节和人物的内涵。我们知道自觉揭示人物自身的矛盾,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也能使人物形象内涵变得深刻。这个“晕”太重要了。老马的到来是屋里的车友们没想到的,他的“慢吞吞”把寒气都放进来了,也显然引起屋里人的“不快”。后来晕倒在屋地上他也没想到,他一定也不愿意那样。他不是为了晕倒而来的,一定不是! “晕”一下子把老马与屋里的所有人的距离拉近了,人物关系由陌生和不快,迅速变成为老马着急和同情。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