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上益重爱之是什么描写(骠骑将军霍去病文言文问题答案)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什么意思“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就是“(打仗)看谋略怎样善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原文】票骑将军为人,少......

由此上益重爱之是什么描写(骠骑将军霍去病文言文问题答案)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什么意思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就是“(打仗)看谋略怎样善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
【原文】
票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票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贵,不省事,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票骑尚穿域踢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两人志操如此也。
【译文】
霍去病为人少言辞不开口,有勇气敢作敢当。武帝曾想教他学习昊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www.souquanme.com样善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了一座宅第;让他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没有心思顾家啊!”从此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但(他)很小就当上侍中,被贵宠惯了,并不关心士兵。他率军队出征,武帝还妥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丰。回来后,膳车丢弃了刺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此类事情很多。卫青为人仁慈。爱护士兵,靠和善柔顺使自己取悦于武帝,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文言文翻译

陕西人李广是上郡的太守,有次带着一百骑兵出来,遇到匈奴好几千的骑兵,匈奴看见李广,以为是引诱他们上当的骑兵,都很吃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都很惊恐,想要疾驰回去,李广说:我们离大军有几十里地,现在要是这样走,匈奴追逐射箭,我们立马就完了,现在我们留下,匈奴必然认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上当的,肯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前进!快到匈奴阵前两里地的地方,停止,命令说:全部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匈奴很多离得又近,有急事,怎么办?李广说:那匈奴以为我们会走,现在解鞍下马以表示不走,来坚定他们认为诱军的意志。于是匈奴不敢攻击。匈奴中有一个白马将军出来,带着护卫。李广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奔走,射杀白马将军后又返回来,到了骑兵中又解下鞍马,命令将士都让马休息,这时天快黑了,匈奴都很疑惑,不敢攻击,到了半夜,胡兵以为有汉军在周边埋伏,汉军想要夜里攻击他们,他们就带着兵都走了,到了凌晨三四点钟,李广也回到了大军之中。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

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儿子霍去病十八岁,受到武帝宠爱,当了皇帝的侍中。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两次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奉皇上之命,拨给他一些壮勇的战士,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同八百名轻捷勇敢的骑兵,径直抛开大军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结果他们所斩杀的敌兵数量超过了他们的损失。

这年秋天,匈奴单于因为身处西方的浑邪王屡次被骠骑将军率领的汉军打败,损失几万人而大怒,想召来浑邪王,把他杀死。因此浑邪王和休屠王等想投降汉朝,就先派人到边境迎住汉人。这时,大行李息率兵在黄河岸边筑城,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就命令传车急驰而归,向皇帝报告。

皇上听过汇报后,怕浑邪王用诈降的办法偷袭边境,于是就命令骠骑将军领兵前去迎接浑邪王和休屠王。骠骑将军已经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部队相互远望着。浑邪王的副将们看到汉朝军队,多数不想投降,有好多人逃遁而去。

骠骑将军霍去病就打马跑到敌营,同浑邪王相见,杀了想逃走的八千人,于是命浑邪王一个人乘着传车,先到皇帝的行在所,然后由他领着浑邪王的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投降者有几万人,号称十万。他们到达长安后,天子用来赏赐的钱就有几十万。划定一万户封浑邪王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寡言少语,不泄露别人说的话,有气魄,敢做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战争只看方针策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代兵法。“武帝为他修盖府第,让骠骑将军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

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骠骑将军霍去病。但是,霍去病从少年时代起,就在宫中侍候皇帝,得到显贵,因而不知体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时,天子派遣太官赠送他几十车食物,待他回来时,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而他的士卒还有忍饥挨饿的。

他在塞外打仗时,士卒缺粮,有的人饿得站不起来,而骠骑将军还在画定球场,踢球游戏。他做的事多半如此。

骠骑将军自元狩四年(前119)出击匈奴以后三年,即元狩六年(前117)就去世了。武帝对他的死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

给他命名谥号,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称他为景桓侯。霍去病的儿子嬗接替了冠军侯的爵位。霍嬗年令小,表字叫子侯,皇上喜爱他,希望长大后任命他为将军。过了六年,即元封元年,霍嬗死去,皇上封赐他哀侯的谥号。他没有儿子,因而后代断绝了,封国被废除。

太史公说:苏建曾对我说:“我曾经责备大将军卫青极尊贵,而全国的贤士大夫却不称赞他,希望将军能够努力去效法古代那些招选贤才的名将”大将军拒绝说:“从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厚待宾客,天下人常常切齿痛恨。那亲近安抚士大夫,招揽贤才,废除不肖者的事是国君的权力。大//www.souquanme.com臣只须遵守法度干好本职工作,何必参与招选贤才呢?”

骠骑将军也效法这种想法,当将军的都是这样的。

原文:

是岁也,大将军(指卫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择选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效此意,其为将如此。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人物背景:

卫青,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将领、外戚,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

卫青从小做牧童,受尽苦楚。成年后,在平阳公主府中为骑奴。后因卫子夫被选入宫,而受到武帝青睐,被提为建章监、侍中,常随武帝外出围猎。后迁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年),升任车骑将军,在抵抗匈奴入侵的四路汉军三路均遭失利的情况下,于龙城之战大胜而归,得封关内侯。

霍去病身为人臣为什么敢登狼居胥山封禅祭天呢?

霍去病封狼居胥,在《史记》中是有记载的:

“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将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骠骑始出定襄,当单于。捕虏始言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

这一役,是霍去病人生的谢幕之战。原本按照汉武帝的部署,是让霍去病从定襄出发,但是俘虏的情报显示,匈奴单于有可能在东边。于是,汉武帝改了主意,让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刘彻希望自己的爱将霍去病能“当单于”,即将“敢力战深入之士”的汉军精锐部队配备给霍去病,作为主攻部队消灭或俘虏单于。

可是,这回遭遇单于主力的是卫青。霍去病率领着经过挑选的精勇骑兵,分别从代郡和右北平出塞,北行二千余里,抱着很大的期望,却始终未找到单于主力,只能与其左贤王接战。史载:

“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余里,直搜趣网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军既还,天子曰: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居胥山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祭地禅礼。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在哪儿,后世莫衷一是。

霍去病主导的这个仪式,像是对汉匈战争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他人生的一个交代。完成这个仪式的两年之后,他就与世长辞,而汉匈之间的战争,也暂时告一段落。为患多年的匈奴,终于迁居漠北。

所谓“封禅”,“封”为祭天礼仪,“禅”为祭地礼仪。封禅是皇帝专用礼仪,《史记 ·封禅书》有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正式的封禅,要上泰山,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古代帝王,如果自度没有改朝换代、平定天下的大功劳,不敢轻易提封禅。自秦始皇后,也就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泰山封禅。

很多人会问,霍去病以人臣的身份,为何敢封狼居胥?他不怕犯了汉武帝忌惮吗?如果放在唐代以后对武将很忌讳的皇帝身上,霍去病封狼居胥,回来肯定会掉脑袋。可是,霍去病做了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却青史留名,后世人都怀念他“封狼居胥”的功绩。

并且,事实证明,霍去病封狼居胥,是获得汉武帝首肯的行为,不然汉武帝会把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山一事,写进诏书里,表彰霍去病的功劳昭告天下。要理解其中的反差,就看两个因素就好了:

首先,霍去病是代天子封禅,他执行的是刘彻的意图。汉朝开国时,高皇帝刘邦平城被围七天七夜,有学者考证,刘邦不得不对冒顿单于称臣,才得以脱身。匈奴对汉而言,是心腹外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手发掘培养了大汉军旅双子星卫青霍去病,把匈奴人赶出河西走廊,漠北之战后“漠北无王廷”。刘彻已经洗清先祖之侮,替大汉打出边疆平静,他自认为对得起祖宗,这样的功劳足以报告上天。

霍去病出发之前,很有可能刘彻交代过,如果深入匈奴疆域的极北之地,替他代行封禅之礼。不要小看封狼居胥山、禅姑衍山这个礼仪,这是大汉宣扬国威的礼仪,如果天子不能亲自,选派一名英武雄威的将军,有何不可?刘彻不是后世那种小心眼的皇帝,他有识人之明,他起用奴子卫青,栽培霍去病,这样的眼光和魄力都是罕见的。

其次,霍去病是刘彻最宠爱的将领,君臣之间没有猜忌。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是卫子夫的妹妹。也就是说,汉武帝是他的姨夫。汉武帝曾经想教霍去病孙子、吴起的兵法,被他一口拒绝了,答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自古不世出的将才,都不是兵法教出来的。

对于霍去病,汉武帝一直是欣赏,应该是他一早发现了霍去病的天赋,着意放在军中培养。霍去病十八岁就以剽姚校卫的身份随卫青出战,没有汉武帝的授意,是不可能的。霍去病一战功封冠军侯,三战定河西,打得匈奴人落花流水。汉武帝如获至宝。刘彻要为他修宅邸,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史记》中记载:“由此上益重爱之。”刘彻日益爱重霍去病,是因为他的忠诚。匈奴是大汉的心腹大患,霍去病以灭匈奴为终身事业,怎么不让刘彻感动?

对霍去病,刘彻是百分之百信任。霍去病英年早逝后,刘彻替他举行国葬,并且很看重他留下的儿子霍嬗。刘彻上泰山封禅的时候,唯一带上去的就是霍嬗。那时候,霍去病已经去世多年。可见,霍去病这个百年难遇的良将,在刘彻心目中是怎样的地位。

《佞幸列传》是谁撰写的?为何要把霍去病和卫青写进去?

《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历时14年完成的长篇巨作,所载历史横跨3000年,上至上古时代,下至eDgoogz汉武帝年间。鲁迅先生将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都给予了《史记》至高无上的评价。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被公推为“二十四史”之首,堪称正史中的正史,其事迹和观点在史学界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但是,纵然是再正的正史,那也是人写的,其中必然掺杂着个人主见和情感。作为中国古代最声名显赫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不能免俗,而被他给予了“王之蔑视”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卫青和霍去病。

说司马迁不喜欢卫青和霍去病绝非凭空猜测,而是有据可考。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司马迁竟然把卫青和霍去病写进了臭名昭著的《佞幸列传》。




何为《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专门为无耻佞臣编写的传记,揭露了他们无德无才却专以谄媚事主,得宠后又骄横作乱危害朝纲的丑恶行径和肮脏灵魂,用以抨击皇帝重用奸佞小人的弊端。

司马迁在《佞幸列传》中一共写了十个人,分别是: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卫青、霍去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个人当中,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其余八个人无一例外都是板上钉钉的皇帝“男宠”,司马迁如此作为,不禁让后人浮想联翩。

暂且不论卫青和霍去病是否真的是汉武帝的“男宠”,毫无疑问的是,在司马迁心中,他们都是霍乱朝纲的奸佞小人。

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组合,被誉为大汉王朝的“帝国双碧”,他们抗击匈奴,战功赫赫,是人气极高的历史名将,深受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喜爱。

那么,世人眼中的大英雄,为什么在司马迁心中反而成了奸佞小人呢?司马迁到底为什么对卫青和霍去病极尽鄙夷?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以下作简略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卫青与霍去病的出身不光彩

司马迁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司马谈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迁算是子承父业,根正苗红。而反观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他们的出身就不那么光彩了。

众所周知,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而霍去病则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卫青和霍去病都非常骁勇善战,后来封侯拜相靠的也都是战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最初确实是靠卫子夫上位才得到重用的。

除此之外,卫青和霍去病还都是见不得光的私生子。

卫子夫与卫青实际上是同母异父的姐弟,他们的母亲卫媪只是平阳侯府中的一个婢女,后来与一个叫郑季的小吏私通生下卫青。

除了卫子夫,卫媪还有一个女儿叫卫少儿,她与母亲一样的美貌一样的轻浮,长大后与一个叫霍仲孺的衙役私通生下了霍去病。

这就是卫青和霍去病“不光彩”的出身,不仅是外戚,而且是私生子,对此《史记》和《汉书》等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并非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司马迁瞧不起外戚,更瞧不起私生子,所以对卫青和霍去病天生没有好感,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政见不同

同为盛世之主,汉武帝与他的祖父汉文帝以及父亲汉景帝的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具体说来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主张“以和治国,发展经济”,而汉武帝主张“以战治国,开疆拓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主和武主战”,也就是说大多数文官主和,而大多数武将主战。作为千古名将,卫青www.souquanme.com和霍去病无疑都是狂热的主战派,而司马迁则是主和派的代表,他推崇文景时期的怀柔政策,认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常年征战是好大喜功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还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司马迁与卫青和霍去病的政见不同,所以很难对其产生好感。




第三,司马迁同情李广

关于飞将军李广,有两个最著名的典故,其一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二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难封”说的是李广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最终却未能封侯,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则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誉之词。

李广是司马迁非常推崇的一位大汉武将,在他心中,李广的品行功绩远胜卫青霍去病,所以,对于李广的命运多舛司马迁充满同情。

首先,对于李广至死未能封侯而霍去病18岁封冠军侯,司马迁是非常不服气的,他认为汉武帝有失公允。再者,更重要的是李广最终的死是卫青和霍去病直接造成的,司马迁因此更加记恨这对舅甥。




第四,司马迁认为卫青霍去病品行有瑕疵

除了以上客观因素,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品行也颇有微词。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实记载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的同时,也记载了他们如何狂妄自大、苛待下属。另外,司马迁还着重抨击了卫青和霍去病善于谄媚事主、虚伪作秀的性格特点,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句著名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最著名的至理名言,也是后人推崇他的主要理由。岂不知,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

霍去病因为战功卓著备受汉武帝宠幸,为了奖励爱将斩俘匈奴10万,汉武帝特地下令给霍去病修建豪华府邸,但霍去病却断然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故事说到这里,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史记》中紧随其后的一句却是“由此上益重爱之”。也就是说,因为霍去病说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样的感人之词,汉武帝对他更加喜爱了。司马迁的言外之意是,霍去病此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在作秀,目的只是通过标榜自己获得更多好处。

综上,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确实持有厌恶和鄙夷态度,至于这到底是中肯评价还是偏见观点,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