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的画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描述下面诗句表现的画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仲春时令下,很寻常地就觉得和煦的东风拂面而来,眼前那万紫千红的景象,尽是春日的阳光点染而成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的画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描述下面诗句表现的画面)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仲春时令下,很寻常地就觉得和煦的东风拂面而来,眼前那万紫千红的景象,尽是春日的阳光点染而成的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述下面诗句表现的画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述下面诗句表现的画面。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了什么景物

尊敬的用户您好: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采纳。

www.souquanme.com什么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呢?

“万紫千红总是春SOmQEogqDi”,是对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春天的精彩描写,也是对繁花似锦的春天的赞美。这句诗出自于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一诗,诗人为什么会说到“万紫千红总是春”呢?

我认为,如果单纯地去解读这一句诗的话,会有以偏概全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只有将这一句放到整首诗的意境中去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说“万紫千红总是春”了。原诗如下: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先说一下,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并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春日》解读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二字,开门见山,点明这是一个好天气,说的再通俗一点,“胜日”就是好日子的意思,尤其结合诗题,我们会想到很多的词语来描述这样的好天气、好日子,如“春风和煦”、“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等都可以说是“胜日”。

“寻芳”二字是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出游的目的,说的是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出门游春赏春,寻找春天的美好。“寻”//www.souquanme.com字不仅写出作者的闲情逸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泗水滨”点明春游的地点。首句分了三层进行叙述,以“泗水滨”作结,是诗人为了突出此次游赏的目的地。

诗中的“泗水”并不是山东的泗水,泗水位于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出县境后又有西沂水、险水、汴水的支流汇入,所以泗水也成为淮河下游最大支流。历史上常把泗河与淮河并称为“淮泗 ”。

(婺源春色)

朱熹生活的南宋,据史料记载,朱熹一生的足迹并没有去过山东,因为当时泗水流域为金朝的国土,而且朱熹也没有出使过金朝的记载。所以诗中的“泗水&rdquSOmQEogqDio;是指朱熹老家婺源附近的一条普通的河流的名字而已。

春暖花开之际,朱熹乘兴赏春游春,游赏无边的春光烂漫的景象,是人的心情可想而知是非常愉悦的,所以就写下了这首《春日》诗。

(朱熹绘像)

“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描写的是诗人对映入眼帘的春色的第一印象。由“无边光景”四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游赏的地方是:溪流河谷、漫山遍野都是春色一片。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此时的春色画面:漫山的野//www.souquanme.com花竞相绽放,光彩夺目,也正像诗的最后一句说的那样是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

这不禁让人想想到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记金华双龙洞》这篇游记中描写的春日里的山色: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金华漫山遍野,万紫千红的杜鹃花)

叶圣陶游记中的地点是浙江金华,朱熹春日里的地点是江西婺源,虽然两人的时代不同,游赏地点不同。

但是浙江金华和婺源一带的气候、物候是差不多的,两地处在同一纬度,而且地理距离也是很近的。朱熹是南宋徽州婺源人,南宋徽州婺源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所以朱熹的诗中虽然没有写出漫山遍野的繁花似锦的景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叶圣陶笔下的描写进行对比或者进行想象这样的画面。

除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油桐花、各色野花之外。当然还有最能代表婺源的山茶花了,重瓣山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茶花有红、紫、白、黄各色花种,甚至还有彩色斑纹茶花,而山茶花的盛花通常在一月份到三月份月份。真的是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了。

(美丽的山茶花)

这里拓展的说一下,婺源的茶可是非常出名的,唐朝陆羽所著《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志》中也记载:婺源之谢源茶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

“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句,不管是在诗意上还是在行文上,都很明显地照应了首句中的“胜日寻芳”。此时泗水河畔的景色正是诗人“寻芳”的结果,朱熹用“无边”形容映入眼帘的全部春日里的风光景物。

“一时新”三字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的焕然一新,也是诗人的视觉体验和感官享受。

诗人对映入眼帘的景物没有做具体的描绘,只用了“一笔荡开”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在意一花一草的描绘,而是对春景做了整体的描绘。“一时新”三字极大地拓展了诗意的空间,这也是“以面带点”的描写手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诗人又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春日的繁花似锦。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漫山遍野的春色更加光彩夺目,诗人的心情更是赏心悦目。

“等闲识得东风面”一句中的“识”字又紧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这四个字是说春天的景物有它自身的特点,春天的物候是极富特征的,因为有的花卉只有在春季才会绽放,是春天的花语,这在诗意上又与首句的“胜日寻芳”四字绾合在一起。

这次的游春赏春给诗人带来了对春天的全新认识,诗人徜徉在溪流河谷中,欣赏漫山遍野的春色,这样的视觉体验是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的。

结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是诗人对映入眼帘的春色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对春天的赞美。诗人的言下之意是说这万紫千红的、光彩夺目的景象全是由“胜日”的春光点染而成的,诗人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小结

结合整体诗意,“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也是诗人对“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回应,“万紫千红”四字近承“东风面”,又遥相呼应第二句中的“无边光景”,属于句外的对偶,这样的修辞又让诗意韵味十足。

“万紫千红”照应“无边光景”,让诗意产生了极强的色彩感染力,流露出诗人对春色的喜爱之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