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雅禅院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幽环境的诗句是)

描写禅寺的诗句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记承......

描写清雅禅院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幽环境的诗句是)

描写禅寺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王庙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寒山寺 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赋得寒山寺送别 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夜泊枫桥望寒山寺
夜火疏钟伴寂寥,十年旧梦泊枫桥。
清狂不见王司理,来问寒山寺外潮。
寒山寺
瑟瑟吴江正落枫,碧山古寺独携筇。
寒空鸟下岩边塔,残照僧归径外松。
虚寂高斋无俗韵,风狂弥勒有遗踪。
扁舟却趁寒潮去,梦里应闻夜半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古诗鉴赏

希望是能结合词语的!!!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www.souquanme.com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平。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平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疏劝阻,因此获罪,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关(今陕西省蓝田县)时,写下这首诗给侄孙韩湘。“一封朝奏九重大,夕贬潮州路八千。”写作者上疏谏阻迎佛骨被贬滴一事。“朝”与“夕”相对,极言获罪之速。“路八千”言远赴潮州路途的艰难困苦,满腔无事而遭放逐的悲愤。
“欲为圣明除www.souquanme.com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写为“除弊事”,“衰朽”“残年”在所不惜了,虽遭沉重打击,但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信念却没有丝毫改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眼前高山峻岭,云雾茫茫,雪拥蓝关。身家何处是归宿?瞻念前途,不由得触动了诗人的百结愁肠。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写嘱托侄孙准备到那瘴疠猖獗的蛮荒之地,为自己收拾骨骸,流露出作者暮年遭贬的哀伤心绪。
《别云间》
云间,是作者的家乡。这首诗就作于他在云间被捕时。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写自己参加抗清起义已经整整三年;而今壮志未酬却身陷敌手的经历。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饱含血泪,悲壮淋漓。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作者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放心不下的只是正在遭受清兵蹂躏的父老乡亲。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等到魂魄归来的那一天,诗人要重掌抗清的大旗继续同敌人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
《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上阕写“欢饮赏月”时生发的奇想。为了解除自身的寂寞,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象着“天上宫阕”这一夜的情景,并忽发“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又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
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PAnHow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醉花阴》
这首《醉花阴》写于作者南渡之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上阕描写寂寞无聊的生活。“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诉说长日无聊,从香消见昼长。“愁永昼”三字抒发了难以排解的寂寞和惆怅。“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慨叹季节变化迅速,光阴荏苒。下阕抒写离情别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傍晚在庭院中饮酒赏菊,菊花淡淡飘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管把酒对菊,人的幽怨难消。从人比菊瘦可见幽怨的深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 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 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 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 快。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 新课,唤 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 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 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 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 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 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 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其代表作除 《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 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 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 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 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 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 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 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 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 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本 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 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 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 “曲径”一 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 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 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 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 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 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 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 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 使动用法, 应理解为“使……欢 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欣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 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2)往 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 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搜趣网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 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 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 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 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可以改 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 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 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 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 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 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 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课下希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 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阅读,看它是从什么角度 来抨击时政的?
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 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两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说:由李白的诗歌导入 ,自然地由诗歌的学习过渡为对词的学习,并明确了两首词的主 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二、解题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 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泥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 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 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有词牌,规定着词作的句数、字数 及音律。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2)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
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说:在老师指导、讲析之前完成自主阅读,为下面的研读作好准备。)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l)《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 —“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 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 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解说:对作品从整体与细节上做分析评价,切实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风格。)
(2)《醉花阴》是一首怀人诗,但字面上却未出现一个如“思”“忆”“盼”之类的词语. 只在结尾点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作是借助哪些内容传达出了孤 单与怀念这一主题的?
天气的沉闷难受,白昼的漫长难消,夜半的凉透惊觉,这一切又恰逢重阳佳节,热闹喧腾的 节日气氛更增添了女词人的寂寞惆怅,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词中所说的:“不如向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黄昏时节,东篱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难以慰藉这位 形影相吊的少妇。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结尾三句真 实地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推悴”的状况,相思之伤人正如西风吹落花。词句写尽了对丈夫的 深沉思念,满怀的离愁写得含蓄深婉。
(解说:学习词作中借环境烘托与人物行动来渲染、暗示心理的写法。)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 度?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 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蝉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 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 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解说:词风的豪放正是作者为人旷达的表现,“文如其人”,通过作品风格了解作者品 性。) (2)对《醉花阴》首句中“薄雾浓云”的意思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是写天 气,“雾”与“云”都是天空中真实存在的;有人说“雾”与“云”
实际是写焚香而生的烟气。你同意哪种说法,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解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不用统一的观点作限制。)

有关《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古诗鉴赏有什么?

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

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搜趣网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