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描写的是什么(《毁灭》主要讲的是什么)

《毁灭》主要讲的是什么?以远东一支游击队的战斗为题材的小说《毁灭》于1927年发表后,给作者带来广泛的声誉,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主人......

毁灭描写的是什么(《毁灭》主要讲的是什么)

《毁灭》主要讲的是什么?

以远东一支游击队的战斗为题材的小说《毁灭》于1927年发表后,给作者带来广泛的声誉,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主人公游击队队长莱奋森的形象,小说强调了高度的共产主义意识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对周围人们的影响。书中显示了劳动人民巴克拉诺夫、美杰里察和莫罗兹卡在革命斗争中怎样成长,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密契克怎样堕落成为叛徒。

鲁迅《毁灭》的全文//www.souquanme.com是什么?

  对文学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最早的中文译本有两个版本,一本是1931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出版,译者“隋洛文”;另一本是1931年10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译者“鲁迅”,实际上,这两个译本都出自鲁迅之手,“隋洛文”不过是鲁迅用的一个笔名而已。大江书铺版只印了一版,三闲书屋版后来又再版过,因此,大江书铺版就更显珍贵了。
  人们不禁要问,鲁迅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出版社出同一本书呢?那是在1930年初,鲁迅根据日译本开始翻译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日译本名为《十九人》),并以《溃灭》的译名在刚创刊的进步刊物《萌芽》月刊上连载。这部小说是法捷耶夫1927年创作出版的,内容是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由苏联远东滨海边区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一支游击队同国内反革命白卫军以及日本武装干涉军进行斗争的故事。不久,《萌芽》被国民党当局查封,连载也就中断了。
  1930年底,鲁迅译完了全书,他把书稿交给上海神州国光社,列为《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种,准备出版。但那时,因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国民党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风声很紧,鲁迅为此四处躲避,所以神州国光社不敢承印该书。后来,鲁迅找到大江书铺,商定删去序跋,书名改为《毁灭》,译者名改为“隋洛文”,这个名字是根据“堕落文人”而来的,含有对国民党当局最大的嘲讽。
  在把书交给大江书铺后,鲁迅一直对国民党当局的白色恐怖愤愤不平,他实在不甘心《毁灭》就这样不完整地出版,于是,他针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决定自己创办三闲书屋,以此名义自费//www.souquanme.com印书。他拿出1000元做本钱,自费印制进步文艺作品。从编辑、翻译、校对、装帧设计,到与印刷厂和书店联系印刷、代售业务,都由鲁迅和夫人许广平自己做。鲁迅还亲自为三闲书屋写了广告:“敝书屋因为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堕落和滑头有些不满足,所以仗了三个有闲,一千资本,来认真绍介诚实的译作,有意买主拿出钱来,拿了书去,没有意外的奖品,没有特别的花头,然而也不至于归根结蒂的上当。编辑并无名人挂名,校印却请老手动手。因为敝书屋是讲实在,不讲耍玩意儿的。”
  三闲书屋出的第一本书就是《毁灭》,加上了序跋,恢复了译者“鲁迅”的名字,打上“三闲书屋校印”的字样。鲁迅又为《毁灭》撰写了广告词:“《毁灭》作者法捷耶夫,是早有定评的小说作家,本书曾经鲁迅从日文本译出,登载月刊,读者赞为佳作。可惜月刊中途停印,书亦不完。现又参照德英两种译本,译成全书,并将上半改正,添译藏原惟人,茀理契序文,附以原书插画六幅,三色版印作者画像一张,亦可由此略窥新的艺术。不但所写的农民矿工以及知识阶级,皆栩栩如生,且多格言,汲之不尽,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全书三百十余页,实价大洋一元二角。”
  《毁灭》出版后,瞿秋白给鲁迅写信,高度评价了该书,他说“看着这本《毁灭》简直非常激动,我爱它,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鲁迅在给瞿秋白的复信中也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

《毁灭》讲了什么

数月围捕、毒首离奇猝死,公安局长遭报复谋杀,全国震撼!新局长又微服被殴、引出各黑帮血拼,扫毒打黑看似顺利,警方正被巧妙利用!400公斤海洛因在警方“护送”下顺利通过,1亿8千万公款流失更令政治压力如影随形,面对蓄谋10年的复仇计划,腥风血雨无法遏制?[1]
海河市批毒打黑专项小组布网数月,毒首在行动中离奇死亡,毒船逃逸公海。功败垂成之后公安局长居然被报复谋杀,全国震惊!案情厅级督办。[2]
新局长李佑军(马跃饰)到任首日微服私访又被群殴受伤,杀机四伏,社会秩序濒临崩溃,于黑白对决中,四个黑团伙浮出水面,一:海豹帮控制码头、霸市、看场“征收”靠岸费、保护费、看场费、称地下公安局税务局;二:丘家帮专放高利贷、开地下赌场抽头;三:马三帮暴力“收账”,多名事主致残,人称第二法庭;四:红姑帮垄断全市色情业,组织卖淫。而涉毒是他们通性。警方与各势力在冲突中短兵相接、针锋相对!战况一波三折,悲壮激烈。
黑帮、内奸、境外毒贩相继落网,庆功之际国际刑警组织传来协查:又有200公斤4号海洛因经海河市通道暗渡陈仓,李之思维被导入歧途。种种迹象直指不与社会正面冲突,低调神秘,以港商企业形式严格管理的“城西帮”,并且它与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历史与利益上的关系……政界、金融界、商界、文艺界人物粉墨登场,“老爷子”神龙见首不见尾……李佑军锲而不舍抽丝剥茧,省委一纸升迁调令更令事件悬念丛生……[3]

毁灭的作品解读

长诗《毁灭》写于1922年末,初载1923年3月10日《小说月报》第14卷第3号,收入诗文集《踪迹》。这首著名的长诗,历来被文学史家们公认为“五四以来无论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当时水平的力作”(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徘徊悲哀的情绪,挣扎向前的精神,构成了长诗的基调。这是“五四”落潮时期,朱自清和一批与他相似的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幻想的破灭,现实的黑暗,在他们心中形成“理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的郁结,“待顺流而下罢,空辜负了天生的我,待逆流而上啊,又惭愧无力”。
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1922年6月朱自清和俞平伯等在杭州西湖作“湖上三夜的畅游”。迷茫的湖光山色,飘忽的精神心态,“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一场充满徘徊,痛苦与挣扎的自我毁灭和自我新生,在诗人的心灵深处震荡。“我不堪这个空虚,便觉得飘飘然终是不成,只有转向,才可比较安心”“转”向何处呢?“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信三通》)“丢去玄言,专崇实际”,既是诗人心灵的写真,也是长诗《毁灭》的主旨。
因此,《毁灭》并非自我作践的“毁灭”,它“是呻吟,也是口令,是怯者的,也是勇者的叫声”(俞平伯《读〈毁灭〉》),是毁灭旧我,催生新我;它既是毁灭也是追求,是毁灭的告白,追求的誓言。
然而,要把这样错综复杂的心灵历程,形诸笔端,构成诗篇,倘无整体缜密的构思,就很难铺垫成篇。朱自清认为“长诗底意境或情调必是复杂而错综,结构必是曼衍,描写必是委曲周至”。(《短诗与长诗》)这不仅是他的理论主张,也是创作实践。长诗《毁灭》把诗人心灵的一段纷繁而缠绵的情思,通过严谨而曼衍的结构,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具有世纪意义的心灵“毁灭”的图像。
长诗用“回去!回去!”的诗行,将全诗分成8个段落。它既是长诗整体结构的连锁,也是不同层次感情递进。
在第一段落里,作品突出描写一个在人生长途上挣扎的“我”。这是一个“踯躅在半路里,/垂头丧气的”、“流离开转徙”在“风尘”里,渴望踏上“自己的国土”,寻找“我的故乡”的“我”。他在时代浪潮面前彷徨、徘徊、颇带几分颓唐情调,但内心深处却迫切期望结束“飘忽”的生活,立定脚跟“专崇实际”。在这里,“我”的形象既有诗人的身影,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映照。
在接下去的6个段落里,是纠缠诗人灵魂的错综复杂思绪的形象化表现。作品抒写西湖的湖光山色和诗人“孤另另的,/冷清清的”心情;用暗淡枯衰的双眸、秀发、歌喉等系列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颓唐。“虽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一段,是诗人心目中的也是全诗的一个“结子”;“黑衣的力士”,“白衣的小姑娘”,都是人生和社会各种纠缠和诱惑的意象表现。一年来,“我”看到“骨肉仇视”的“凶惨”,被肩负着的“人生的担子”,“压到不能喘气”,当“我”“不知取怎样的道路”而“徘徊”在歧途时,“白衣”和“黑衣”的“她和他”,却在向“我”招手,诗人终于醒悟到“我宁愿回我的故乡”,为自己长久飘忽的心情找到一个落脚点。
最后一段,是长诗的归结。经历了长久的心灵徘徊和挣扎,“我搜趣网”终于“摆脱掉纠缠,/还原了一个平平常常的我!”虽然明知在“那迢迢无尽的程途”中,自己“迟迟的行步”,显得“平常而渺小”,但“欣悦”自己终于找到了落脚点和前进道路,“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搜趣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正是一条,“丢去玄言,专崇实际”的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积极进取,脚搜趣网踏实地的态度,但他并没有真正找到“前进的道路。”
长诗把“我”的错综复杂,细致委宛,却又回肠荡气的心灵历程,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毁灭》从头至尾的感情铺展,明确地告诉人们,诗人并非追求否定一切的“毁灭”,而是要“毁灭”那些的“飘忽”、“孤独”的感情“纠缠”,“徘徊”的心态和“寻求”的烦恼,并以此作为“转机”,走向“专崇实际”。
长诗在艺术上一个特色,就是复沓手法的运用。朱自清认为“复沓是诗的节奏的重要成分”,诗歌“要得到强烈的表现,复沓的形式是有力的帮手”。(《诗的形式》)《毁灭》重在抒发心灵历程,并非讲述故事,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手法,来强化表现心灵历程的种种意象,就很难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而复沓正是这样一种贴切的艺术手法。长诗每一层次反复咏唱的“回去!回去!”强化了全诗所要表达的,“摆脱“纠缠”,寻找“归路”的主旨,而为了强化这个主旨,长诗大量地运用复沓的诗句,像“是我!是我!”“我流离转徙,我流离转徙”“我宁愿回我的故乡,我宁愿回我的故乡”等复沓诗行,无疑是起到了增强表现力的作用,即使那些“俯俯仰仰”,“摇摇荡荡”,“挣扎挣扎”,“远远远远”等复沓诗句,也在节奏和音节上起到了强化表现的功能。复沓手法的大量运用,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显得波澜叠起,曲折委婉,有力地深化了长诗的主题。
除了复沓手法的运用,长诗也注意具体形象的塑造,例如,为了表达在人生长途上的挣扎,象征社会恶势力的诱惑和纠缠,诗人塑造了“提着灯笼在前面等我”的“白衣小姑娘”和“擎着铁锤在后面逼我”的“黑衣力士”;为了表现社会对理想和生命的摧残,诗人塑造了“干涸”得“像烈日下的沙漠”的“双眼”,“蓬蓬的秋草”般“褐色蜡型”的“面孔”,失去了“珠子一般”声音的“歌喉”等有立体感的意象。其他像对比和排比手法的运用等,使长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而这些又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曲折复杂的心灵历程相互衬映,使《毁灭》在艺术上获得了久远的生命力。
长诗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首先是口语化,它没有“五四”时期文学中常见的半文半白语言,而是真正的口语,像“翻来是云,/覆去是雨,/别过脸,/掉转身,/认不得当年的你!”“白云中有我,/天风的飘飘,/深渊里有我,/伏流的滔滔”等,都是在口语基础上的提炼,富有节奏感和内在韵律,且朗朗上口。形象化的语言,更是随处可见,例如“渺渺如轻纱的憧憬”,“黑绒绒又白漠漠的将来”,“乱蓬蓬秋草般长着的头发”等等。
在“五四”时期的新诗坛上,朱自清并非最早的开拓者,但他的白话诗创作却“远远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郑振铎《五四以来文学上的争论》)。“《毁灭》在新诗坛上,亦占有很高的位置。我们可以说,这诗底风格、意境、音调是能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诗词曲以外,另标一帜的”(俞平伯《读〈毁灭〉》)。因此,历来的文学史家公认,《毁灭》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当时的新诗创作水平;它是诗人充分地汲取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精华和民间歌谣的优秀传统,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表现形式,融会贯通,独立创新之作;它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首意境沉郁深厚,风格宛转缠绵,音调柔美凄怆的杰出长诗。
摧毁消灭:~罪恶势力 ㄧ遭到~性打击。

《毁灭》的作者是谁?

  一、《毁灭》作者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
  他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二、《毁灭》简介:
  《毁灭》是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该书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述的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九一九年夏秋之间远东地区一支游击队的命运:莱奋生的部队受到日本干涉军和白军的追击,一面奋不顾身地战斗,一面突破敌人的包围,虽然损失了许多战士,但仍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三、《毁灭》内容简介:
  1919年夏秋之间,共产党员莱奋生领导的一支游击队活动在西伯利亚滨海苏昌地区。
  一天,莱奋生派矿工出身的传令兵莫罗兹卡去送信。莫罗兹卡本想去军医院看望妻子瓦丽亚,因而有些不乐意。但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意执行命令。送信途中,莫罗兹卡救了一个被白匪军打伤的年轻人密契克,将他送往军医院。归途中,莫罗兹卡违纪偷了田里的瓜。莱奋生召开大会对他进行教育。
  不久,莱奋生接到游击队参谋长的信,得知游击队主力在城里受到日军袭击,伤亡惨重。后来派往城里的队员又带回上级的指示: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必须保存部队的实力,“因为将来要以它们为核心”。莱奋生明白,他们应尽一切力量把这支部队作为战斗单位保存下来,于是他向队员们发出准备转移的命令。
  密契克在医院养伤时,瓦丽亚对这个“白面书生”产生了好感,密契克也爱上了她,但又不敢向她表白。莫罗兹卡为此事同妻子吵架。他要求调回杜鲍夫的矿工排,决心今后做一名好战士。密契克伤愈出院后被分配到库勃拉克排,队员们嘲笑他的知识分子习气。他在外表上虽然逐渐变得跟大伙一样,但思想深处仍和大家格格不入。
  莱奋生眼见形势日益严重,决定组织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以检查战备的情况。这时,乌苏里江一带已被敌人占领,白军的侦察兵多次同莱奋生的巡逻队遭遇,莱奋生只好把部队撤到森林里隐蔽。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且战且退,由150人减员到120人。英勇的游击队员麦杰里察外出侦察时不幸被俘,惨遭杀害。莱奋生率领部队赶来,击退了哥萨克骑兵连,占领了村子。半夜,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前来袭击,游击队仓皇撤回森林,但敌人跟踪追击,沼泽地又挡住了游击队的去路,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莱奋生高举火把走在队伍的前面,指挥队员们砍下柳条树枝,在沼泽地上铺路,使部队突围脱险。
  在通往士陀一瓦卡的大道上,已疲惫不堪的游击队又一次遇到敌人的伏击。被派担任巡逻任务的密契克在发现敌人后私自逃跑了,紧跟在他后边的莫罗兹卡发现敌情后却鸣枪报警,当即被敌人打死。莱奋生率领队员们奋力战斗,终于摆脱了敌人,来到大路边的打麦场旁。这时,全队只剩下19个人了。
  莱奋生默默地扫视了一下远处打麦场上的人们,他想,他应该很快地把打麦场上的这些人变成自己人,就像默默地跟在他身后的17个人一样。他想:他必须活着,并且尽自己的责任。
  四、《毁灭》作者简介:
  法捷耶夫(1901~1956)
  前苏联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父母均曾参加过革命活动。1912至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入党。1919至1921年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出席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乱负伤。同年秋入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1924年后受党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担任党的工作,从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运动,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全苏作协领导工作,1956年自杀。 他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以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
  《毁灭》生动再现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队斗争生活:共产党员莱奋生率游击队与穷凶极恶的日本干涉军和白匪高尔察克展开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但幸存的19名战士临危不惧,终于杀出重围。小说精心刻画了莱奋生光辉形象,也鞭挞了美契克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动摇叛卖。
  鲁迅于1931年将《毁灭》译成中文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极赞美这部小说。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