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土寨散文(探秘南溪古寨散文随笔)

沉醉宋香园散文很久以前,一对美丽的凤凰鸟,舞动着瑰丽的羽翅,婉转着脆响的歌喉,把绮丽的舞姿,动人的旋律,播洒在青山秀林间。,良禽择木而栖,凤......

描写土寨散文(探秘南溪古寨散文随笔)

沉醉宋香园散文

很久以前,一对美丽的凤凰鸟,舞动着瑰丽的羽翅,婉转着脆响的歌喉,把绮丽的舞姿,动人的旋律,播洒在青山秀林间。

良禽择木而栖,凤非梧桐不落。历经数载的逡巡遴选,终于,这对凤凰鸟安身于辟幽的神山秀水间,于是,古城骈邑群寺星落的南隅,惊现脉脉含情、瞩目相守的凤山凰峦。邻人不识凤凰,谓之雀山。

千载的凝望,时空的相守,不离不弃,深情款款,感天地日月,撼风雨雷电,羽翼秀作古木佳卉,情泪化成溪流山泉。祥云飘悠,灵气氤氲,长虹环绕,仙境妙成。

时光轮回,千载绵延。宋朝名将高君宝,领太祖帅令,搬兵经此,与豪侠女子刘金定结为奇缘。一对征战南北屡建奇功的沙场姻缘,伴随着招亲洞、大宋寨,点将擂台,霞蔚夕熨,殷殷相传,不绝如缕,招引邑人频至,拜求姻缘,心结同好。

因了时光雨露,得了贤士的勤勉,东雀山秀木蓊郁,古宋寨城堡古朴幽静,西雀山天街通衢,薰衣香袭人紫云漫漫。

一串散发着古卷沉香的情缘故事,几个古寨洞窟的叠加镜头,无时不在鼓动着我的好奇心。

佳酿期宾朋,好景待机缘。一个清风送爽的秋日,几个文友结伴,走进了崮山紧锁的佳福妙境——宋香园。

据说,这儿紫云飘忽花似海,这儿卉香诱人摄魂魄。为了不失小城人的自尊,进山门前,长吸一口气,努力气定神闲。

入古朴端严的山门,奇卉簇拥,路缠沟壑缘,溪流响深涧。右手,深潭崖壁上,有一串大脚印引领着我们走进了原生态之境。左手,山崖下,一溜心形花池托起个个字母,小美女拼读着,当默念出“爱你到永远”,不觉双颊已生绯云。

金灿灿的菊葵,嫣红的鸡冠花,于溪畔悄然托起一个硕大的“双喜”,白莹莹的石磨,拼出一个“心”字。“来,站上去,许一个愿吧,牵手到永远!”又是绯红一片,拽着嘎嘎的笑声一串。

溪畔柳依依,松梢鸣秋蝉。遥望着,观赏着,聆听着,便入了大山环拥的怀抱。

“快看,鳄鱼来啦!”正在巨大的笔筒前抽笔临摹挥毫抒发情怀呢,文友的一声惊呼,转移了我的视线。哦!耀眼的阳光里,一头庞大的巨鳄正匍匐振尾而来,莫不是,我等的冒然而入,惊扰了巨鳄的酣梦?再看不远前的明湖如镜,波光里,锦鲤黑鲤,逡巡如织,恍然大悟,这巨鳄饿了,欲来早餐吧?

越古桥,绕水车,巨大核桃树下围石碾盘小坐,啜香茗数盏。清风秀水,茶香竹韵,去暑揩汗,劳顿皆消。

穿越松林上望,前有摩天十八盘,换乘黄色越野,轰然前行。穿过古松群落,北行崖下,辗转于石峰间,时而仰首,时而旋转,几近眩晕,惊呼猛叫,不绝盈耳。

轰鸣加速,晕晕乎乎里,车停凤顶,也即东雀山顶,谓之天街。

不曾想,云绕雾罩的凤顶却是平畴数百倾。这曾经的乱石岗,历经半载辛劳,已成江北薰衣草之首。蘑菇球般的薰衣草,滚满了山顶,绿莹莹望不到边际。初夏时节,这儿曾是花香四溢、紫云漫铺、蜂飞蝶舞的欢畅所在。眼下,绿球上紫莹莹的残花,似在述说着喧闹热烈的过往。还有俏语萦耳:“不信?有风车哥为证。”信目放眼,不远处,硕大的风车在憨憨地转着,低吟着,睡眼惺忪着。

风车,薰衣草,在建的树屋,悬崖酒店,集装箱旅馆,台湾精品屋……耀眼的`阳光下,还没举起地道的龙湾重酿,尚未品到法国波尔多酒庄的珍品,我却几近眩晕,蓝色的多瑙河乐曲,忽然在耳,身穿燕尾服的服务生穿行如梭,佩的是薰衣草香囊,靠的是薰衣草香枕,恍然间,穿越到了欧洲巴黎风情园。

时光过午,东凤岭对面,就是情牵千载的凰岭。
www.souquanme.com
“凰岭那边,齐长城、招亲洞、宋寨遗迹,渐入佳境,别有洞天,就待来日吧!”热情的主人边发动车边笑说。

“不,我还要去招亲洞许愿呢!”同行的小美眉,竟然急得盈泪欲滴。“好好,佳缘不怕晚,午餐过后,陪你前往!”贴心的主人温婉劝慰,小美眉//www.souquanme.com笑了,妩媚嫣然。

下山,又是一路花鸟相伴,更有凤凰传奇的故事,牵牵绵绵。

“牵手双雀山,情定宋香园。”

哦,我恍然悟了。

古寨春秋的散文

从资丘镇出发,泛舟西上,进入美丽的天池画廊,然后弃船乘车至中溪河,再沿花偏公路上行两公里,一座林木葱茏、状如猫头的小山峰就会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峨峰寨”,乡里人平时都误叫为“恶公寨”。

峨峰寨三面都是险崖峭壁,只有一条独路可以直通山下,然后,沿着陡坡上“之”字型的台阶,拾级而上,便可直达山顶。

山顶面积虽然不大,但地势比较平坦,且有清泉汩汩,四季不断。这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未修花偏公路之前,山脚下就是从五峰到黄柏山的唯一通道,实为黄柏山南大门的咽喉。

清朝嘉庆年间,林之华举白莲教起义,安营黄柏山(亦称黄柏寨)时,曾在这里设关立寨,驻兵堵“卡”,“峨峰寨”即因此而得名。

清朝咸丰年间,离峨峰寨不远的花屋场出了一个很有文化且家资巨富的覃茂琼公,出钱捐了个“进士”功名,修起了“进士”府第,虽有顶戴,却不愿出仕为官,甘与林泉为友。一生中,除了种花养草、植树造林、与雀鸟为伴,便是游山玩水,特别是对寺庙情有独钟。琼公年轻时,与“穿洞河”(庙台子)庙里的和尚交厚,经常步行十余里前往,与庙里的'和尚一起参禅论道,吟诗作文,一住十天半月,乐不知返。久而久之,庙里的和尚心生厌倦,渐至疏远,琼公乃读书之人,很绅士,和尚们的冷淡,使他感到有失尊严。俗话说说得好,“神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亲手修建一座庙宇,以挽回颜面。

恰在这时,四川人哥老会会首李策卿来到这里,与五峰人向策安(字熙廷)相识,秘密联络,发展会众,继而举“顺清灭洋”的大旗起义,推向策安为元帅,李策卿为军师,由中溪出发,西指巴东,义军所经之地,杀教士,灭教徒,烧教堂,声势浩大。清廷闻风震怒,立即派兵进剿,次年二月,向策安兵败,李策卿便隐姓埋名,以勘舆风水为业,活动于长阳、五峰两县交界的中溪、白溢一带。

李策卿素与琼公交厚,得知琼公修建庙宇的想法,自然是鼎力相助。一面由琼公派人到处化缘,筹集资金,置办庙产,一面由李策卿选择庙址,规划设计。

李策卿精通“易学”,擅长“风水”之术,在考察周围的庙宇时,发现花屋场后山观包岭上的庙宇周围有七个小山包,便认定是七只地老鼠,长期以来,吃掉花屋场、地鼓坪大量的粮食,造成地里收成不好,致使老百姓贫困。

常言道,“再狠的老鼠也斗不过猫”,于是,李策卿提出,要根治鼠患,就要以猫镇鼠。并提出峨峰寨山形酷似猫头,又与观包岭遥遥相望,只要把观包岭的庙宇迁址峨峰寨就能把老鼠镇住。

此议一出,立即得到了当地乡绅富户乃至贫民百姓的一致赞同,纷纷捐款捐物,投工出力,很快就将新庙建成,并将观包岭的庙产以及用品全部转移至峨峰寨。

新建的庙宇,规模比原来更大,气势更加宏伟,一年四季,香客络绎不绝。一直到解放前夕,仍有和尚住持,终年晨钟暮鼓,古风蔚然。民国初年实行“改良教育”时,庙田和部分庙产收归花屋场小学,住庙的和尚,除了接待香客,收取一定的香火资费以外,就是一年四季以给老百姓送“平安符”的形式化缘,诸如过端阳节时,送“端阳符”,过小年时送“灶书”等等,自己刻板,自己印刷,每送一户,或钱或米,皆有所得,以庙养庙,生活倒也过得清闲安逸。

当地解放以后,庙里的菩萨被毁,庙产全部充公,和尚也还俗另谋生路。由于无人管理,房屋逐渐损坏乃至坍塌。

“残垣断壁立荒丛,欲证前缘万事空。独有榴花依恋旧,红颜如火耀禅峰”。去年秋,我与众友蛇行猿攀,登上寨顶,实地进行考察。曾经香火鼎盛的灵观宝刹,而今已是面目全非,断垣残壁内外,乱石横陈,荆棘遍地,草树丛生,人迹罕至。只有高大的庙碑依然斜躺在原地,忠实的守护着这一方净土;当年和尚们栽种的石榴树,依然顽强的生存着,已经熟透的石榴张开笑口,路出朱红的籽粒,成为飞禽走兽们的美味佳肴。

红日西沉,晚风渐起,黄叶飘落,瑟瑟有声。尽管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怅然的失落和些许伤感之中,仍能想象到当年的辉煌,令人遐思无限,久久地不愿离去。

临沣寨写意散文

车子飞过北汝河,驶过水墨田园,一路向南,去临沣寨,去远离城郭的民间,瞅一瞅镶嵌在光阴里的古搜趣网村寨,看一看斑驳如雨的荏苒岁月,如何从前生匍匐到今世,尺璧寸阴,莺飞花落,流露出喋喋不休的恩怨和诉说。

溪水是临沣寨的血脉,一条是沣溪,另一条是柏水,如哼哈二将,在水汪汪的日子里呵护着村寨,因此神清骨秀,气质俊美。关于两水源头,《水经注》里的《河水》说:柏(溥)水经城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原本名为张家埂的村子,因水的惠顾和馈赠,因朱姓人家的革故鼎新,耕耘树艺,使得家业运旺时盛,丰硕腾达,继而更名朱洼村,成为村庄的主人。利溥和沣溪屑金碎玉,流动水晶,风水流转,成就了汝河南岸第一府邸。两溪交融,再向北,汇入汝河,一泄东去而不返。

在时光的渡口,临沣寨从梦里远渡而来,夏雨中,如海市蜃楼,忽远忽近,如织如绸,仪态万方,百转愁鸣地泼墨着它的神韵和烟花。寨有三门,按八卦的三个方向潜心设置,寨内“井”字道路通户临门,暗藏神秘和玄机。旧时官衙有门三重,而从山西洪洞县远道而来的朱氏众生,难道早为自己的官宦仕途铺垫了隐秘的一笔?其中南门曰“来曛”,取自《诗经》之“曛风南来”。东南门叫“溥滨”门,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西北门因临沣溪而取名“临沣”,也因此而为临沣寨。轻抚门上锈迹斑斑的“同治元年”遗迹,仿佛可以听见先民的`音容犹在,时间的绢丝从身旁蔓延而过,归之若水,消隐于苍茫乾坤,扑闪着古朴、典雅的眼神。

对于古寨,民间有言道:唐修塔,宋修院,元修戏楼,朱打圈。院,指书院,而“圈”则指从朱明王朝兴起的乡村土寨。有史记载,咸丰同治年间,这里太平军起义,捻匪蜂起,扰及苍生,又因村舍洼地湿土,洪水溱洗,逼得民众打墙筑寨,防范纷扰。兵荒马乱的年代,民生凋零,动荡难安,每遇风吹草动,这里的村民闭门落锁,躲进铁壁铜墙的寨内躲避,吃饭睡觉,珍惜安然日子。因有防匪堵洪之能,临沣寨从建成之日起,神话诡言,显得森然而神秘。那年那日,道光皇帝陡然驾崩,天下大骇,同日,距京城900公里之外的郏县境内,古寨的朱姓主人蹊跷死去,使后世子孙,多了份疑惑和敬畏。再到后来,兵匪干戈相见,围寨攻伐,洪水浸淫漫泡,临沣寨岿然不动,坚贞地呵护良家善院、瓦舍牲畜。到了上世纪50年代,郏县大小百余座古城寨拆墙扒垛,唯独临沣古寨奇迹般保存下来,可见它肩负着传送古风遗志的冥冥使命,不溃不倒,跃跃在世。

小桥流水,潺潺民风,深巷老宅,从喧嚣的小城跳出来,我一下子跌进时光的波纹里,千古同慨,恍若前朝。行走于悠远的茶马古道,驿站书亭,每走一步,你可以捕捉到一首清诗、一幅丽画,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凄美和搜趣网绝伦,炊烟般源源不绝地流露出来。我可以想像的到,那年乡村的清明上河图上,也会有“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风雅韵。在苦艾袅袅的日子里,那些朱姓人家身披斗笠,手执犁铧,辛苦劳作。村姑的额头点着桃红,路过红纸点缀的门楣,无论荣华富贵与淡薄清贫,都心怀感激,供捧着鸟语花香的村寨,显得实在而虔诚。这里的蓝砖青瓦的建筑内敛、含蓄的,朴素而古雅。寨内有明代民居三间,寥若晨星,不可多得。清代民居近400间,尤其朱家兄弟的三所宅院,大都为一进三或一进四的四合院,无不残留着风雨驳蚀的前世色彩,每个精雕细刻的门与窗子都回荡着凄婉的韵味,蓦然回首,仿佛肩披一袭古色古香的霞帔。

站在朱家大院高大、精致的门楼里,放眼望去,它如约而至的婉约瞬间淹没了我,而我正提着今生的灯笼,悉悉索索地寻找着惺忪的前世。走进小巷深处,去看老宅。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铭刻在时间的间隔上,仿佛前世张贴在两鬓的花黄。大凡富贵人家的门前,都有叫做影壁的砖墙,那上面常有花卉、松竹,或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的图案,或福、禄、寿的胖瘦书法,弥漫着书香翰墨的气氛。幽幽庭院,一面花窗,一水老井,一条长廊,一幅石雕,无不意趣横生,表白着古老岁月蕴含的古典与优雅,温婉和静美。而那些典雅故事、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被刻画岁月的屏风上,诗情画意,千百年美轮美奂的美好愿景,清晰可见的浮现在眼前。

在朱家大院,有“几百年搜趣网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要好儿女必读书,欲高人家须为善”、“读圣贤书明体达用,行仁义事致远经方”之类的槛联挂于厅堂书屋,笔酣墨饱,雄健刚劲,鸾飘凤泊。可见朱氏兄弟的钟鸣鼎食,家道中兴,赫赫扬扬,在我看来,皆归于雅致的朱家先贤,归于娴静闲逸的读书时光。

我一个人扶着明清的门扉而立,独守恬淡和安宁,静静地与先前的居民娓娓交谈。在疏影修竹之内,在皂角树下的水井旁,我的豪放与壮怀,毫不吝惜地漫延在临沣寨的房舍角落,升腾迷漫。我如他们中的一个,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英雄,或为千里不留痕的剑客,或在红袖妙舞之后,成为村寨精致的情节。而在寨外的森林芦荡,是我前世埋骨的温柔之乡,在鸡鸣狗吠的飘渺中显得贴近而又旷远。

我踏出寨门,转身而去,而临沣寨还要孑然前行。我携书剑,从此远走天涯。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