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梁启超的细节描写(梁启超有什么英雄事迹 展现男儿本色的事迹)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梁启超算是一个伟人吗,他有哪些积极事例?他应该是在那个时代取得最大成就的人,而且相对来说都是往正确的方向走。早年潜心学问。幼年时......

有关梁启超的细节描写(梁启超有什么英雄事迹 展现男儿本色的事迹)

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梁启超算是一个伟人吗,他有哪些积极事例?他应该是在那个时代取得最大成就的人,而且相对来说都是往正确的方向走。早年潜心学问。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岁拜读于康有为门下,接受当时最进步思想——君主立宪。叱咤政坛。卓如之笔,可敌十方报纸。尤其是在立宪派和革命党人在广州论战的时候。到后来的民国,他创办报纸学刊,敢于执笔抨击权威,到各地讲演,世人俱道卓如为一大杰,袁世凯,孙中山都争着要他。

脱离迂腐,敢于叛逆。从四书五经到君主立宪,从君主立宪到共和革命。在明白老师康有为走的路线已经过时的时候,毅然背着恶名(当时背弃师门可以要召天下骂名的),走革命路线。晚年回归教育。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其留学美日,学贯中西,在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学术贡献。举个例子,对于中国早期证券市场。

梁启超说:“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托拉斯者,原语为trust,译言‘信’也,多数之有限公司互相联合,而以其全权委托少数之人,为众用信用者。故得是名。”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在强而有力的法治国家才能生存。而中国,不知法治为何物。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责任心强的国民才能够成功。

这点就算现代中国也少有人能够明白。其学生遍布天下,如蔡锷,徐志摩,蒋百里等。其子女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等具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才。鄙人觉得,梁任公乃晚晴民国为数不多没有污点的人,最大的成就乃开启民智,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综上所述,梁启超的确算是一个伟人。

关于梁启超的相关信息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个人作品:

梁启超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 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主要作品有《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国文化史》、《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主人自说》、《新民说》、《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等

扩展资料:

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他竭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他跑来跑去,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但是,他的政治观点不时有所不同,不断变化,不一致,因此很难被说服。

在改革运动中,梁启超顺应康有为的潮流。无论报纸还是教学,他都关注并大力阐述康有为改进思想和改革理论。基于拉姆三世理论和西方进化论,他主张改革,强调改革,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展示了年轻爱国者的生命力和热情。

1898年改革运动的失败使梁启超意识到,要拯救中国,他必须实行“破坏”:现代世界各国的历史,没有人不先破坏时代。这个特定的课程是不可避免的。有爱,有珍惜,无法完成。

但是,梁启超在改革与革命之间的这种摆动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与康有为一起倡导改革,倡导“保护皇帝”。

在革命者与改革派开始辩论之后,梁启超改变了旧的说法,主张实施“开明的专制”,企图反对“革命”理论。让梁启超尴尬的是,当他还在倡导开明的专制和反对宪政体制时,清廷正式宣布将“准备模仿宪政”。

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

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梁启超的有关介绍

中学生作业,600字左右 
梁启超(1873年~1929年)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像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   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搜趣网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词,像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很多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关于梁启超的故事有哪些,简洁一些只要20字?

  两次被“掌掴”
  章太炎曾在杭州的诂经精舍里师从经学大师俞樾专治朴学(俞樾即后来著名学者俞平伯的祖父)。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炮声把年轻的章太炎从故纸堆中惊醒。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梁启超和康有为同入京会试,恰逢甲午战争失败,订立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同年三月二十八日(4月22日),康、梁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四月初,康、梁进而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开会决定联合上书,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准了《马关条约》,事遂中止。这次闻名全国的“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考举人的代称),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光绪二十二年三月,梁启超南下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筹办《时务报》(旬刊)。
  梁启超任主笔,他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说群》等一系列宣传维新变法和民权思想的论文,一时风靡海内,广受欢迎。
  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满清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悦,ZduUGRXXwK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梁启超率数人至章处问罪,梁启超学生先动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并非梁启超被章太炎掌掴。
  一次梁启超追随康有为逃日本避难,恰孙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是乱党,拒绝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反满主张在日本华人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张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慷慨应对张之洞考问
  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则锐意改良,欲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期望。张之洞拿着投刺(拜贴),见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刁搜趣网难:“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高傲无礼,且拒人于千里之外。
  梁启超则气度不凡,坦然对出下联,请来人回送张之洞。联文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硬朗,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有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再次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这个下联非比寻常。梁启超将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儒、佛、道三教,以儒为首,天、地、人三才,则人居末位。张之洞以“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的问题刁难,梁启超则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应对,更是余味不尽。既打消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何敢在先,何敢在后”通至儒家中庸之道,表明自己变法维新,追求适度合理,既不是冒进,更不肯守旧。
  梁启超因“四人功课”推掉演讲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的人生观,他认为“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标准不在道德观念,而必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劳作、游戏、艺术、学问”都符合趣味主义的条件,赌钱、吃酒、做官之类则非。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约定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有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梁实秋在清华念书时,就曾听说过梁启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此指麻将),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麻将对梁启超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而坊间也有梁启超曾发明3人与5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梁任公的人物形象100字

梁任公的人物形象100字
  教学目标:
  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研讨、探究、练笔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选一同学上台进行对梁启超人事经历介绍的演讲。老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并通过补充介绍使学生们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补充介绍: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她是梁启超于戊戌政ZduUGRXXwK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登堂入境
  安排学生将上面的演讲做成口头作文:《记同学的一次演讲》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口头作文记叙的重点:记人或记事
  要求学生关注文本:通过品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与先前的口头作文相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看似记事,实则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三、品文品人
  1、提问: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①“我很幸运地有计划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③“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④“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⑤“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4段)独特的开场白 (谦逊自负) 描语言
  (5段)深情的《箜篌引》 (意韵丰厚)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立外貌
  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7、8段)演讲时 敲头回忆 (自然可爱)
  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自由洒脱) 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①“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约十二余年,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抓侧面
  ②“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触类旁通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究竟如何在千人千面中,抓一个个性突显笔下人物的独特魅力呢?
  1、两个外貌描写段落你认为哪一个更为出色?
  片段一:“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梳不长不短的剪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
  片段二:“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www.souquanme.com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
  设想回答: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而第二段鲁迅先生的文字,从头到脚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其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可见,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
  2、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一处的动作描写最精妙?为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设想答案:
  本文:敲头回忆、手舞足蹈、时悲时喜
  课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类极富魅力的行动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和动作,将一个惯于见风使舵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哦!
  3、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什么样的语言最能够显现人物性格呢?
  设想答案: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而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
  4、教师点播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文学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概而言之,你只要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兴波起浪”成功了。
  五、牛刀小试
  试以《老师的一堂课》或《人的一次讲话》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写人的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记叙的笔下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课堂小结:
  本文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作风、修养。他的开场闻所未闻,他的讲课内容、授课方式近于表演……这些片断的镜头式的精彩描写不仅没有堆砌感还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深思的是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还有这份稳健、潇洒、风趣、博闻。言为心声,文也是心声,尤其在散文中,一个人的人格思想无法隐藏。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既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有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