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的散文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叶圣陶的散文风格特点)

叶圣陶先生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A。叶圣陶早期小说创作的艺术,(一)、内容方面:,叶圣陶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成为“五四”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叶圣陶写的散文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叶圣陶的散文风格特点)

叶圣陶先生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A。叶圣陶早期小说创作的艺术
(一)、内容方面:
叶圣陶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成为“五四”人生派小说的代表作家。由于叶圣陶长期做着小学教师的工作,并且热爱这个职业,因此他特别熟悉乡镇社会的人情风习,尤其是乡镇教育界微妙的心理变化,独特的思想意识。这便成为他早期小说的题材领域,而生活与挣扎在其间的城乡劳动人民和下层中、小知识分子便构成了他写来得心应手的人物系列。
叶圣陶的早期作品以描写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称,他站在冷静批判的立场上,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先后创作了《乐园》《低能儿》、《小铜匠》、《潘先生在难中》等以教育为主题的小说,痛苦不安,
(二)形式方面:
首先是工细的心理描写,它是作品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华。

叶圣陶的散文风格特点

叶圣陶的散文风格特点是语言简练而感人,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叶圣陶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文心》这本书的书名,取《文心雕龙》中的两字,是讲授国文知识、文学知识的书籍。

此书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阶段。本书因其主要面对中学生,以教导年轻人如何写作为主旨而广受欢迎,又因其出自两大著名文人--夏丐尊、叶圣陶之手而又倍受关注,尽管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此书的热度始终不减。

先对两位国文大搜趣网师,夏丐尊、叶圣陶先生作一介绍。

夏丐尊先生

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国文大师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做过小学、中学www.souquanme.com的老师,爱好文学,有共同的教育理念。都从事过编辑和出版工作,两人不仅共同创办《中学生》杂志,而且又合著了《文心》、《阅读与写作》、《文章与讲话》等教育书籍。

《中学生》这本杂志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下力尤深,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直至解放后的几十年,一直都是备受中学校和中学生欢迎的辅助语文学习的小册子。这本杂志在《文心》中也多次被提到。

夏丐尊先生于1923年翻译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最著名,其主要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抗战开始后,两人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夏丐尊被日本人拘捕受尽摧残,出狱后不久便于1946年去世。他的逝世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是一个重大损失。

叶圣陶先生

而叶圣陶先生继续着抗战斗争,也继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着。

解放后叶圣陶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职。

两位教育家不仅在教育上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学著述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夏丐尊先生著有散文集《平屋杂文》,于平淡、质朴中含浓郁的情致。

叶圣陶先生著有小说《隔膜》、《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两人都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

两人都被后人尊为文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国学上的建树更堪称为“国学大师”,这从《文心》、《阅读与写作》等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书中所呈现出的两位大师专注、执着、细致、耐心、坚守、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让我看到了我国的“匠人精神”,是一种搜趣网做人的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态度,这才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01、《文心》,是两位教育大师共同精心打造的匠心之作

朱自清先生在给《文心》作序中说: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一件功德。书中将读法和作法打成一片,切实易行,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师生又能亲切地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是两位国学大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他们理想中的国文学习教科书。

本书写于1933年,《文心》围绕两个家庭生活的艰辛,孩子求学的勤奋,一个老师教书的勤恳和负责,几个各有特点的学生展开。

在故事的叙述中,将国文知识巧妙穿插在每一个章节和片段中,有求知欲极强的学生的质疑和提问,有博学而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还有懂国文的家长参与其间,让学生无论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时刻被国学的氛围熏染,都可以随时学习知识。

书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师生深厚的情谊,同学的互助友爱,家庭的恩爱和睦,校园的风清气正。

不得不说,两位国学大师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学校,身心健康而又好学的学生,平易亲切而又极负责任的老师,虽然故事的时代正处于是抗战时期,仿佛也让人走进了世外桃源。

这种寓知识于故事中,在平凡而温情的叙述中,让学生们掌握了国文知识,领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也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了学生们如何爱人爱己和爱国,培养了好品德,这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心》这部“读写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的主要原因。而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文学需求的日趋迫切,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大众对文学的喜爱亦更加广泛,本书的作用就愈加鲜明,得到更多的赞誉和推崇。

02、《文心》讲了什么

两位国学教育大师凭多年教学经验,用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涉及修辞、语法、诗词、小说、日记、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语文知识,在此我选取三个主要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关于题目与内容

《文心》说: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

这里将文章归于生活中如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项目,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文章的题目的作用“在便于称说”而已,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考试都是出作文的范围,题目由考生自己写的缘故。如果给出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写文章,那一定是为了这个题目,来考察考生的思想深度、见解和意见的,也是有的放矢,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选定题目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内容,便是记录自己一段经历、一个事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人对事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作为文章的内容。这就要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细腻地感知事物,做足准备功夫,才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第二、关于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联系,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你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些触发都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袭用别人嚼烂了的触发,毫无新意,还不如不说。触发是需要在森罗万象的事物上去获得独特感受的。

这样的文字对于喜写作而又苦于难写的人不亚于被指点迷津。于是,从前读过的书可以重新去读,重新玩味,重新去触发,眼前的一切事物又都藏着多方面的内容待去发掘。

“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不可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第三、关于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组织,我国的说法很多,但主要分为“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的组织法,简单说就是要解决“怎么开场,怎样说出主要的意思,怎样做个收束”这三个问题。而组织文章的三个原则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次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连接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

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内容。有什么可说的了,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它着手组织”。组织得适当,内容就见得完满、充实;组织得不适当,甚而至于没有组织,那就影响到内容,使它不成一件东西。所以,内容靠着组织而完成,组织也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03、由此书触发的我的感想

第一、文章再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源于生活、始于生活。

第二、文章是记录事件的过程,它是有事可记。

第三、文章是触发思想的结果,是记录事件中内心所想及情绪,是有感而发。

第四、不是杂乱无序的,是有条理的。

04、本书的特点

第一、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本书流传甚广的主要因素,丰富的知识融进有趣的故事中,可以说这种手法独具匠心。

第二、用词用句都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尽管写于民国时期,但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就是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也一样顺畅通达,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启发。(举例)

第三、对国文知识步步分解,由浅入深,用最浅显的案例和比喻来讲解文学中的道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会贯通,学到了知识。

第四、理论修养扎实,写作功力深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第五、让文章能活起来,就要让文章的其他组成部分服务好心脏这个核心,比如结构、语言、词汇、修辞、文字的书写、文字的语感、文章的组织、文章的风格、文章的鉴赏等,两位文人都加以深刻而精妙地梳理,这些问题在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心》,这是一份温暖的礼物,一个精彩的锦囊,两位教育大师关于国文知识的指导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鼓动上,而是以匠人之心,匠人精神,为青年人铺就了一条达到国文理想彼岸的捷径,无论何朝何代,这份礼物,我们都值得拥有。

叶圣陶主张的写话风格和文风是什么?

2014年是叶圣陶诞辰120周年,叶圣陶青少年文库 是非nxBLVWXK常及时的献礼之作,主要用他留下的经典作品为当下青少年打造的一套精美文学读本,让孩子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本套书按照散文卷、诗歌卷、童话卷、随笔卷、小说卷来收录叶圣陶不同时期的作品,以适合青少年阅读为主要原则,所收录的作品都保持原貌,只对个别字句做了订正,对一些内容做了注释,以保证青少年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经典之作。还配上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许敦谷的经典画作,使整套nxBLVWXK书有着古朴典雅的气息。本丛书一共十册,其中包括童话两卷《稻草人》《玫瑰和金鱼》,诗歌一卷《蒲公英》,散文三卷《没有秋虫的地方》《我坐了木船》《一个少年的笔记》,小说三卷《小铜匠》《潘先生在难中》《友谊》,随笔例话一卷《假如我有一个弟弟》。
   《稻草人》(童话卷)这是现当代中国童话的开荒之作,是逗为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地。叶圣陶的童话结合时代的特征,富有想象力,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富含哲理。
  《玫瑰和金鱼》(童话卷)收录了叶圣陶创作的经典童话,充满童趣,意蕴深厚,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充分反映了逗文学为人生地的创作宗旨。
   《蒲公英》(诗歌卷)收录了叶圣陶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生活化的诗意,为我们谱写的最天然的诗歌,也是影响几代人的最具音律感的睡前歌谣。
  《没有秋虫的地方》(散文卷)收录了叶圣陶早期的经典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各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品读。
  《我坐了木船》(散文卷)收录了叶圣陶早期的经典散文,构思精巧,内蕴深厚,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
  《一个少年的笔记》(散文卷)收录了叶圣陶在建国之后创作的散文作品,涉及内容广泛,风格恬淡,有对自身经历的回顾,也有多姿多彩的随想。
   《小铜匠》(小说卷)收录叶圣陶早期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其中多是对孩子和母爱的赞颂,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对自然的美好书写,让读者自己体会到这些关于爱和自由的理想。
   《潘先生在难中》(小说卷)收录了叶圣陶二三十年代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作者善于捕捉时代特征下人物心理和性格,塑造出一个个逗城市小资产阶级地和利己主义者的经典形象。
  《友谊》(小说卷)收录了叶圣陶的经典小说作品,意蕴深厚,构思精巧,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对人民大众的同情与怜悯。
   《假如我有一个弟弟》(随笔例话卷)这是一本凝结了叶圣陶一生关于写作和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经验的书。如何写作,如何读书,如何教育,听叶圣陶老人为我们娓娓道来。
目录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潘先生在难中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小铜匠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一个少年的笔记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我坐了木船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蒲公英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玫瑰和金鱼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友谊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稻草人
叶圣陶青少年文库假如我有一个弟弟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写作特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写作特点:全文详略得当地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鲜明地表现出叶圣陶先生的人物形象;文章善于以小见大,从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小事,突出叶圣陶先生的宽厚待人、律己修身的人物特点
,升华主旨;文中多处引用古文或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是张中行。张中行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其代表作为《顺生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赏析
全篇言简情挚,先写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件事,就是叶圣陶给他的文章描标点,让他受了教育,接下来又叙述了叶圣陶在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一些言行,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从这些小事中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