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恭敬而心忠信下一句(荀子修身篇翻译)

孝悌忠信的对仗句孝悌忠信的对仗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忠、信、礼、义......

体恭敬而心忠信下一句(荀子修身篇翻译)

孝悌忠信的对仗

孝悌忠信的对仗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德育内容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自己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态度,认真去做,绝对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体现.
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当然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以.)
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尚德修身的《修身》原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埶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FjonjLUlxv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横行于世这个成语用在哪处

  “横行于世”不是成语,类似意思的成语是“横行天下”。
  横行天下
  héng xíng tiān xià
  【解释】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出处】《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结构】动宾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所向无敌
  【近义词】所向无敌
  【例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3回:“尝欲广求勇力之士,自为一对,亲率之以横行天下。”

形容男朋友态度的词语

  绅士   【解释】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谈吐高雅,良好自身修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有爱心,尊老爱幼,尊重女性,无不良嗜好,人际关系良好。是心地善良举止优雅的男士。   【出处】“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西欧,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致。   睿智   【解释】指聪颖明智。   【出处】《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朴实   【解释】淳朴诚实。   【出处】《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贺拔焉过儿朴实无罪过,潘相乐本作道人,心和厚,汝兄弟当得其力。”   阳刚   【解释】阳刚是一种散发着的阳光般的刚强气息,是一种由内在刚毅外化强劲有力独特气质,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宝贵品格自然流露,是一种正义勇敢坚强果断个性的彰显,是一种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魄力的表现,是一种能给人以安全感觉,是一种男子汉所独有的巨大魅力。   【出处】《易说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高亨注:“六爻有阴柔,有阳刚,两者迭用,交错成文。”   温和   【解释】指性情、态度、言语温柔平和。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后谊明,母道得,温和慈惠之化也。”   温文儒雅(快读 www.kuaidu.com.cn)   【解释】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儒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   文质彬彬   【解释】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气宇轩昂   【解释】气宇气魄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样子。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生得丰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FjonjLUlxv出尘之表。”   彬彬有礼   【解释】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谦谦君子   【解释】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出处】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形容男人强壮的词语   魁梧   【解释搜趣网】魁:高大。形容身体强壮高大。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论》:“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妇人好女。”   健壮   【解释】健康强壮。   【出处】唐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巍峨拔 嵩 华 ,腾踔较健壮。”   强悍   【解释】强横勇猛。   【出处】宋 苏辙 《七代论》:“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彊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   彪悍   【解释】彪悍,一般形容人长得强壮,勇猛。   【出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强壮   【解释】壮健有力。   【出处】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林彦振平日充实饮噉兼人,居吴下,每以强壮自夸。”   威猛   【解释】威严凶猛。   【出处】《南史萧洽传》:“﹝萧洽﹞累迁临 海太 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人俗便之。”   虎背熊腰   【解释】虎一样的背,熊一样的腰。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力大无穷   【解释】比喻力气非凡。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三回:“这些宫娥都是力大无穷,就如鹰拿燕雀一般,那里由他作主。”   孔武有力   【解释】孔:甚,很。勇武而有力量 。   【出处】《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人高马大   【解释】比喻人生得高大壮实身材魁梧。   【出处】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个智勇双全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力过人,如何得了他?”——《苦肉计》   形容男人身材的词语   健壮   【解释】健康强壮:也可形容富态。   【出处】唐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巍峨拔 嵩 华 ,腾踔较健壮。”   结实   【解释】健壮。   【出处】《红楼梦》第八四回:“贾母道:‘林丫头孩子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了。’”   高大   【解释】又高又大。   【出处】宋 苏轼 《超然台记》:“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   魁梧   【解释】魁:高大。形容身体强壮高大。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论》:“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威猛   【解释】威严凶猛。   【出处】《南史萧洽传》:“﹝萧洽﹞累迁临 海太 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人俗便之。”   颀长   【解释】修长;细长。稍长,去襮纇,颀长而白晳,圆直如柱,无丝发附丽态。   【出处】宋 苏轼《江瑶柱传》君生而颀长,美须髯。   弱不禁风   【解释】禁:承受。形容身体娇弱,连风吹都经受不起。 多用来形容女子体态纤弱或病者体弱。   【出处】唐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乱波纷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瘦骨嶙峋   【解释】形容人非常消瘦露骨。   【出处】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苇看见一个光着上身、瘦骨嶙峋童工,提着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条悬空吊着的跳板上,吃力的走着。”   瘦骨如柴   【解释】十分削瘦的样子。   【出处】宋陆佃《埤雅释兽》:“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瘦,故谓之豺。”   彪形大汉   【解释】彪:小老虎,比喻躯干壮大;汉:男子。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只见外面走入个彪形大汉来,喝道:‘你这黑厮好大胆!谁开的酒店,你来白吃不肯还钱!’”   虎背熊腰   【解释】虎一样的背,熊一样的腰。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   膀阔腰圆   【解释】形容人的身体高大精壮。   【出处】 摘自《辞海》   短小精悍   【解释】悍,勇敢。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发言简短而有力。   【出处】《史记游侠列传》:“解为人短小精悍。”   形容男人霸气的词   顶天立地   【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一身是胆   【解释】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一手遮天   【解释】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出处】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气吞山河   【解释】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一言九鼎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斩将搴旗   【解释】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出处】《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舍我其谁   【解释】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盛气凌人   【解释】盛气:骄横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出处】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肆无忌惮   【解释】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出处】《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无法无天   【解释】旧指不顾国法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你在家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无法无天的事来。”   飞扬跋扈   【解释】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出处】《北史齐高祖纪》:“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轻世傲物   【解释】藐视世俗,为人傲慢。   【出处】明屠隆《彩毫记宫禁生谗》:“此人自恃文才,轻世傲物,纵酒猖狂。”   桀骜不驯   【解释】桀:凶暴;骜:马不驯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驯顺。   【出处】《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横行天下   【解释】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出处】《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形容男人看好的词   温文尔雅   【解释】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表人才   【解释】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出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丈夫?”   仪表堂堂   【解释】仪表:人的外表风度堂堂仪容庄严大方的样子。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出处】郭沫若《蔡文姬》第二幕:“曹丞相魁梧奇伟,仪表堂堂。”   文武双全   【www.souquanme.com解释】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出处】《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顶天立地   【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善解人意   【解释】顾名思义就是很能体谅人,很能体贴人、学会换位思考。善:善于。解:了解。人:他人。意:意思,想法。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他总不离杨妃左右,最能言语,善解人意,聪慧异常,杨妃爱之如宝,呼为雪衣女。”   体贴入微   【解释】体贴:细心体谅别人的心情处境给予关心照顾;入微:达到细微程度。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四》:“至于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   铁骨铮铮   【解释】铁骨:指有骨气铮铮:拟声词,形容金属碰撞时发出声音。指人有骨气,出众的人才钢铁般的意志刚正坚贞。   【例句】方志烈士~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学习。   刚直不阿   【解释】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修身的相关文献

君子战虽有陈(2),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3),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4),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5),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6)。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
[注释]
(1)本篇主要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篇中提出。“君子之道”应包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以及明察是非、讲究信用、注重实际等内容。(2)陈:同“阵”。(3)孩:毕沆云:“当读如根荄之荄。”(4)辩:同“辨”。(5)彼:借为“非”。情:为“惰www.souquanme.com”之形讹。(6)戴:同“载”。
[白话]
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 。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
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无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表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专说而行动迟缓虽然会说,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善不从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 《荀子修身篇》原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埶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题解
第一段:叙说人们对善与不善应采取的态度,指出君子隆师亲友、好善不厌,因而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段:讲述什么是善以及致善的具体方法。文中指通过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认的善,而修身则必须在礼的制约完成,即使具体的修养方法也离不开礼和老师
第三段:讲述是良好品德修养的意义。指出良好的品德修养可以使人轻视富贵权力,这样的人可以横行天下,转危为安
第四段:指出修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圣人、君子、还是士,要达到完满境界,必须不休不辍。而深明法度真义,是修身的基础,依法度行事才能体现出修养的魅力。
第五段:文中再次强调礼与师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君子的良好品德可以感召世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荀子认为,君子是淡泊名利、深谋远虑珍惜名誉、勇于理想献身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论权者谋修身篇》
《修身篇》原文
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忧在萧墙之内”。商汤亦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故,权者欲达事,须四修其身:一修山容海纳之怀,二修纳谏如流之聪,三修贴律奉法之表,四修大中至正之性。容舟者,人必敬之;容川者,众必臣之;容天者,贤必瀚之。反亦,量浅者,人必怨之;量狭者,众必弃之;量嫉者,贤必敌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璧无瑕则不玉。修得山容海纳之怀者,当容人瑕疵而谋人贤长,容人疏失而助善贤能,容人傲愎而恩报贤勤,容人蜚语而矫取贤诚。一孔之隙,足沉豪舟;一针之坼,足崩盘石。是以,权者居高揽局必修纳谏如流之聪。古来胜败之君,多福于善谏,祸于恶谏。善谏者,其意图远难行而谋长,其言逆耳伤尊而利行;恶谏者,其意近利易作而断道,其言悦耳咏誉而逆行。然,偏于善者,顺赖其谏而制于人;偏于恶者,逆行大道而败于人。故,权者欲得谏之明,当以善不面许、恶不罢黜凡事亲察以立己意而不制于人、不败于人。贴律奉法者,其下之众律己必严,严则行事井然而局不乱。上不表法则法不服众,上不循法则法不趋众;众不服则法不行,法不行则势不定;众不趋则事不谋,事不谋则业不立。上表则法行,法行则势定,势定则业谋;上循则众信,众信则事谋,事谋则业立。是以,权者当以身表法而服法于众、循事明法而驱众护法老子有云:“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大中至正之性者,赏罚擢贬之事必正,正则激人扬力而诸事尽,尽则万业通达而成其私。有道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权者修得大中至正之性者,当以均幸平施、酬勤贫怠、擢能罢庸、断是明非、护善除恶。
题解
《论权者谋》是融合中国古今管理思想的管理学系统著作。《论权者谋修身篇》主要对领袖魅力的培养进行系统论述,该篇强点:管理者要培养领袖魅力重在“四修其身”,既:要有宽阔胸怀,要善于听取谏言,要有遵纪守法的表率,要有公正不阿的品格。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一个有德之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最完美概括。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修身”,则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香港也好,他们学校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绝不是应景之举,他们是有眼光的。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中华伦理的“五常”,儒家倡导“仁、义、礼、信”旨在修德。走进《论语》,你会发现,修德之道无处不在。如“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论语》还告诫我们,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宽、信、敏、惠),乃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正确态度和“举一隅”而“三隅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更阐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说过,即使“诵诗三百”,不能用于实践(“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又有何用(“虽多,亦奚以为”)?所以他主张读书人要做“躬行君子”。他还教导读书人,知识面不要狭窄,要广博,提出“游于艺”(就是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由此可以看出,《论语》对修身的评价相当高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遵循这么一条古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师生,当“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