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下一句(律己足以服人 倾财足以聚人 量宽足以得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什么意思?“得人心者得天下”意思是得到人心,获得民众支持拥护的人就能得到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一文......

得人心者得天下下一句(律己足以服人 倾财足以聚人 量宽足以得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什么意思?

得人心者得天下”意思是得到人心获得民众支持拥护的人就能得到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一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原文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

夏桀和商纣之所以丢掉天下,是因为民众不再支持他们;之所以不再支持,是由于对他们失望要得天下的办法就是去获得民众的支持,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获得支持的办法就是获得他们的认可,做到了就能得到。 要获得民众认可的办法就是做民众期望的,不要做他们反感的。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人际关系问题时说:“获取别人支持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购买商品,正如糖或咖啡一样。我愿意支付酬金购买这种能力,它比世界上的任何别的东西都有用得多。”

“得人心”之所以受到人们重视,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独自生存,也没有任何种事业可以只靠孤军奋战实现成功,所以能否更好地处理他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洛克菲勒年轻时候曾经一无所有,像当时许多年少无知的人一样,到处流浪得过且过不过,洛克菲勒怀有十分远大理想,他期望自己一天能够有一笔任由自己支配巨大财富。带着这个伟大梦想,洛克菲勒来到了距离家乡很远的一个偏僻小镇。在这个小镇上,洛克菲勒结识了镇长杰克逊先生

杰克逊先生已经年过五旬,他一直以来生活在这个虽不繁华但却令自己倍感亲切的小镇上。他担任这个小镇的镇长已经很多年了,但是镇上的人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要选举新的镇长。的确,杰克逊实际上也是担任镇长的最佳人选,他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而且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地十分善良。

无论当地人,还是来到这个小镇上的人,只要与杰克逊有过一定接触,他们就会深切感受到杰克逊的热情和善良,同时也会受到感染。洛克菲勒住的小旅馆就离镇长杰克逊家不远,每当洛克菲勒站在旅馆旁的大门外向远方跳望时,他都会看到镇长家门口的那片长满各色鲜花花圃

每次遇到洛克菲勒时,镇长都会停下忙碌脚步,问这个独在异乡的年轻人有什么需要帮忙地方。当洛克菲勒需要一些生活用品时,热情的镇长夫人总是会十分高兴给予帮助,而且镇长还会时不时地让女儿为洛克菲勒送去一些妻子做的可口点心

在小镇上住了一段时间感到一无所获的洛克菲勒决定过几天就离开这个小镇了,在离开小镇之前他要特别感谢镇长给予他的关照。就在他准备向镇长告别的前几天,小镇迎来了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洛克菲勒不得继续留在这里,同时他也在心里咒骂着这该死的鬼天气。

小雨时断时续,每当雨停的时候,洛克菲勒都会走出旅馆大门,看看镇长家门前那些雨露滋润而倍加娇艳花朵。这一天,当他走出旅馆大门的时候,他看到镇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已经把镇长家门前的花圃践踏不成样子了。洛克菲勒为此感到气愤不已,他真为镇长和这些花朵感到惋惜于是他站在那里指责那些路人行为

可是二天,路人依旧踩踏镇长家门前的那些可怜的花朵。第三天,镇长拿着一袋煤渣和一把铁锹来到了泥泞道路上,他用铁锹把袋子里的煤渣一点一点地铺到了路上

开始洛克菲勒对镇长的行为感到不解,他不知道镇长为什么要替这些践踏自己家花圃的路人铺平道路。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镇长的苦心原来有了铺好煤渣的道路,那些路人就再也不用着花圃走过泥泞的道路了。

洛克菲勒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小镇,不过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无所获地离开了,他带着镇长杰克逊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从从容容地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那句话就是“得到人心便会得到天下”。直到成为闻名于全美的石油大王后,洛克菲勒依然牢牢地将这句话铭记心中

得什么者得天下

答案:得人心者得天下
一、意思解释
懂得理解民众的需求,要注意平时积累别人的好感,注意获得别人的支持,别人支持你并不是你如何如强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得到人心才可能得到天下。
二、出处如下
选自《孟子离娄上》,孟子在本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观点,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那样熠熠生辉,它是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
三、原文如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CGSVHpo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四、译文如下:
“夏桀和商纣之所以丢掉天下,是因为民众不再支持他们;之所以不再支持,是由于对他们失望。要得天下的办法就是去获得民众的支持,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获得支持的办法就是获得他们的认可,做到了就能得到; 要获得民众认可的办法就是做民众期望的,不要做他们反感的。人民支持仁爱,就好像水会往下流野兽会跑到野外去一样。所以,鱼之所以要跑到深渊那样的地方去,是因为水獭在抓他们;鸟儿之所以跑到树丛里,是因为害怕鹯的追逐百姓之所以追随汤武,是因为桀纣的暴虐腐败如果现在有一位仁慈君主,那天下的诸侯就会支持他。那时候就算他不想成为领导者也不行了。
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好像得了七年的病却想用三年前存的药来治疗。平时不去点滴的积累,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平时不行仁政一辈子都要担忧失去支持,这样下去早晚都会失败。诗经说“那怎么能做好,不过是早晚落水罢了”。
五、意思讨论延伸
孟子在这里要讲明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理解民众的需求。要注意在平时就积累别人的好感,注意获得别人的支持。别人支持你并不是你如何如何强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所以孟子说“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人民追随商汤周武并不需要他们多么强大,只需要夏桀和商纣足够腐败就可以了,历朝历代兴亡莫非如此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平时不注意尊重别人,不去帮助别人,那么你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推一下就是这个意思。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气者得财气什么意思

得人心者得天下

听众朋友们,大家知道,现在很多人学佛,是想求名求利,自己为了一些名利来学佛,觉得拜拜菩萨可以使自己家庭富贵,享吾娱乐,享天福乐,求升 天。很多人不明白,真正学佛的人,他学佛是来改变自己的境界,就是想得比人家要深,理解得比人家也要深。就是说,对同样一件人生事情,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怎么样理解为好呢?就是以正理解为好。

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某一样事情,你看来这个事情是不好的,一个孩子不好好读书,很多父母亲都非常生气,实际上,你没有看到,这孩子有潜力,他现在是孩子,他不懂得好好读书,你好好地教育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让他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之后会带来哪些好处,这样一来,他不就是明白了吗?他不就是知道了吗?你不就是能够驾驭他了吗?因为任何一件坏事,它里面一定孕育好事成分;因为一件好事,它里面也一定孕育着一些坏的成分。我们只要真切,有愿望去教育孩子,这孩子一定能够听话的。所以,我们不能单单去看事物表面,我们不能单单去想事物的表面,我们要能够理解它,我们要能够彻悟它。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好坏两个方面,任何社 会上的一件事情都有明有暗,我们要把它想到光 明点上来,我们就会排除万难,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事情想到光 明点上来,我们将得不到人家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很多事情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黑 暗了,有些事情,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但是,越想越黑 暗,越想越不明白,这个时候,他自己从黑 暗当中走不出来,就坠落深渊了。所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一个真正有良心的人,一个真正明智的人,他看问题跟凡人不一样的。凡人从人家的一个语言,从人家的一个表情,去看出某一个人将要做什么,实际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看他的行为,他在行为上到底做了什么呢?

他有什么行为呢?知己知彼,要理解人家。台长经常跟大家说,我们不要被人家所控 制,我们很多人碰到事情,自己没有思维,那已经是愚昧了,自己想不通,已经是愚痴了,他再去找一个更愚痴的人来跟他谈,那么这个更愚痴的人,就帮他出了很多点子,而这个点子出来,是不切合实际的,不是当事人所能理解和明白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本人这么来理解一个人,来理解一件事物,那么听人家讲了之后呢,他又觉得人家讲得很有道理,那么这就是造成他犯错误根源

试想一下,有多少婚姻,有多少工作岗位,有多少事情,都是左听听,右听听,听到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决断。台长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能够理解,能够知道,我们到人间不是求佛来保佑你,而是求自己的智慧,因为当你有智慧的时候,你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当你没有智慧的时候,你天天把头磕破了,你也想不出一个道道来。智慧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要戒贪瞋痴;

第二,要信愿行。我们不贪,我们就有智慧了,我们不恨人家,我们也会有智慧,我们不愚痴、不发神 经病,我们也会有智慧。我们增加了自己的愿力,增加自己的信心,我们增加学佛的行为,我们也会长智慧。

这个行为就是念经啊,做善事啊,我们才会真的聪明,我们才会真的求真切,然后我们可以无心念尘啊。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心思再去惦念这个尘世的所有一切,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悟,我们才会一闻千悟啊,也就是说,我们等到明白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什么事情都明白了。就像我们对孩子一样的,当爸爸妈妈责怪孩子的时候,孩子什么都不讲,爸爸妈妈骂他,等到孩子哭了,最后这个孩子说,爸爸,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怎么怎么,哎呀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孩子有此心啊,他还为了爸爸好,马上就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这叫什么?这就叫一悟千悟啊。

一闻千悟啊,你闻到佛法了,很多事情你就悟出道理了,当你知道佛菩萨教你的是如何摆脱痛苦、增加智慧,你马上就会悟出很多道理。犹如当一个人烧菜的时候,他今天买的盐是生盐,非常咸的盐,犹如人家烧菜时买的是老抽,颜色深,但是没有味道,但是他把生抽当成老抽酱油倒了,每一个菜都咸得不得了,他还觉得这个菜本身是很咸的吗?但是等到他一悟,哦,原来他今天放错酱油了,他百悟,他什么都明白了。这

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普利众生,我们要明白,我们才能利益众生,我们心里明白了,我们才能够告诉人家,如果我们的心中还有很多的宿业未消,我们又不能够忏悔,那我们又怎么能够让自己摆脱鬼神在业海当中给你的果呢?大家要明白,我们佛弟圝子,应该向菩萨求智慧、求开悟,而我们不应该单单地求名、求利。为什么有些人一求就灵?这个跟他前世今世的修为有关系。为什么有的人求了半天还不灵?这也是跟他前世的修为有关系。所以,台长希望大家能够明理,希望大家能够为自己提高境界而不停地去追求。

听众朋友们,学佛 学 法是什么呢?它是让人心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学佛 学 法是让你的心来转变、来明白,因为你不懂,所以你才要学啊,因为你不开悟,所以搜趣网你才会犯错,你不觉,你就不能悟啊。所以,我们在人间经常劝人要觉 悟。就像走路一样,我们的脚不走,怎么能到家呢?我们要修持啊,修持就是在走路。我们每一天就这么走,我们每一天就是在往家里走。我们要明白,我们学任何的法 门,学任何的宗 教,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走路啊,你到底要往哪里走?你到底要往哪里去?

台长希望大家要提高境界来理解学佛。大家明白走路不靠脚是不行的,学佛不靠悟那也到不了家,所以,悟性很重要。悟是什么?简单地用人间佛法来讲,悟就是让你明白,让你想通,让你开悟啊。因为你不开悟,你想不通,你就学不好佛。台长曾经给很多人开示过,有一位听众跟台长讲,我被人家骗了很多钱,卢 台长,难道我还要用慈悲对待这些人吗?难道我不应该揍这些人吗?台长告诉他,你知道吗?你今天揍了他,你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说不定他会找圝人再来揍你,你这个钱被他骗了,如果你知道前世你骗过他,你就不会再去向他要了。

就像孩子不听话,父母亲知道他是来讨债的,你也不会对他有什么瞋恨心。我们在人间,要记住,所有的一举手、一投足,实际上都显示着一个因果啊。你今天不骂他,他怎么会骂你?你今天不吃坏东西,你的肚子怎么会不好?你今天种瓜了,你一定得瓜啊,你今天种豆了,你一定得豆。难道你们不知道 人间的这些道理吗?难道我们今天好好地读书,所以才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因果吗?难道夫 妻之间,你不对真心,他会对你真心吗?

难道 人和人之间,你骗他,他会不骗你吗?这所有的一切,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间因果。所以,我们学佛,要学真谛,真谛就是真正地要明白真 理。所谓实理,就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是不受到尘染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掌//www.souquanme.com握的这些真 理,是没有受到污染的,我们今天所呼吸到的空气,那是没有经过工厂的污染物的,我们今天所讲的道理要干净,要让大家都能接受,而不是把那些歪 理说成真 理。真正的学佛人,他是讲真 理,而真 理就是一个。真 理是什么?真 理就是你的悟性,因为这个悟是从你的本性当中 出来的,这个悟性用现代白话佛法讲,就是你的良心。

所以,一个人经常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个人是有智之人。如果这个人做出来的事情没有良心,他可以找出千条理CGSVHpo由、万条理由遮盖自己的这句话,想把它掩饰成真 理,实际上他却失去了真 理。犹如夫 妻吵架对方拼命地把人家不好的事情拿出来讲,你最后就会失去他。因为真正的真 理是你看到他的本性是不是好人,你看到他善良的一面没有,而不要把他的行为和举止,把他在人间养成的一些习俗来看成他的本质,这样你就不会丢失他这个人和他的本质。如果你把他的坏习惯完全看成他的本质,那你就会失去这个人。

犹如一个孩子,他做错事情了,爸爸妈妈认为这是本质不好,你把他赶出去了,然后,你真的会失去这个孩子。如果你知道这个孩子,他不是本质不好,只是一时糊涂做错了事情,你原谅了他,你启发了他的本性,实际上,你就拥有了这个孩子。难道中 国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话是没有来历的吗?这是我们古圣 人所说的一句话,一个人难道不要改掉自己身上脾气吗?

观世音菩萨到苦难地球来救 度众生,难道我们这些人身上干净吗?我们做错这么多事情,观世音菩萨嫌弃我们了吗?没有,观世音菩萨继续在救 度我们,观世音菩萨继续在帮助我们,观世音菩萨从来没有遗弃过我们,这才是母亲啊。不弃不舍,救 度众生,这才是我们伟大的慈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我们真正的、让我们开智慧、让我们摆脱痛苦的一位慈悲的菩萨。

好,听众朋友们,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修,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理,希望大家在人间这块肮 脏的地方,能够走出一条你自己的干净之路,希望你不要受凡尘的干扰,不要受人间的烦恼,要明白,把自己看得轻一点,把人间看得轻一点,因为这儿毕竟不是我们永久生存的地方。现在有多少人,还在为着自己利益在嫉妒、在恨,又有多少人,为了一点点钱,在跟人家拼搏,在和人家争斗自古以来,得 人 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我们学佛就是要懂得 人 心,我们要帮助人家解脱别人的困难,就是要得 人  心,我们要得到众生的心,那就是菩提心。等到你得到众生的心,实际上,你就是让众生恢复了佛的本来面目。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鸇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 (《孟子.离娄上》)
注释
  (1)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2)“桀纣之失天下也”,“之”字标志“桀、纣失天下”没有独立性。
  (3)“失其民也”,由於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其”,指代“桀纣”。
  (4)“失其心”失掉了民心。“其”,指代“民”。
  (5)“得天下有道”,“道”,途经,方法
  (6)“得其民”,“其”,泛指想要得天下的人。
  (7)“斯得天下矣”,“斯”,则,就。
  (8)“所欲与之聚之”,“所欲”,所想要的东西。“与”在这裏同“为”,替。“为之聚之”,替他们聚积起来。前一个“之”字指代“民”,後一个“之”字指代“所欲”。
  (9)“所恶勿施尔也”,“所恶”,所厌恶的东西。“施”,施行。“尔也”,语气连用
  (10)“民之归仁,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归”,归向归附。“仁”,指有仁德行仁政的君王。“就”,走近,趋向。“走”,跑,奔向。“圹”,原野
  (11)“故为渊敺鱼者,獭也”,所以替深池驱赶来鱼的是水獭。“渊”,深池。“敺”同“驱”,赶。
  (12)“为丛敺爵者,鸇也”,替森林驱赶来鸟的是鸇。“丛”,树林,森林。“爵”通“雀”,鸟雀。“鸇”,一种像鹞鹰一样的猛禽
  (13)“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好”,喜好。“仁”,指孟子所主张的仁德、仁政。
  (14)“则诸侯皆为之敺矣”,那麼其他诸侯就都替他(把百姓)驱赶来了。
  (15)“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虽”,即使。“无”,不。“王”做王,统治天下。“不可得”,不可能。“已”,语气词
  (16)“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收藏愈久,疗效愈好。“七年之病”、“三年之艾”的“七”和“三”都是表示多的序数,不是确指“七”和“三”。
  (17)“苟为不畜”,如果,假如。“畜xu”,积聚贮藏
  (18)“苟不志於仁”,“志”,志向,在这裏是“专心致力”的意思。
  (19)“忧辱”,忧愁受辱。
  (20)“以陷於死亡”,www.souquanme.com“以”,以致
  
  译文:
  孟子说:“夏桀、殷纣失去了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他们的人民;失去了他们的人民,是由于失掉了民心。得到天下的途径是:得到人民,就得到天下了。得到人民的途径是:得到民心,就得到人民了。得到民心的方法是:人民所想要的东西,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东西,就不要施行。人民归附有仁德、行仁政的君王,就如同水走近地处,兽奔向圹野。所以替深池驱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森林驱赶来鸟的是鸇;替商汤和周武王驱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殷纣。当今天下君王有喜好仁政的,那么其他诸侯就替他(把百姓)驱赶来了。即使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天下的人,就像患病多年想用贮藏才几年的艾来治好病一样。假如不聚积仁德,那是一辈子也不会得到天下的。如果不专心致力推行仁政,那么就会终身忧愁受辱,以致陷于死亡。……”
  
  简析: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是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论说了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可以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
  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非常值得今人借鉴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资料来源网上 文 / 杨柳依依123)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