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证悟后说的一句话(释迦牟尼说过的一句话是什么)

释迦牟尼说过的一句话是什么?释迦牟尼说:苦也好,乐也好。生命里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幸福的,都是人生的回忆。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

佛陀证悟后说的一句话(释迦牟尼说过的一句话是什么)

释迦牟尼说过的一句话是什么

释迦牟尼说:苦也好,乐也好。生命不管悲伤的、还是幸福的,都是人生回忆

万法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便注定彼此一生记得释迦牟尼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教会一些什么。

所有经历必不可少,所有相识的人都是上天注定。缘分就是这么神奇:“它总是安排你到该去的地方遇到你该遇见的人”。

佛教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

他在青少年时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佛陀的证悟

-----------------------------------
《增一阿含经》(节选)

舍利弗当知。我昔未成佛道。
坐树王下。便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不克获何法。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时。我复作是念。无有空三昧者。便流浪生死。不得至竟解脱。
有此空三昧。但众生未克。使众生起想著之念。以起世间之想。便受生死之分。
若得是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
以得无愿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
此众生类皆由不得三昧故。流浪生死。
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我尔时。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
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於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
是故。舍利弗。当求方便。办空三昧。
如是。舍利弗。当作是学。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佛陀觉悟故事我记不清了。

我记得佛陀看见孔雀吃蛇,鹰吃孔雀,等等一些事

历来不少不信佛法、无可救度之罪恶凡夫!诽僧谤佛、重罪不赦!

宗教信仰自由。有人不信,那也由得他;别人信仰,却敢污蔑诽谤。就是人品问题

这些无耻之徒,连懂都不懂得佛法,就是胆敢胡说八道、毁僧谤佛!重罪!罪在不赦。

白马非马、世智辨聪、奇技淫巧一些诡辩之词,无非欺世盗名无事生非!自寻死路

对无可救度之人,连佛陀也是由得他;不是无可奈何放任不管;而是此人下得地狱

让牛头马面、阎王狱卒管教管教此辈。因为TA不知好歹正理正说,根本当作无物

天上地上无如佛!世界宇宙一切皆是,佛所掌管。世界一切,都是佛陀法身所化。

对众生,有菩萨慈悲;反过来,对罪恶之徒,一样化为金刚怒目着力整束!一体两面

===========================以下内容整理网络========================

一、佛陀开悟成道日 究竟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内容之一——”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

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

1.时间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存在当下的一念。一念之间,具足了三千大千。

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地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一念之中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间中。

2.空间的超越。佛陀感受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光芒

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已经没有了隔碍。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于一切之处。

3.生死的超越。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

事实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4.自他的超越。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差别。众生平等,皆可成佛。

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苦海中。

5.佛陀领悟到了大道的源头

宇宙一切众生生命智慧的源头,名“一切种智”。对任何问题彻底圆融无障碍明了彻知。他明白了每一个众生生命形态前生后世,知道他们过去造了什么业,因了什么业导致现在的生命形态的果报。他能彻知全宇宙的众生时时刻刻每个刹那的心念,能遍入每个众生心中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刹那间了了分明,佛陀彻底清楚明白全宇宙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植物花草,六道众生一切存在的形式的起源都来自于最初宇宙生命的起源:如来藏!

在“如来藏”里边本来没有生死,没有烦恼,没有悲欢离合,没有生死轮回,没有善恶,没有对错,没有黑白,没有大小,没有你我他之分,没有我的存在,没有远近,没有现在、过去、未来,没有一切分别心和分别的概念。它就是绝对,它就是真理,它是永恒,它常住不灭,它不生不灭,不一不异,它不来不去,它一直那里

众生正是由于初一颠倒无明,故而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各种生命层次开始诞生,以及不知道怎么回归当初生命源头“如来藏”,才会产生各种执着,造各种业,生生世世承受各种苦果乐果,或好或坏,轮回不息。此时此刻他的心头格外平静,一股无言的大悲心升起,正因为他洞察全宇宙所有的生命都在无奈地轮回,承受各种苦难,带着各种执着不能解脱……

佛陀的觉悟突破了一切的生和死,超越了一切的烦恼,心中如同大圆镜,彻照宇宙的一切,如如不动,证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成为全宇宙至尊的佛陀!

二、佛陀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佛陀觉悟的故事

佛陀的生平

佛陀到底什么样?他是一个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物?

世界上尚存的最老佛塔,印度的桑奇佛塔,也没有看到佛陀的雕像。通常,在印度的寺庙,他们不供奉搜趣网佛像,他们通常是供奉菩提树、佛陀的脚印

现代的神话学一致认为菩萨是神话。

而欧美的佛学界认为佛陀是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发掘了阿育王柱。

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亚历山大.康宁爵士在19世纪来到印度,在印度发现了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重要的佛教遗址,而他本人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佛经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蓝毗尼。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

据说悉达多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悉达多相貌庄严预言将来可以做一统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

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太子将来出家,便想尽办法不让离开皇宫

但是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当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时,让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子受到极大震撼。

这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

当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时,决定放弃王位,开始苦修,希望能找到帮助终生度过苦难的解脱之道。

苦修6年,却没有得到解脱,于是下山,并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

苦修六年的佛陀

精神振作后,悉达多在菩提迦叶选了一棵树(菩提树),在树下禅定。他说如果不能觉悟就一直不起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他觉悟了。

夜睹明星

觉悟后的他登时觉得浑身通畅,可以夜睹明星。于是佛陀想要入灭,但是终不忍众生受苦,从菩提迦叶步行到鹿野苑,开始讲法

出家的原因:众生太苦,要度他们。

在佛教里,众生之苦分为八大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很容易理解着重讲解三种苦。

1、 爱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生离死别,人间惨事,青年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相爱时,我们常将对方视为长久不变:“我会永远疼你”,“我要和你白头到老”。

别离之苦却随时相伴左右尤其独自一人应对各种繁杂家务之时,更能体会这种离别之苦。

2、怨憎会

“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情况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真是令人苦恼万分。

实在相爱的人之间也常常产生怨憎会,比如亲子关系对子女的期待、执着就容易产生怨憎恨。在很多孩子头脑中会产生“父母祸害”的感觉

尤其心理学社会广泛流行后,很多人都会将自己过好的原因归咎于原生态家庭的父母身上

3、求不得:

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

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

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

自己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越是贪爱,越是容易有求不得的苦。投入贪爱的过程,你已经种下了苦的种子

悉达多则是通过生老病死直接看到了最高的需求:超越自我的需求,如高峰体验灵性成长

活便是最大的道场用心观察生活,你便能看到其中的苦,当你看到了他它,便能理解它,也就有了跳脱它的自由。

三、星云大师:佛陀觉悟后的般若生活。

 (一)佛陀的一日生活

  各位想象中佛陀一天的生活,或许小说笔下描写一般驾着祥云紫雾飞翔于天上人间,运用神力变大变小。其实那是虚幻不实的神,而佛陀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他一天的生活大致如此:早上天尚未破晓即起:盥洗,然后打坐。有人或许会感到奇怪,佛陀都已经成道了,还要打坐做什么?佛法对于学佛的人有两方面受益,一为自受用,一为他受用。自受用即在佛法中找到安止身心的法乐,也就是自度自利;他受用即弘扬佛性,让佛法的法益普被于三根,是利他度人。能够在佛法中体会到自受用,则必能植根深厚,虽经诋毁侮辱,遭到横逆迫害,也不会忘失道心,率尔轻离佛门。如果能够激发他受用的慈悲心,广度一切有情,则圣教可以推扬。事实上他受用即自受用,自受用乃为了完成他受用。譬如佛陀虽然已经开悟QPvEvqhpP,仍然勤修禅定法门,此乃佛陀自受用的境界,在禅坐中和真理融合在一起,享受无法言喻的禅悦的寂静。然后以禅定中所证得的智能慈悲,去教化众生,以收他受用之效。

  佛陀禅坐之后,然后出门托钵。托钵的制度,在原始佛教僧团中,非常被重视,因为托钵使佛教和信徒密切接触在一起,缁信以饭食来供养僧侣们的色身,僧侣们则以佛法来普滋信众的慧命,一为财布施,一为法布施,财法二施,等无差别。佛陀托钵毕,为供养的信徒说法,使他们于信施中,得闻清净法,生大欢喜心。然后返回精舍,食用托钵而来的供养,食毕洗涤瓦钵,吸取清水,沐洗双足,整理衣单,铺好座位,然后安详入座。即使是圣者的佛陀,也很重视生活中的勤劳作务,佛陀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佛陀打坐完毕,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教诫,主要讲的是戒法律仪,使弟子们能够如法行止,维持僧团的清净和合。佛陀开示弟子们之后,有些信徒由于清晨晚起,来不及供养佛陀,这时候三五成群的把东西送到精舍,等待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他们的供养,并且慈悲地为这些信徒讲说佛法,使他们福慧双修。信徒们离去之后,佛陀静静地到精舍的各堂口去巡视,看看出家的弟子们如何进修行,并且即时给予适当调教,解决弟子们的困难,佛陀的慈悲就像和风煦日,无私而普遍照拂着每一个众生。佛陀巡视弟子们以后,这时候大约下午四时或五时,于是再盥洗、沐浴,然后静坐。到了夜幕低垂,佛陀仍然不忘说法。初夜时,把遭遇重大困难、问题重重,或者是烦恼深重,打不开心结的弟子,个别叫来,殷殷开导他们,佛陀的慈爱彷佛春晖般的细腻,随时随地都关护着弟子。中夜时,大约晚上十一、二时,佛陀在禅定中,为天人演说天乘之法,使他们生大信心,护持佛法。到了后夜,相当子夜二、三时,佛陀或者经行,或者以右手托头如弓状般吉祥而卧。这是佛陀一天当中生活的概况

  佛陀的日常生活,粗观之,不是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两样吗?佛陀和我们凡夫相同,也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其实细察之,其中的内容却大不相同。佛陀一日的生活是实践六度精神、表现般若风光的生活,和我们凡夫计较纷争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譬如佛陀披搭袈裟,乃警示沙门释子不忘常行清净戒法,即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福田,并为之说稀有之法,即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不避侮蔑,普行劝化,即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勤奋不怠,是精进波罗蜜;静坐瞑思,观照空理,即禅定波罗蜜;这一切皆为证悟真理所流露出来的悟者的生活,即般若波罗蜜。佛陀所过的是平等解脱慈悲喜舍的六度生活。我们食用一切,持的是贪着、差别的心念,骄矜自满态度。佛陀每吃一口饭,则感念众生的恩泽大如须弥山;每踏出一步路,就想引导众生跨过茫茫苦海;每讲一句话,无不想将佛法贯穿众生的心房;佛陀沐浴,是为了洗净众生无始以来所薰染的尘垢;佛陀巡视教团,是希望众生能够早日成佛;佛陀无时无刻不在念念众生的哀苦,无时不在随地随处行大慈悲。佛陀在四十多年化他的生活中,每日仍然不忘独居瞑思;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呈现出不贪、不瞋、不妄求,无对待、无差别、无执着,真理合一的圣者境界。“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佛陀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实而又不同于凡俗!

  (二)佛陀如何应付困难和挫折

  佛陀虽然过的是六度的生活,但是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是众多你们各位处世接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来应付呢?是消极的逆来顺受,还是积极排除困难。现在我举一些例子说明圣者的佛陀,如何以他的智能来排难解纷

  佛陀在有无之中,已经证得有无一如,自性平等的境界。

  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尤其由于弟子们而招来的麻烦,更是不在少数。譬如有一对男女青年已经订好婚约,并且选定某一天由女方依照风俗到婆家回拜当天这个少女清晨就起来调制香饼,准备带去给婆婆。饼刚刚做好,恰巧一位比丘来托钵,信仰虔诚的少女于是把饼供养了比丘。比丘把饼带回精舍和大家分享,美味可口,口齿生香。于是没有食用到的比丘们,纷纷到少女家中托钵,少女把要带去当礼物的饼全部供养比丘了,最后只好改变主意,明天再去会见婆婆。可是天下来,比丘们天天来托钵取饼,少女始终无法成行,终于引起男方误会,扬言说:“双方好日子怎么不来呢?莫非想赖婚不成,既然你们如此的不诚意,我们就不要结婚吧!”男方不听女方解释,强行解除了婚约。女方的父母看到女儿因为供养比丘,而遭到被退婚伤心事,就把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佛陀。佛陀一听,立刻召集全体弟子,制定戒律,告诫弟子托钵受供应注意事项。佛陀的悲心,希望普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非只为自己能满足口腹而已。佛陀对世间的人情来往还是不偏废的,说明佛陀是出世而不离人间的。

  佛陀受到来外道的迫害也很多。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郎名叫战遮,为外道所买通。有一天趁着佛陀登座说法时,把自己扮成孕妇,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讲堂内大众正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地聆听佛陀演说妙谛,战遮女突然站起来,嗲声嗲气地指着佛陀说:“释迦!你满口的慈悲道德,但是我肚子里的孩子,你打算怎样?”深信的弟子们一听惊慌失色;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开始动摇起来。但是佛陀神色不变,心平气和继续说法。战遮女一看佛陀如如不为所动,于是跳跳嚷嚷,想要扰乱清静的道场。就在蹦跳之间,藏在衣内,绑着小盆子绳子断裂,小盆子咚咚咚地滚了出来,恶毒计谋暴露无遗,战遮女羞惭抱头鼠窜

  外道一看陷害佛陀的技俩失败,仍然不死心,又怂恿搜趣网一位名叫孙陀利的女子,经常出入只园精舍,以诬害清净的僧团。孙陀利甚至被外道所杀,嫁祸于僧团,但是佛陀以大智能,使得原凶就擒,洗除了冤枉诸如此类伤害打击,真是磬竹难书,但是丝毫不能损害佛陀圣洁人格

  这些来自于外界恶意中伤狠毒迫害,并不能影响佛陀为教为众生的悲心。佛陀感到伤心的是来自于内部不和,尤其是弟子提婆达多的叛变。在佛教的僧团中,由于对象普遍摄纳,因此佛陀的弟子有圣贤,也有愚劣,良莠不齐。僧团本是讲求六和无诤的团体,但是有些根器比较顽劣的弟子,有时也会有意气之争。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说法,弟子们发生激烈争执,互不相让,佛陀于是为弟子宣说长生童子以忍止诤的感人故事。在种种艰难困厄之中,让佛陀最为伤感的是跟随他出家的堂弟提婆达多,为了争夺僧团的领导权而公然背叛佛陀,破和合僧。事实上提婆达多认识正确,佛陀是以他那如明月般的圣洁道德来领导僧团,不是任何暴力权势所能取代的。

  提婆达多自己背叛了佛陀,并且恶毒地对佛陀的弟子发出宣言:“你们跟随佛陀出家,现在佛陀已经渐渐老了,佛陀的僧团,苦行色彩越来越淡薄,不认真修习苦行,怎能成道?我有阿阇世大王的护持,要苦行、要物资都比佛陀方便。”一些信仰不坚定的弟子,经不起提婆达多的诱惑,也背叛佛陀,见风转舵投到提婆达多的团体。大家想想:一心一意致力于组织清净无诤的僧团,维系诸佛慧命于不堕的伟大佛陀,遇到这样的事,怎不伤怀?但是佛陀哀而不怨,静静地开示弟子们说:“芭蕉的心如果长实了,就容易倒榻;骡马如果怀孕了,离死期就不远;小人如果得到太多的供养,享受的物质丰富,道业就容易消失,失败就迫在眉睫了。”佛陀所哀伤的是众生的愚痴,自弃真理之门而不自知,而不是为个人的荣辱伤感。

  跟随提婆达多的弟子,凶恶地发出狠话,要加害佛陀。跟随佛陀的弟子赶快准备棍棒,以保卫佛陀。佛陀一看弟子们要动武起来,莞尔一笑,告诉大家说:“你们太傻了,成了佛陀的人,还要用棍棒来保护吗?收起来,大家静坐念佛念法念僧。”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于是到对方那里,展开无碍的辩才,把背叛佛陀的弟子,甚至提婆达多的弟子说服过来,投归佛陀。佛陀看到迷途知返的弟子,不瞋不喜,只是淡然地说:“只要回头就是彼岸,大家精进,切莫放逸!”已经证悟无生的佛陀,是不会唾弃任何顽强的众生,佛陀只是担忧圣教的衰微,众生随业轮回,时时兴起大悲心救渡沉沦。

  除了内忧外患所交叠而成的煎迫之外,佛陀一生所遭遇的坎坷,实是笔墨所无法描述的。即使到了晚年,父王净饭王、姨母大爱道的涅槃,弟子舍利弗的去世、目犍连的为教捐躯,甚至释迦族的被灭,都使佛陀为之忧感填膺。自觉圆满的佛陀,充满着人间的感情,面对生无常,不是如草木般枯槁无情,只是佛陀是证悟真理,了脱生死的圣者,彻悟人有生老病死,分段往还,而法是恒常不变。一切的攻击伤害,对佛陀而言,都是进趋真理之途的逆增上缘。

  (三)佛陀如何教化弟子

  佛陀教化弟子是依据弟子的根器,而给与种种不同的教化,好比医生病人病情的不同,而施以各种药物。佛陀对于执着太重的,就叫他学习放下。譬如有一个弟子对佛陀的教导尚能领受奉行,就是法执牢不可破。有一天此人攀登山岳,将至顶端时,不慎跌入山谷。当此人正悬在半山腰,上不不得,大喊救命时,佛陀即时现身崖边,对着手攀断枝,双脚悬空,哀哀求生的弟子说:“我可以救你,但是你必须听我的话。”“佛陀!到了此刻,我还能不听您的话吗?”“好!请你即刻把手放下。”“哎呀!佛陀!怎能把手放下,那是要跌下悬崖,粉身碎骨的啊!”手不放下,佛陀就没办法救助此人,我们如果不放下我执、我见,佛法再好,也无能为力,信心不够,永远无法和佛法相应

  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的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的加以摄受。佛陀自己经历过多年的苦行,了悟苦行的不究竟,但是弟子大迦叶喜好苦行,修持头陀,佛陀虽然不加以鼓励,但也不阻止,并为大迦叶尊者说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譬如阿难尊者为佛陀姨母请愿,让女众出家。佛陀对于不能依教奉行者的意见,也不会坚持己见,固执采纳

  佛陀对弟子的爱护细微的,再愚笨的弟子,佛陀也不厌其烦,谆谆教诲。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周利槃陀伽,脑筋鲁钝,看经过目即忘。他懊恼异常,佛陀于是教他持诵“拂尘除垢”的偈颂。周利槃陀伽遵照佛陀的指示,每天手持扫帚,一面认真地洒扫尘埃,一面用心地持念“拂尘除垢”,佛陀并不时的给予开示。日复一日,年岁推移,终于扫除内心的尘垢,重现智能之光。

  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佛陀激励上进;对于操之过急,过分勇猛的弟子,佛陀则教以缓和。有一位闻二百亿比丘,是搜趣网个琴搜趣网超群音乐家。由于他平日娇生惯养成性,乍入僧团,不适应沙门生活的清苦,加以他过于精进,身体不支,因此一天一天的虚弱下去。佛陀看到日益消瘦的闻二百亿,于是就近取喻,告诉他说:“修行就像弹琴,琴弦拉得太紧容易断,放得太松则不能成音,如果不急不缓,就能弹出美妙的音声。修行也要不急不缓,恰到好处,才能持久有成。”

  佛陀对于弟子的教化方法,常是观机逗教,应病予药。而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一律加以关爱。譬如担粪的尼提、理发匠的优波离,佛陀都慈悲纳受他们,成为僧团中的一分子;佛陀曾经救度五百贼人,弃邪归正,信仰佛教;并智引三迦叶兄弟,皈依正教。佛陀亦曾教导妓女,使入正道;感化鬼子母,爱人子如己出。

  佛陀视一切弟子如同自己的亲生子女,佛陀并且举例说:一个父母生有七个孩子,六个身体健康,健壮如牛,只有第七个孩子体质羸弱,百病丛生。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是相同的,但是对于病痛的孩子所付出的关爱是更深刻急切的。佛陀对于苦难的众生,也是格外怜悯体恤的。又好比有三块田畦,第一块嘉禾累累;第二块由于缺水,因此果实苦涩;第三块则土壤贫瘠、荒草丛生。农夫如果要开荒屯垦田园,一定先耕种第三块。常人生病了,才需要医药诊治;幼童由于懵懂无知,才需要庠序之教;众生有了烦恼,才需要佛陀的慈光被照、法水滋润。佛陀是众生依止生命的堡垒,是众生倾诉委屈心事的良师。

  佛陀如何摄化弟子呢?

  (1)以慈摄众:佛陀不辞辛苦为有病比丘看病,扶侍其起居,为比丘煮粥疗饥,并为目盲的弟子穿针缝衣,不厌繁琐。佛陀不以力量来摄取大众,而以世间无以伦比的慈悲来摄众。

  (2)以法领众:佛陀不以权威武力压迫大众,权威只能服人之面,而不能服人之心。佛陀树立了如皎月清风般的圣洁风范,崇高的道德,伟大无匹的人格,使众生由衷生起恭敬,接受他的领导。

  (3)以智教众:佛陀成道以后,四十余年间,昼夜六时、三周演说四谛十二因缘妙法,并且善喻举例,出以幽默轻松的口气,来开启弟子的迷津

  (4)以法养众:佛陀不以金钱财物、美衣珍肴来养活众生,而以禅悦法乐来滋润众生慧命。财宝有散尽的一日,而法喜是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四)佛陀如何享受宗教验体的生活

  佛陀对于世界一切的享乐,已经断除贪恋之心,但是佛陀在宗教体验的生活之中,享受到无法言喻的法乐。佛陀如何享受宗教体验的生活呢?

  (1)以如生活:佛陀已证得真如法身,不为五尘所染,不随五欲而转,一切如如不动,而能应行世间,普渡有情。如皓月映千江,自性本清净;似丽日天际,光明遍照耀,慈悲不减,智能彰显,是表现法身遍在、应世无碍的真理生活。

  (2)以缘行化:佛陀观十二缘生缘起之法,而成正等觉。佛陀教化众生也随顺因缘,能度则度,毫不着意。经上说:“佛门虽广大,不度无缘人。”佛陀虽有种种神通,然不能度无缘之人。以众生无尽,因缘不具足,更显出佛陀的慈悲无限,待缘而度一切众生。众生虽顽劣,不知亲近善法,但是佛则常垂双手,等待众生伸出求救的手,因缘聚集,佛陀仍然不弃任一众生,慈悲加护。佛陀不仅救拔有缘之人,更扩而大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济一切有情,佛陀的慈心悲愿是难以测量和窥知。

  (3)以智拥有:佛陀未出家前,拥有美满的家庭,显赫功名,享用不尽的富贵。出家后,受到国王的优厚礼遇,檀信的虔诚爱敬,营建精舍道场,资具无缺;弟子入门者众,常随左右,集至高无上荣耀一身。但是在佛陀的心目中,这些东西好比浮云行空,瞬即消逝,不足挂碍于心。一切施舍十方信众而来,还施于十方信众,随缘来、随缘去,恰似蜻蜓点水,了无余波,自在消遥。佛陀所拥有的是如来种子的散播,菩提道种的深植,这是无上智能的拥有。佛法本自具一切,在佛陀认为四句偈胜于三千大千微尘般的七宝,这是千金难换,不增不减真理的融合。

  (4)以定安住:我们经过一天的忙累,需要温暖的家来安顿疲惫的身心;鸟儿觅食厌倦了,也需要窠巢来栖止弱小身躯。但是危脆的国土,必有毁坏的一日,什么才是永久无忧的安乐国?吾人应该安住在哪里安然无恙呢?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去处,安住在禅定之中。禅定的世界,是个“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住的活动世界,这里面充满无限的禅味,深深的禅意。这里有的是洒脱、自在、活泼的禅的风光,与宇宙天地俱在的永恒。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到了什么一念行者

阿弥陀佛


佛陀在菩提树下看破,放下,

净空法师---所以他(佛祖)十二年学到之后,他认为不究竟,就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这一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放下什么?一切妄想分别执着。

 

1 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他的历史,他是王子出身,十九岁舍弃家庭、舍弃王位出去参学,去亲近这些有德行、有学问的大德们。他是广学多闻,当时印度这些宗教学派里面的高人都亲近过。

 

2 学了十二年,十二年所学习的他不满意。为什么满意?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什么根本问题?生老病死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

 

3 第二个大问题,这宇宙是从哪来的?印度人那个时候对六道的状况非常清楚,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没有人知道。

 

4 第三个问题,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更没有人知道了。所以他十二年学到之后,他认为不究竟,就到恒河边上,找棵大树底下,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这一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放下什么?一切妄想分别执着。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