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终前的一句话(孙策死前留有什么遗言 为何孙权却没有听取孙策的遗言呢)

孙策临终遗言关于孙策的临终遗言,史学界一直有争论。整句是“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是孙策留给张昭的一句话。,易中天的意思是:“假如......

孙策临终前的一句话(孙策死前留有什么遗言 为何孙权却没有听取孙策的遗言呢)

孙策临终遗言

关于孙策的临终遗言,史学一直争论。整句是“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是孙策留给张昭的一句话。 易中天的意思是:“假如江东内部政治顺利那么就慢慢的向西撤退,回到他们原先地方(淮汜),这样就没什么危险了” 黎东方的意思是:“www.souquanme.com假如战事不顺利,那么就慢慢地、从容归顺曹操所把持朝廷,也不必有什么顾虑。” 很明显,易中天的意思是江东内部政治问题因为孙策所带来的兵将都是“淮汜将领”,而江东有本地豪族和士族,能不能容纳外地来的军阀统治江东呢?这是个问题。如果不能,另一方面无法抵抗所以只能回到原先的地方,也就是放弃江东,回到淮汜地区。 而黎东方的意思则是,孙策死前早以预料如果占据江东的话今后难免当今把持朝廷的曹操来个决一雌雄。如果能把曹操打败固然最好,如果不顺利的话,那就归顺曹操的朝廷,也无所谓了。(这想必也是张昭在赤壁之战时主降的原因之一)。

孙策临终给孙权说什么?

三国志》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弟一
原文原话: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
原文原话:
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
整段原文:
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搜趣网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又唤诸弟嘱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诸弟泣受命。又唤妻乔夫人谓曰:“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uvSdESNDXl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言讫,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岁。后人有诗赞曰:“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孙策临终嘱托孙权内事与外事不决时分别问谁?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29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孙策与大臣商议偷袭许昌的计策,那时曹操屯兵官渡,许昌兵力空虚可是正商议中,外面吵得沸沸扬扬谈论被迫终止

孙策出门一看,原来是个叫于吉的道士来了,那道士治病救人很是神奇。可是孙策不信,说:“你和黄巾起义的张角一样,是个妖道,留在世上只能兴妖作乱。”

说罢,拔出剑来,杀了于吉,此时孙策伤口金疮崩裂医生曾说那个伤口百日之内不能动怒一旦发怒,则无药可救。

孙策知道自己不行了,把18岁的孙权招过来托付重任

临死对孙权说:“论打仗,你不如我;论治理,我不如你,你要继承先父的遗愿啊,军事不懂就问周瑜,国家内务不懂就问张昭。”说完,一命呜呼

扩展资料

人物资料: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张昭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

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

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

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昭

谁知道三国时,孙策说的那句话:......受制于人?

孙策临死时说的一句话,胸无大志者,他日必将受制于人,
人不应是管理的,而应是带领的。
天下以得人心者uvSdESNDXl得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将者,道也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天下大务,莫过赏罚
智者长安安,愚者长碌碌
顺天者安逸,逆天者徒劳
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商汤、周武之道
圣之时者也
政失于宽,则以猛纠而不以宽济
正大光明
外简内明,用人唯才
法度严明,不是非混淆
时务者为俊杰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应天顺人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天与不取,人复何为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孙策死前给张昭留下的遗命慎勿北渡,缓步西归是什么意思?

“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

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有对孙策的遗命的一些记载总体上来说,是要求张昭等人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为资本,坐观北方地区的形势变化。在《三国志集解》中对此进行补充根据《吴录》中的记载,孙策还特意嘱咐张昭等人“慎勿北渡”。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遗命。

另外是《三国志吴书张昭传》中引注《吴历》中的内容其中包括孙策给予张昭“君自取之”的权力,另外还有一条路——“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个遗命表述得也非常模糊



首先方向上来看,江东集团的正西方是刘表统治的荆州,孙策与江东集团本来属于战争关系,如果是向西进入荆州的话,断然不可能用“西归”这个字眼,“西进”还差不多至于西南就更不可能了,西南是交州,交州刺史张津是支持曹操的,而且也谈不上“西归”;这里所指的方向只能是西北方,长江行进方向从豫章开始是由西南向东北,“缓步西归”也可以视为回到江北



那么如何解释“缓步西归”呢?有不同的说法,一是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指江东集团撤出江东,回到江西,或者淮南地区。江东集团中有很多淮南地区的人,包括孙策也是从袁术那里渡江进入江东的,说回到淮南地区是“西归”也说得通。但是当时历史背景来看,如果孙权等人连江东都待不下去了,那么回到淮南地区会更加难受,将会受到曹操以及江东新势力两面夹击,这恐怕不符合孙策的预期。所以小编还是倾向于黎东方先生的说法,“缓步西归”的意思应指向江北的曹操或者袁绍(《细说三国》原意为曹操所控制的东汉朝廷,但当时二者还没有决出胜负,且曹操处于下风归附



“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的“矛盾

“慎勿北渡”是告诫张昭、孙权等人不要渡过江北;而“缓步西归”又是允许张昭等人回到江北(无论是易中天先生还是黎东方先生的说法,总归//www.souquanme.com回到江北)。而陈寿所撰《三国志》当中又没有关于这两处遗命的记载,所以很多人认为两者存在较大矛盾,甚至认为其中必然有一处为杜撰;另外田余庆先生认为“北渡”与“西归”的意思相同,孙策先是劝勉张昭等人固守江东,但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也可以“西归”。等于说孙策的遗命有前后颠倒的倾向,也不尽合理



如果《吴录》与《吴历》的记载都是属实的,那么这个“矛盾”之处该如何解释呢?其实可以从孙策临死之前的江东集团的方向入手。在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在北方争雄的时候,孙策也不甘寂寞。他打算趁机北上袭取许都,给曹操来一发背刺。当然很多人认为孙策进攻许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孙策确实是打算利用这个有利机会渡江北上,只不过因为受到刺杀而被破坏。孙策作为江东集团的奠基者,他的去世对江东集团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个时候的最关键之处在于稳固江东的局势保证孙权在江东集团的统治地位,而不是沿袭孙策时期主动北上扩张战略。小编认为这应该是“慎勿北渡”的含义



按照上述的说法,“慎勿北渡”的本质是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取舍,这是基于江东集团还能够维持生存的情况之下;而《吴历》中所说的“正复不克捷”,代表的是江东集团已经无法生存下去,所以可以“缓步西归”,不用有道德上的疑虑。这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小编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矛盾之处,也不认同田余庆先生的意思相同的观点



张昭对孙策遗命的执行程度

《三国志集解》中引用赵一清先生的观点“而张昭几背之”,意思是说张昭违背了孙策的遗命。这个评价发表在“慎勿北渡”之后,应该指的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张昭等人面对曹操主和一事。如果上述对“慎勿北渡”与“缓步西归”的理解正确的话,那么小编认为张昭还是履行了孙策的遗命,不存在违背。



首先是“慎勿北渡”,在孙策去世后,江东集团果然改变了扩张战略,一面与曹操修好,一面向荆州扩张。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引注《吴录》的记载,孙权统事后,孙邵(后为东吴第一任丞相,可惜《三国志》中无个人传记劝说孙权“应纳贡聘”,得到孙权同意;孙策去世,庐江太守李术背叛孙权,孙权在进攻庐江之前与曹操通消息,打着为国除凶,以及为严象(严象是曹操所置扬州刺史,建安五年被李术所杀)报仇旗号,而曹操的态度是“不救”,直到李术粮食耗尽被击败。可以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与孙权的关系较为平和,张昭是履行了“慎勿北渡”的遗命。



外在“赤壁之战”中,张昭并不是一个主战派,这是他身上的一个污点。包括孙权本人对这一点也耿耿于怀,含沙射影指责张昭“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不过我们看当时的形势,曹操已经扫平北方的后顾之忧,又南下收服荆州,北兵与荆州兵合计二十多万,并且处于扬州的上游。在张昭等人看来,曹操攻破扬州恐怕已经不可避免,正是孙策所说的江东集团不能保存的情况。所以张昭劝迎曹操的表现,也是符合“缓步西归”的遗命的。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