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小义缺大德后一句(天津俏皮话 下句为"缺了大德了")

这个办法缺了大德了。缺了大德了,,是一句天津俏皮话,原句是:大德祥改祥记---缺了大德了。如果这个办法缺了大德了,那么建议不要采用这个办法,另外......

讲小义缺大德后一句(天津俏皮话 下句为"缺了大德了")

这个办法缺了大德了。

缺了大德了, 是一句天津俏皮话,原句是:大德祥改祥记---缺了大德了。
如果这个办法缺了大德了,那么建议不要采用这个办法,另外其他办法
不管怎样,德,还是有的为了解决问题而采用缺德的办法,得不偿失.

因小利而失大义此生悔矣,对下联

因小利而失大义此生悔矣,
虚名却丢真心今世妄乎。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主题

关于白居易 急!!!

主要要这几点:白居易所在历史背景对你来说是令人钦佩的事觉得从他身上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
这里:
http://www.baijuyi.cn/index.asp
里面包含白居易的:
首 页 | 传 记 | 赞 语 | 诗 文 | 研 究 | 后 裔 | 联 谊
文 物 | 书 画 | 影 视 | 报 摘 | 轶 事 | 招 商 | 论 坛
还有白居易的图片.官方网站本人大力支持
初谒顾况露峥嵘

先祖入长安初谒顾况之故事展示出其少年时代已文采非凡。此次再版家谱主编白剑委我改写成文。而我宗族人才济济,颇具才华盛名比比皆是,唯我学疏识浅,无名无望。本无资承受,奈剑用心良苦,耗巨资、舍己财、费时日、沥心血,无私奉献,凡知者无不为之感动!况再版家谱乃我氏族大业,凡先祖后裔人人有责。故不自量,“班门弄斧”,误或不当,力所难免,敬请匡正。 �
唐贞元三年春,先祖白文公是年十六岁,携诗卷,离符离,谒顾况,达长安。�
长安乃京都之地,宫殿巍峨,亭阁壮观人才荟萃商贾云集繁华似锦,热闹非凡。街道车水马龙,人潮似海,南来北往接踵毗肩。店铺、坊市,鳞次栉比小商小贩,沿街叫卖。百样货物,应有俱全,琳琅满目,五光十色。酒肆、茶楼歌舞声喧。游艺杂技地摊表演,……加之正值春暖花开,更平添了景色,诱人驻足流连忘返然而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急匆匆穿小巷,跨大街,绕宫楼,越府院,来到一所官邸门前,向内递过了拜帖……�
片刻,一位举止洒脱目光深邃,眉宇流露出一种既亲切高傲神色的年逾半百老人,自内院出迎而来,此乃顾况也。�
顾况乃朝廷著作郎、大诗人,颇负盛名,造访者甚多,非显贵,即名流,门前鞍马不断,习以为然。见我先祖孑然一身,年未弱冠,顿生鄙薄之感。然未露于外,疑疑惑惑迎入客厅,方问曰:“足下府第?……。”�
晚生姓白名居易,特从符离家乡冒昧拜请赐教。”先祖彬彬有礼地答,并恭敬地呈上携带的诗卷。&#x搜趣网FFFD;
顾况接过,盯了眼封页上书写的姓名“白居易”三个字,误为妄称,嗤之揶揄地说:“长安米贵,居大弗易!”�
顾况的揶揄,似冷水迎面泼来,他原期望取得顾况的理解帮助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岂料初谋面就被奚落了一番,沮丧地垂首沉思起来……�
正在沉思,忽听“啪”地一声,抬头望去,但见顾况兴奋不已地迭声连喊:“妙绝!妙绝!”�
原来,顾况被诗卷中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的意境折服情不自禁拍案叫绝。其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虽是一首小诗,但是诗如画,情景交融,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既道出了在荒原上与友人别离的凄伤,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读之仿佛被带入了在明媚阳光下闪动着绿波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使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前两句寓草于人,更发人深思。你看那荒原的野草虽然一年一度地被野火肆虐燃烧,但不屈服,当春风吹来却仍旺盛地生成起来。这不正是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吗?他怎么没有想到面前这个文弱少年竟能写出如此盖世无双的诗句,仿佛看到诗坛上升起了一颗璀灿的新星,岂不欢欣!而我先祖还以为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迷惑不解。正在暗忖,顾况乐呵呵地对他改口道:
“似足下才华,居弗难矣!”接着抱歉似地说:“前乃戏言,勿怪。” 直到这时,我先祖心中疑虑方消,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他解释般地告诉顾况,他弟兄两人,弟名行简,两人的名字都是母亲取定的。意在要求他们长大后,“居”和“行”都要简易,不能奢侈浮华。不奢则敛欲,寡欲抑生贪,不奢、不贪方能做个正直清白之人。�
顾况听了愈加钦佩,至暮方才依依惜别。自此,先祖的诗很快在京城被竞相传诵,名声也随之传扬开来。象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崭露了头角。(白建堂)�
钟情香山寺

唐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白公杭州刺史任满,授太子右庶子,他自求分司东都洛阳。这一年,他在履道里买杨凭宅为家,打定主意,在洛阳度过余生。此后,又做了一年多的苏州刺史、两年的京官,仍要求回洛阳。于是,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任又任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等,白公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洛阳。常住洛阳后,他爱上了香山寺。他认为:“洛都四郊,水山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他又和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经常乘一小船,从建春门出发,沿伊水逆流而上,驶龙门,入香山。诗人坐在后舱,或低吟,或长啸,吸引来两岸行人好奇的目光。《香山寺二绝》就是在这小船上创作出来的。其一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公钟爱香山寺,却对眼下香山寺衰微破败景况看不下去了:寺前、寺中楼亭、殿堂、佛龛,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有的倒塌了,有的开了“开窗”。慕香山寺之名前来观游的人们见此情景十分婉惜,前来烧香进贡的佛家弟子目睹佛像、僧人的景遇内心深感耻辱。白公想游人所想,急僧人//www.souquanme.com和佛弟子所急,决计修复香山寺。但一时苦于没有资金,而不能动工。�
大和五年(公元八三一年),白公的挚友和诗友元稹在武昌任所得了急病,弥留之际,他命家人托白公为其撰写墓志。元稹死后,他的家人来到洛阳,跪倒在白公面前,讲述了元稹临终之言,并呈送上价值六、七十万的马绫、帛泊、银鞍、玉带等。老友中年早逝,白公睹物思人悲痛万分一口答应“文不当辞”,尽快写好,但“贽不当纳”,润笔费是决不能收的。推辞再三,元家坚持留下钱物。白公心渐渐平静下来后,想到把笔钱物布施给香山寺,作为修缮之用,倒也对得起老友,也可以说是自己和老友的共同心愿。�
有了这笔资金,再加上佛家弟子的捐赠,香山寺的修复工程于大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五月初开工。白公请悲智僧清闲为修复工程主持,并派河南府官员协助,经三个月的紧张施工,修复了以下工程“寺前亭一所、连廊六间、佛龛大屋十一间、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这些建筑,所毁坏之处都得以恢复并且粉饰彩绘一新。修复后的香山寺,再现了“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使观游者又见到了香山寺往日风采,使佛弟子们洗刷去了往日的耻辱感。香山修复完毕,八月一日,白公欣然命笔,写下了《修香山寺》一文。八年后,开成五年九月,年近七旬的白公不顾身患风疾,又促成香山寺建成经藏堂,为佛教经典在香山寺保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十一月,又把他
在洛阳的八百首诗作结集《洛下游赏宴集》十卷,藏于香山寺经藏堂。
洛 滨 修 禊

开成二年(公元八三七年)三月三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在波光粼粼的洛水之上,一艘富丽堂皇的官船,正在逆水而上,缓缓行进。�
古时以来,形成一种民俗,即在阴历三月上已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就叫做“修禊”。今日船上坐的,就是河南府尹李珏(字待价)为修禊请来的十四位客人。他们是:东都留守、中书令裴度、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刘禹锡、肖籍、李仍叔、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府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司封员外郎张可绩、驾部员外郎卢言、虞部员外郎苗谙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栓校礼部中外郎杨鲁士和四门博士谈弘漠(白居易的女婿)。此外,还有李府尹招来的一班花枝招展的歌伎舞女。�
这在清晨,李府尹和少尹李道枢一大早就来到斗亭,迎接前来修禊的客人们。白居易在谈弘漠的陪同下来的最早,因为他是这次修禊活动倡导者。他先是赠诗河南府尹李珏,诗中写道:“春色有时尽,公门终日忙。两衙但不阙,一醉亦何妨?芳树花团雪,衰公鬓扑霜。知君倚年少,未苦惜春光。”诗意明确,就是劝李珏不要以为自己年轻一些,就不知爱惜春光,希望他带带头闹闹春游。白居易考虑的很周到,他想:光是鼓动起了李府尹,但他毕竟年轻一些,在这个达官贵人众多的东都,能否请来多一些的同游者。于是,他想到了德高望重的裴令公。只要应邀前来,必有众人响应因此,在与裴度一起饮酒时,即席写了一首《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时泰岁丰无事日,功成名遂自由身。前头更有忘忧日,向上应无快活人。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宜须数数谋欢会,好作开成第二春。”
裴度虽是屡建功勋于朝庭,但在宦官当道、“党争”的不断的年代,他也免不了排挤外住;再加年事已高,因而他与白居易有着同样志趣——得乐且乐,得游且游——他欣然前来参加洛滨修禊。�
这艘船上载着达官贵人和舞女歌伎,从斗亭出发,沿途到杨子渡靠岸,热闹一番,又到魏王堤上堤,最后,这些人又在天津桥上尽兴游赏洛水两岸的春光。他们又是歌——唱的是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头两首歌词是:“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又是舞——跳的是歌颂人和岁稔舞蹈,一时间红腰舞急,素袖漫飞,金钿闪耀,簪组交映。裴度和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一边饮酒,一边作诗。裴令公首赋一章,铿然玉振;继而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举酒挥毫,各奉和十二韵。�
一天来洛水两岸修禊的很多,但是人们都被这艘官船上的情景所吸引了,望着这如画的场面,若仙的气象,两岸排成了两堵观众的人墙。�
这一天,他们尽兴玩乐,直到天黑夜晚,月儿高高挂在五凤楼(在今周公庙、洛阳日报社之间)西边的夜空上。�
最后,我们还是看看白居易是如何描绘这次修禊活动情景的吧:�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睛有絮,沙路润无泥。禊事修初毕,游人到欲齐。�
金钿耀桃李,丝管该凫莺。转岸迥船尾,临流簇马蹄。闹于杨子渡,踏破魏王堤。�
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
尘街从鼓动,烟树任鸦凄。舞急红腰凝,歌迟翠黛低。夜归何用烛?新月凤楼西。”
开凿八节

白公年轻时就立下兼济之志,虽然一生坎坷,兼济之志屡屡受挫,但是直到晚年,他的兼济之志并未泯灭。就在他七十四岁高龄那年,仍然亲自主持完成了开凿龙门八节滩这一壮举。�
晚年的白公经常住在龙门香山寺。初冬一天夜里天空飘着大雪,诗人觉得周身寒冷,便拥着火炉睡觉了。忽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阵阵啼饥号寒的声音,声音久久不能停息,白公也久久不能安眠后来连续几夜如此,他的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了。这天夜里,他在家仆的搀扶下,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西南方向走去,终于在伊河的八节滩,亲眼看到了这样一幅触目惊心图景:八节滩七拐八弯,象一条巨蟒盘踞河面。滩上怪石嶙峋险象环生;河中急流,忽儿似脱缰野马奔腾直下,忽儿又如乌龙绞柱,回旋翻滚。这时,一支船队正顺流急驶而来。快到滩头时,船上的艄工纷纷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用尽全力拖住船身,减缓船速,一步一步,艰难地把船护送过滩。就在最后一只船将要过滩时,只听得一位年老体弱的舵手一声惊叫,船撞到了峭石上,船身碎了,老舵手被摔成重伤。夜幕中,顿时响起呼天唤地哭叫声……白公回到香山寺住处后,脑海里总在翻腾着八节滩上那令人悲伤的情景。这一夜,他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他想到:八节滩必须开凿,再不能让它吞噬船工们的生命了!可是,谁能来主持这项艰巨的工程呢?谁能出这个资呢?经过苦苦冥想,他拿定了主意,下了决心。天不亮,他就敲开了香山寺主持僧的房门,又一连几天在洛阳城内的富绅们面前游说反复向他讲述八节滩是吃人滩,开凿八节滩,胜造九级浮屠?他的精神感动了香山寺主持和众多僧人,以及一些富绅。于是,香山寺里摆出了几个功德箱,善男信女纷纷投入银两,一些富绅纷纷捐款。两年过去了,开凿八节滩的资金基本筹积齐备
白公和大家决定利用冬季伊河水量较小时开山控河。伊河流域的船工们、龙门一带的老百姓石工,听说白大人有此壮举,纷纷自带工具前来,在八节滩红红火火地干了起来。白居易三天两头自来八节滩察看。经过www.souquanme.com一个冬天的施工,八节滩内的九峭石被凿掉了,伊河河被疏浚了。�
就在八节滩正式通船的那一天,白公两首《开龙门八节滩》的律诗,刻在河边的一堆巨石上。其中一首写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律。夜舟过此无倾覆,钥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存,暗施慈悲后人。”�
两年后,即会昌六年八月,白公在重病之后于世长辞,时年七十五年。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松柏长青//www.souquanme.com的香山琵琶峰上。在他入葬那天,远近的船民和老百姓都赶来送葬。从此以后,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经常来到他的墓前洒酒祭奠。因此,白公墓前的泥土总是芳香湿润
建白公陵

“龙门西山楚王岭,楚王岭上楚王星。楚王星,亮晶晶晚上看着眼睛明。爷爷用它照夜路,爹爹用它照前程。我对楚王常祈祷保佑子孙永昌盛。”这是我蒙童时爷爷教我学说话儿歌如今我孙儿也会唱。
儿歌中所说的“楚王”便是白氏受姓始祖白公胜。何为“受姓始祖”?即白公胜为中国第一个姓白的人,因此说普天下白氏都是他的子孙。白公胜即为“楚王”,又是怎么葬在龙门西山的呢?
据《史记记载:白公胜是楚太子建之子,其父公元前520年受浼在郑遇害身亡,白公胜四岁失恬由伍子胥携带飘泊吴地,三十七岁归楚,任巢大夫,受封白邑(今河南息县),故以邑为氏。令尹子西辅国异权,民愤极大,白公遣部将杀子西,劫惠王,踞郢都,遂立为楚王。因白公心胸良善没有采纳必要的“焚库”、“弑王”的建议,后被叶子击败,殁于荆山,部将石乞将其安葬。白公五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音hong)奔秦为将,幼子白张匿楚失传,白公墓因此而乏祀。
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白居易任河南尹。河南尹即河南府最高行政长官,所得供俸由刑部侍郎的一百户耀升为三百户都没能使他惊喜。使他惊喜不置的则是好友武昌节度使元稹正月初三遣快役送达的函翰。言将士在荆山人迹罕至的深谷中寻见了公孙胜墓穴,遗骸,楚简,及当年公孙胜使用的佩剑,虽逾千年,剑铭清晰可辨。白居易读罢信翰泪如雨下,慨然长叹曰:诚天助我也……。他借正月二十,六十华诞宴庆之时,对远亲近族说:“我白氏宗族因得始祖胜公荫灵庇护,族昌业大,人丁兴旺,我寻祖茔二十多年不见负疚有年。今悉始祖孤眠江汉僻壤,逢今日合会,似旱田得雨,望族亲共议,将公骸迁来东都,宜子孙春秋祭祠,聊以慰生。”
白氏众亲交口称誉立拥不替,寿筵甫毕,隆冬酷寒,白居易不忌讳日立遣时任邠宁节度副使的堂弟敏中、嗣子景受代表自己踏雪南下至荆山。
白居易在洛择选墓地,造墓碑,搭祭堂,废寝忘食事必躬亲。他对第一次做的石碑很不满意,认为碑小不能与白公身份相匹,故将其弃置履道里故宅,又拿出自己一年的俸禄做一巨碑,该碑通高6米,宽1.65米,厚0.55米,碑首八龙饰,尽显帝王之尊。捧骸北归时时迟,焚香祈祷寄哀思。
堂弟敏中一行捧祖骸归洛之日,白居易率族人赶至城外跪接灵骨,众族亲簇拥着暂按放在香山寺设置灵堂神位上,先由白居易跪读告祀先祖公胜文,文曰:“岁在大和辛亥之春,三十八代裔孙河南尹白居易携白氏上下族亲斋戒沐浴叩首跪接我先祖讳公胜之灵骸归。每念先祖,乃搅肺肠,深夜难寐,凄怆无垠。先祖不畏人虐,不畏矛戟,弃小义雪大耻,匡时讨理,祖命多蹇,无天可告,无地可依,兵败荆山饮恨而缢,罗星走日,时过人非。其适居易孙六十花甲迁祖公墓于东都佳地,谨以请酌嘉蔬之奠,召先祖德行延于后嗣,冬得时雪春得时雨,择仲春五月初五,再呈昊天之吊礼,窆先公骸骨于龙门西山南麓,权当先梓里。”言以心诚焚黄制以献,叩头再拜,伏惟尚飨。
念毕,白居易亲手执佛长跽,又由香山寺主持鉴空,禅宗南岳门下二世法嗣佛光如满大和尚率众弟子念九天九夜超渡亡灵经。共与道场参加超渡亡灵者还有:泗州开元寺主持,庐山东林寺主持,苏州福先寺主持、南院寺主持、重玄寺主持,东都大律大德长圣寺主持各随寺僧云集香山。八主持供奉道场重于一时,山上山下经幡幢幢,人山人海。灵殿内由香火烛千点,僧跪满地。白公胜灵骸由香山寺移至西山向阳地,择恩公伍子胥被夫差投河的悲天哀地端午日,按唐《祭典》更是隆重无比,来参拜吊唁者穷城几尽,墓前的伊河中龙舟条条经塞河道
白居易跪在白公墓碑下,哀泪盈襟的读了祭文,凡见者无不为之恸容。秦宫烟灭,楚阙无存,龙门青山上依旧矗立着白居易为先祖白公胜携刻的巨大墓碑,留溢着幽哀的神情,吸引着海内外前来凭吊的白氏裔孙。
洛阳民间传说

白 剑
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后裔繁衍,世居洛阳。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无限崇敬爱戴。�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www.souquanme.com。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
按你的要求回答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