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精气乃治的上一句是(阳损则及阴;孤阴不生 独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精气的解释⑴指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

中医的精气乃治的上一句是(阳损则及阴;孤阴不生 独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精气的解释

⑴指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构成生命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功能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⑶水谷之精微。《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⑷指五脏之气。《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
⑸精和气的合称。《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帧祥,王何不请其漦而藏之?漦乃龙VsRzzO之精气,藏之必主获福。’”
⑹指日月星辰。《素问五运行大论》:“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⑺精阳之气。《素问奇病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王冰注:“精气,谓精阳之气也。”
⑻指正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
⑼又,指精神。 ①《素问五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精气’作‘精神’。”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其实古代精、气、神三字是通用的,精气、精神可以互用。‘精神内守’即‘精气内守’,‘精神乃治’即‘精气乃治’。《三十六难》‘谓精神之所舍’即‘谓精气之所舍’。《史扁鹊传》‘精神不能止邪气’即‘精气不能止邪气。’”
②《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王冰次注:“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素问补识》:“天雄按:王注精神为精气,与邪气为对待,与《史记扁鹊传》‘精神不能止邪气’,精邪对举同。《内经》中凡精神即精气。”

"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是什么意思?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 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抵御外邪 并不让真阴外泄的一个作用(阳密)也就是阴阳互根,阴阳在都能各司其职情况下,才能做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内经要往死了学,往活了用。

何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平,是安静的意思。秘,是固秘而不散失的意思。精与神,是泛指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治,是正常而不乱的意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人体必须经常保持相对的阴阳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使精神充沛身体健康。杨大夫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2.阳道实,阴道虚。(《素问太阴阳明论》)
13.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汉华佗《华氏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
1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六味地黄集注》)
16.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
17.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8.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www.souquanme.com。(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篇》)。
1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20.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五常政大论》)
21.阴以实为质,阳以虚为用。(明陆树生《病榻寤言元神》)
藏象学说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腑气通则脏气安。(清王士雄《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热篇》)
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搜趣网六府。(《VsRzzO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8.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8.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9.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VsRzzO藏生成篇》)
20.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