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苟政猛如虎上一句(苛政猛于虎的出处)

孔子曰:“苟政猛于虎也”。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政:......

孔子主张苟政猛如虎上一句(苛政猛于虎的出处)

孔子曰:“苟政猛于虎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

政:政治。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苛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

出自:春秋孔子《礼记檀弓下》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扩展资料:

此句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

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即君王推行仁政,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就会拥护您的领导,心甘情愿的为您牺牲也在所不惜。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也

昔者 如何解释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www.souquanme.com”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第一句: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
第二句: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第一句:孔子过(路过)泰山侧(旁),有妇人哭于(在)墓者(表判断可不译)而(表顺连可不译)哀(悲伤)。
第二句:昔者(过去)吾舅死于(表被动)虎(虎患,被老虎吃了),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语气词可不译)。
而:表顺连 而曰的而是"乃"的意思
使:让,命令
然:是的,表肯定
去:离开
苛政:苛刻的暴政
于:比
寓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寓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苛政猛于虎出自何处?

孔子把横征暴敛称为苛政。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并不出于《论语》,而见于《礼记檀弓下》,它记载中的这句话用了“孔子曰”,也符合孔子的政治思想,所以我把原文译为现代语也在这里讲一讲。

《礼记檀弓下》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山麓经过,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前哭泣。孔子听她哭得十分哀恸,便停车让子路去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子路向那妇人说:听你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像遇到重大的伤心事了吧?(这里有问号)那妇人说:是啊,从前我的公爹被虎吃了,我的丈夫又被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虎吃了。孔子说:这里有虎,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呢?(这里有问号)那妇人说:这里没有苛政啊。孔子向学生们说:

你们记住,苛政猛于虎呀!这是我国长期流行的一则寓言,用一个家庭三代死于虎的悲惨故事,说明苛政对人民的危害甚于猛虎,人民宁可死于虎口,也强似生活在苛政之下。

苛政,就是横征暴敛,统治者依靠政权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颜渊》篇第十八章又记录:鲁国执政者季康子苦于鲁国盗贼多,向孔子请教该怎么办。孔子答道:“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这句的意思是说,因为统治者为满足私欲,向老百姓征收过多,老百姓没法生活才被迫盗窃;如果统治者不贪欲,取之有度,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有奖赏,他也不会去犯法偷窃。可见,做官的不能不力求节用,节用就是爱护老百姓。如果追求挥霍享乐,贪得无厌,必然取之无度,横征暴敛,老百姓不能再生产搜趣网,不但统治者再无经济来源,还会官逼民反,政权也就完了。

苛政猛于虎出自于哪?

此典出自《礼记檀弓下》。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时,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前哭得十分伤心。孔子扶着车轼仔细地听着。
孔子让子路去问她,说:“你哭得这样伤心,必定是有深重的苦难吧?”那妇人说:“是的。从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里,我的丈夫后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
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苛政要比吃人的老虎还凶猛呀!”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中识的意思

识(zhì):同“志”,记住。

这一句释义为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出自《苛政猛于虎》,选自《礼记檀弓下》,作者是先秦至汉诸儒之手,经西汉戴圣编撰。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www.souquanme.com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www.souquanme.com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扩展资料

《苛政猛于虎》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孟子提出施“仁政”,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搜趣网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苛政猛于虎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