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不学黄元御后一句(黄元御九泉下是哭还是笑)

黄元御的医学成就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化,明显地区别于其它体系的文化,但文化本身总是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中国天文学、中国历法学、......

学医不学黄元御后一句(黄元御九泉下是哭还是笑)

黄元御的医学成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它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化,明显地区别于其它体系的文化,但文化本身总是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中国天文学、中国历法学、中国农学、乃至中国文学、艺术都有其民族特色。中国的固有医学,我们叫做中医。中医学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仅《内经》一书就医学、哲学、数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于一体,从而形成一部以中医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上,造就了大批中医人才。清初,山东出了一位知识渊博、才思横溢而又被人非议的名医——黄元御。本文试从中医学的结构、及黄元御的生平,谈一下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
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为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规律所决定。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著作《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起来的。中医学的结构,由医学(狭义)、医术、医道三个级层。 指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疾病的概念及其防治。其内涵主要是医疗。
医术:是术数,中国特有的象数哲学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以符号逻辑方法阐明自然界的规律及其普www.souquanme.com遍联系的自然哲学理论,它对于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主要包函医学哲学。
历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都有文史哲的雄厚基础,而精通医学(广义)。故有“ 文是基础医是楼”之说。这实际最形象地说明了医学巨匠大师们的知识结构。
黄元御,名玉路,以字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清代山东昌邑黄家辛戈村人。为清代诸生,约生于公元1705年,卒www.souquanme.com于1758年。黄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素有才华,聪明过人,“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而且是一位很有抱负而致力于学问研究的人,自称“涤滤玄览,游思圹垠,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不幸三十岁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自此深感医之重要,遂“委弃试帖”,弃举子业,“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这与他坚实的文史哲基础是分不开的。
黄元御的著作,已知有十四种,医籍十一种,已刊行八种(《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义》、《素灵微蕴》、《玉揪药解》),未刊行三种(《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另外尚有《周易悬象》、《道德经悬解》、《玉揪子堂稿》等非医学著作三种,这充分说明了黄氏熟谙黄老之学,精通象数易,而古代的《周易》中也没有直接谈到医。至明张介宾才直接认为医乃是易用以研究人体之学。将医纳于易体系中。故此,黄氏是继景岳之后,又一位集“易”与“医”于一体之大成者。
黄元御对人体奥秘的研究,是以宇宙基本的真理大道为基础,以太极模型、阴阳、三五之道的五行为运筹和协原理,把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成整体,从而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黄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应”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的论述。同时,他用象数易的哲理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空窍、精神等都赋以阴阳的属性,并解释的透彻入微。
黄氏崇尚《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提出“未识天道、焉知人理”的见解,并做“天人解”,并以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及精神化生等十六个方面阐述了天人观。黄氏以太极精微,阐明五行精微,认可五行“皆以气而不以质”,指出“成质则不能生克矣”。并按照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成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的术数理论,来解释五行的生成数。指出阴阳的生成数,是出于阴阳匹配变化。从而论证了古人的“天地生成,莫不有数”的论断。同时对《尚书洪范篇》“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土爰稼穑”,及“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从秉气和气化方面作了解释。综上所述,由于黄TowUMuq氏对《周易》研究极深,从而洞悉了自然规律的真理大道,控制了术数运筹和协的原理,达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的深度和广度。故此,在医学上有很大的成就。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著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纵观黄氏著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乾隆13年(1748年)黄氏著《伤寒悬解》十五卷。是书大旨,谓汉张机因针灸刺法已失,而著作《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病。其理则岐黄越人之理,其法则因岐黄越人之刺而变通之。立六经以治伤寒,从六气也。制汤丸以疗伤寒守五味也。并以简篇多因失次,因之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变常,辩其宜忌,凡旧文之伪乱者,悉为更定。
乾隆18年(1753年),著《四圣心源》十卷。黄氏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五书,已各为之解。复融贯其旨,而著此书。这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又是一部将医学(狭义)、医术、医道融于一体的医学著作。黄氏的学术思想,在此书中可窥其梗概。黄氏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而重点阐述“天人解”、“元气解”、和“六气解”。其在“劳伤解”中,极力阐发其“崇阳而卑阴”的学术观点,反对“贵阴贱阳”之说,虽言词过于偏激,但促进了学术争鸣,从而使各家学说竟相发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同年,黄氏又完成了《金匮悬解》二十二卷的著作。黄氏谓:金匮治杂病,大旨主於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胜,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书。其于四诊九候之法,解释颇详。
乾隆18年(1753年),著《长沙药解》四卷。黄氏根据伤寒一百十三方、金匮七十五方,合二书所用之药,共一百六十种,各为分析排撰,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药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治之意,颇为详悉,从而另辟径溪,开从药物性能研究经方之先河。
乾隆19年(1754年),黄氏著《伤寒说意》十一卷。黄氏根据《伤寒悬解》文简意奥,非读者所能通晓,故会通仲景大意,而后著此书,以开初学伤寒者之门径。
同年,黄氏尚有《素灵微蕴》四卷问世。以胎化、藏象、经脉、营卫、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医案。其虽多处诋诃历代名医,但不失为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斯年,黄氏还有《玉揪药解》四卷问世。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论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别择而为此书。故后人有评: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问,以矜独解。
至于《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三种未刊行著作,据《四库全书》所述,黄氏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著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参互校正,而作《素问悬解》十三卷。如五运六气南政北政,旧注以甲乙为南政,其余八干为北政。元御则谓天地之气,东西对峙,南北平分,何南政之少,而北政之多。并谓东西者,左右之间气,故不可言政,此南北二极之义,其论为前人所未及。同时,“亦以经文错简为说”著《灵枢悬解》九卷;以《难经》“旧本有伪,复多所更定”著《难经悬解》两卷。
黄元御以其高超的理论,渊博的知识,非凡的医学成就纵横捭阖于医林之中。尽管他对唐以后历代医家持有否定态度,“自命甚高,欲驾出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外,罕能免其诋词者”,但就其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上,及其结合临床经验的大胆发挥,总结写出了多种有独特见解的传世之作,其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非议的。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对黄氏的医学成就的评价,尚有中肯:“能读黄氏之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大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人生之大卫。”

黄元御九泉下是哭还是笑

黄元御奉黄帝张仲景等人为“四圣”,主张“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著书立说,泽及后人,但是,我有个疑问:黄元御的学术继承人麻瑞亭,他的整部书的医案全是温病学时方学的杂药堆积,里面连一两个经方都难找,是怎么回事呢?我不知道黄元御在九泉下是哭还是笑。这些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为什么不会用经方去探索疾病的治疗呢?民间中医网还有这么多人在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身上浪费时间,难道就不怕这些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把你引入偏离经典的歧途吗?历史是面镜子,前车之鉴不可不察。比如说叶天士,吴鞠通,都是经方运用高手中的高手,看叶天士和吴鞠通的著作里的经方医案,就能知道此二人对经方的造诣程度堪称一绝,但他们由于过于强调自己的学术观点,他们的温病学发扬继承之后,出现了种种诋毁经方的怪声,什么南方无伤寒,经方不治今病。吴鞠通叶天士等的继承人却忘记了他们的先师是如何的重视经方,喜欢用经方治疗外感疑难杂症。同样,黄元御的医学研究一开始也是围绕着经方展开的。但黄元御过于强调自己的学术观点,他的学术得到了其亲传弟子麻瑞亭的发扬和继承,经方却没落了。为什么继承者都如此悲剧呢?现在很多研究黄元御学术的人都不重视《伤寒》《金匮》的研究,都搞起了偏离经典经方学习中医的一套。我冤枉他们了吗?民间中医网研究黄元御的人有几个是广泛涉猎经方的。仲景的方子250多首,他们又会用多少首?即便是胡希恕这样公认的经方大家穷尽毕生精力研究经方也只能用到一百多首,哪里还有时间去看其他杂书?我就搞不清楚了,这些研究黄元御理论的中医,为什么不会用经方去探索疾病的治疗呢?几十年的不用经方的习惯,几十年的定向思维。他们能一下子改得过来吗?因为要改过来,也得从一开始学起啊。我想他们也是不愿意的。否则,这么多年都是白学了。是的,你们是改不过来了。但是你们也不能让我们这些后学步你们的后尘啊?更不能再把中医带到偏离经典,偏离经方的路子上去啊???从古自今的所有名医,无一例外都是研究了《伤寒论》才能得以成为名医,即便是温病的开创者王孟英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是善用经方的高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有人认为只学黄元御的书就能快速学会上层中医学???这不是赤裸裸地把我们引入偏离经典偏离经方的歧途,是什么?民间中医网有网友感叹:我把黄元御的书看完了, 现在把彭子益的书也看了. 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自称看懂内经, 伤寒之后, 就给各种病开方. 开方不要紧, 开的不是经方, 是自己的. 不但是自己的, 连药都是他们TowUMuq批评的时方派的药了. 这不是投降么?仲景乃后世众医之师,大家尊称他为仲师。我们后学也应以仲师为师,以伤寒杂病论为指导原则,而不是四圣心源,绝对不能本末倒置。以经方为用,这样才不会走弯路。其他医家的书可以涉猎参考,但不能作为你的理论主导,只要熟读仲景书,就如有一双慧目,其他医家所言是非对错,便了然在胸,不会被其迷惑。不是说黄元御的理论不好,然始终属一家之言,有失偏颇。诚如仲师所言:“演其所知,各承家技”。而经方才是中医真正的精髓所在,有志从事中医的人士,都应一起来努力学习和发扬经方,这也应该是民间中医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责任所在。大家一起共勉吧!本文内容由 仁爱 提供

节目中讲到,黄元御学医的目的是?

医者不能自医,他为了不再重现自己的遗憾,选择了从医。
30岁的黄元御,因用功过度,突然患了眼疾,左眼红涩,白睛如血,迫不得已延医就诊。而一些庸医却滥用了黄连、大黄等治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多年内,频繁出现中虚,左目完全失明。在科举时代,若五官不端正,则不允许入仕,黄元御从此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他刻苦研读历代的中医典籍,并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多年的努力奋斗,逐渐有成,开始以医技普济众生。在行医生涯中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医术不断精进,医名也开始大增,有人将他和诸城的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学医,天分?

别人都说我有天分学医.请介绍本书让我掂量下我自己吧.
如果你是业余人士
那么最好先看唐云的《走近中医》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可以帮你建立初步的中医印象.
接下来,如果有能力,应当直接看古籍.不要去看现代的中医教材,一般看了你也不会用.而古籍中也不要先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类的,没有一点基础,读了脑子也是糊涂的.
读古籍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因为他的书是逻辑性最好的,一看就明白.然后再读他的《长沙药解》建立初步的中药理论.黄元御的书现在没有单卖的,书店里都是黄元御全书.黄元御擅长五行理论.
在下来读《郑钦安医书阐释》.这本书其实是郑钦安的三部医书的合订本,由唐步祺阐释.郑钦安擅长阴阳理论模型.读到这里一般的病你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了.
往下就要继续读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作为一个提高.这两本书在黄元御全书中有.
这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了,很多东西一看,你就会明白.至于《伤寒论》在《郑钦安医书阐释》和黄元御全书中,他们二位都为其作过注,看着更方便些.直接读无注的原本,对初肯定不行.
到此,你的中医水平肯定比外面很多中医师都高.因为我就是在这样学,很有感觉.

“人有夺命之疾,医元不死亡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出自黄元御哪本书?

《四圣心源》
意思是面对恶疾和庸医,百姓都感觉见到母虎和苍鹰一样凶残可怕。
《四圣心源》是www.souquanme.com清黄元御撰写于1753年的医书,又名《医圣心源》。作者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八七窍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