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牧造句(力打说从见说能与哪个字同时组词)

怡然自得造句和意思1、造句(1)刘厚守听了,怡然自得,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2)老翁稳坐钓鱼台......

力牧造句(力打说从见说能与哪个字同时组词)

怡然自得造句和意思

1、造句

(1)刘厚守听了,怡然自得,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2)老翁稳坐钓鱼台,斜风细雨,怡然自得。

(3)置身于这片灵山异水中,能让人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4)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怡然自得地游着。

(5)戈培尔在文学界和电影界中崇敬者的簇拥下怡然自得。

2、意思

怡然自得,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

3、读音

[ yí rán zì dé ]

4、出处

《列子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木。’”

【译文】黄帝醒来后,觉得十分愉快而满足,于是把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叫来,告诉他们说:“我安闲地在家中住了三个月,清除了心中的杂念,降服了形体的欲望,专心考虑能够保养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却仍然得不到这种方法。

5、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也指寺庙山门两旁所塑的四天王。

雨顺’四字: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风调雨顺,预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可知,风调雨顺的本意应指佛教守护众生的四大天王,进而引申为国泰民安。

扩展资料:

黄帝仙逝后,被玉皇大帝封为中央大帝神,专门调和人间万事。跟随着黄帝在世间除恶扬善平定天下的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大辅臣,也随黄帝的封赐而成了神。每日黄帝和四大辅神坐在釜山大殿上享受人间贡品、烟火,对来乞求者赐愿,天天如此,年年如是。

一日,黄帝尚未上殿,四大辅神早早在殿前候着黄帝上殿,这时风后对其余三位说道:“在世时咱们跟随黄帝,由他指挥办事,死后成了小神,依旧伺候黄帝,天天陪着他上殿,听他指派人世间的事情。咱们四位不能轮流坐正殿,代替黄帝吗?”

其他三神皆有此意,并推荐风后向黄帝挑明代替他对人间执事。中央大帝神黄帝听到四位辅神的提议,说道:“行啊!你们几位就代替我对人间执事吧。”说完黄帝就退入后殿,闲坐闭目养神去了。

第一天先由风后坐正殿执事,其余三位在两侧陪着,这天人间无事,四位在正殿有说有笑,感觉很好,并骄傲地说:“这有www.souquanme.com何难啊?谁都能做正殿!”到第四天时,来了求雨的菜农,他们焚香摆贡,祈求道:“秋季来临,我们的秋菜小苗刚刚出土,请给降下甘露,以保生长!”风后道:“好吧!你们回去等雨吧!”

风后的话音刚落,同一地方种姜的姜农来祈求:“启禀神灵!托神的保佑,今年生姜长势喜人,即将丰收。这时正是晒姜的时候,千万别降雨呀!”风后等四神听后都愣住了。这两拨人尚未发落,同一地方的果农来祈求:“托神灵的保佑,今年梨树果实累累,丰收在望,梨果即将成熟下树,请神灵保佑,此时万万不能刮风,梨子刮落将不能卖钱!”

果农刚刚祈求完毕,同一个地方的船工跪拜祈求:“我们的货船在河内滞留十日有余,因无风起,不能挂帆,船上又都是鲜货,再不刮风,货物将全部烂掉!”同一个地方的四拨人群,所求之事,事事相悖,风后四神听后,无法执事处理,难在大殿之中。这时常先说道:“看别人处事容易,这坐殿还真是一件挺难的事,还是把中央大帝神黄帝请出来吧!”

风后在前,力牧等神随后,到后殿请黄帝依旧坐正殿,并说明四拨来祈求者,事事相悖,无法安排。中央大帝神黄帝坐到正殿,微笑着说道: “好吧!听我的指派!”于是下令:“夜晚降甘露,白天出太HxonlAxi阳。有风顺河刮,别串梨树行!”所来四拨祈求者都得到满足,欢天喜地下殿去做自己的营生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调雨顺

放虎归山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那么,放虎归山的歇后语是?

放虎归山的歇后语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放虎归山——自找麻烦

放虎归山——留下祸根

词目 :放虎归山

拼音 :fàng hǔ guī shān

释义 :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敌人被捉住的时侯却放走敌人,后患无穷,自留祸根,贻患无穷。

出处:

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先轸勃然唾襄公之面曰:“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万苦,方获此囚,乃坏于妇人之片言耶?放虎归山,异日悔之晚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

近义词 :养虎为患、纵虎归山、放龙入海 、养虎遗患、养痈贻患、后患无穷

反义词 :除恶务尽、斩草除根、斩尽杀绝、削株掘根、擒贼先擒王

放虎归山造句

1、放虎归山,自然后患无穷。

2、如果放掉这个大土匪,就等于是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3、事故隐患不除尽,等于放虎归山里。

4、如果你把敌特务放走,就等于放虎归山。

5、事故隐患不除尽,等于放虎归山林。

6、斩草除根的反义词有放虎归山、养痈贻患。

7、说起着急其实方文娜比劳元柏更加的着急,这次放虎归山,还不定会遭受到何种更加猛烈的报复。

8、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放虎归山的事她不会做,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她不会让敌人回土重来,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伤害。

9、对,我们既不能放虎归山,也不能让无辜之人受冤!汤丞相,你开始着手调查,从秦祁开始,一层一层往下查他们的背景。

10、王戟小儿狼子野心,今日若是放虎归山,吾等数百年基业迟早毁于他手,不若今日吾等联手,拼着重伤生撕了他!

11、大鸿力牧二人却道:“大王此举,却不是放虎归山么?”。

12、连城璧是巨奸大恶,放他离去无异于放虎归山,就算是他这只老虎已无羽翼爪牙,可是却还有伤人的危险。

13、我舔了舔手上的血说的放虎归山,如同养虎为患。

14、所以,乌丸人既然已经被我们打败了,决不能放虎归山,重蹈覆辙。

15、他们是不是觉得有种放虎归山,遗祸无穷的感觉吧!

16、汪管家捶胸跺脚懊悔不已,又是痛骂又是长叹,说什么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17、如果我们的作战方案稍有疏漏,就不能把敌人消灭掉,造成放虎归山的后果。

18、他说:我们不支持向暴力激进分子领导人马苏德之类的人让步,也不支持释放坏人,放虎归山,以便他们可以卷土重来。

19、实验室里头也许凡事都能一加一等于二,不过现实生活中呢,有时候就只能放虎归山咯。

20、对于这个三番五次针对自己的人,吴战可没有放过对方的打算,放虎归山,然后再被对方阴,那是中二青年才干的事。

21、当小太监讲完后,阿齐内忙向小太监拱手告辞;边向午门疾走边拍自己脑门,大意失荆洲、放虎归山了,我的麻烦来了,赶紧回桂林,去对付那个鬼教主…

22、郭希仁瘦且高的身材晃动了两下,瘦骨嶙嶙的`手指比划着说:是放虎归山,我清楚。

23、二蛋啊,杨拓这个老头可不是那么好驾驭的,如果你不能让他帖服,把他放出去无异于放虎归山啊,到时候想抓起来就难了。

24、你们让他回去等于放虎归山,他一定会搜趣网来报复的。

25、商场如战场,在对手势力受挫的时侯不一鼓作气给其强有力的一击相当于是放虎归山。

放虎归山故事

故事一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故事二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被晋军军师先轸俘虏,准备将这三人献于太庙以表战功。晋襄公的后母文羸听说娘家的大将被俘,她找晋襄公极力劝说,最后终于把这三人放走了。先轸听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吃饭,气愤得把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晋襄公问道:“秦国的囚犯呢?”晋襄公回答说:“遵照母亲之命把他们放走了。”先轸愤怒地吐了晋襄公一脸口水说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们费尽心思才把他们捉住,你却听信妇人之言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到时侯你后悔都来不及。”晋襄公这时才醒悟过来,再叫人去捉的时侯人早就不见了。孟明视等人跑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责怪,仍然掌握着兵权,三年过后孟明视等人带兵把晋国打败了,秦国终于成了新的霸主。

力打说从见说能与哪个字同时组词

以下是如何用组词、造句的介绍:

组词:

力克、力正、力穑、力矩、力薄、力巴、力道、力子、力政、力戒、力啬、力牧、力持、力本、力疾、力言、力耕、力用、力民、料力、力劣、力气、力臂、力胜、力勤、膂力、禄力、魅力、民力、勉力、妙力、末力、魔力、谋力、麻力、猛力、蛮力、马力、拼力、魄力、朴力、鹏力、弩力、偶力、农力、能力、脑力、气力、年力、耐力、权力、韧力、劝力、全力、人力、乞力、起力、强力、弱力、热力、鬼力、怪力、弓力、耕力

造句:

1、后坐力造句:第一颗子弹打的是敌人的头部,之后就开始向下压枪,M4的后坐力是不怎么打的,所以压的程度可以自己在游戏中感觉。

解释:见〖反冲力〗。

2、固体力学造句:广义塑性力学放弃了这些假设,采用了分量理论,由固体力学原理直接导出塑性公式,它既适用于岩土材料,也适用于金属。

解释:研究固体机械性质的学科。如研究用于房屋建筑、桥梁、机器、飞机等材料的力学性能。

"常"作为姓氏怎么读?

“常”作为姓氏,读音是:cháng。
常氏的由来很多种可能: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记载:“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来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也跟着大肆分封采邑。期间,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卫国,于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沦为魏国的附庸,又于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为秦国大军所灭。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封邑为氏姓常者,史称常氏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氏。该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氏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纪》中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最早的常氏。清朝学者张满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氏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氏出于河南。因此,常氏族人应该说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源流三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学者罗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记载的“吴后有常氏”。又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氏”。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四
源于芈姓,出自赢姓恒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赵恒之讳,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南宋郑樵撰写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古代“恒”、“常”二字通义。恒氏,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称恒氏。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名赵恒,恒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讳,改恒氏为常氏,此即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的:“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邑地常,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常,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但实际上非具体的行政单元,而是鲁国南部边境地区的一块地方之称谓。在史籍《左传》中记载:“常、许,鲁南鄙、西鄙也。”在鲁釐公(鲁僖公)姬申执政时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于恢复鲁国的大国权威,实施了完全对外扩张的政策,包括对邾国、莒国、陈国、项国、齐国等一系列战争,其中有在周惠王姬阆十八年(鲁釐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鲁釐公一即位就发动的针对莒国的“骊之战”,不但夺回了失去很久的许邑,还抢占了不少莒国的地盘。之后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鲁釐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联合齐国发动了针对陈国战争,夺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郑十八年(鲁釐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联合楚国对齐国开战,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后,鲁釐公在常邑、许邑大动土木,修建宫殿。当时的鲁国大夫公子奚斯写了一首诗,颂美鲁釐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的功德,这在典籍《诗经大雅鲁颂駉之什閟宫》中有详细记载:“……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居常与许,复夏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寿母。宜大夫庶士,邦国”。
在鲁国常邑的军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常氏,世代相传至今。[2]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君主左右随侍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伯、常任,是一种对常随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称谓。在典籍《尚书立政》中记载:“王左右常伯、常任:王亲近左右,常所长事,谓三公也。”在后世,常伯、常任等成为皇帝近臣的泛称,皆以此为荣耀。在汉、唐、宋历朝,所有类如“侍中”的大臣,皆称常伯。例如在汉朝时期,在少府内负责掌管天子御辇、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称作常伯。
在常伯、常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常伯氏、常任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常氏。
源流七
源于古教,出自远古时期舜帝五典,属于以传统教义为氏。远古时期舜帝执政时期,制定了五典,这就是后世诠释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当时称为“伦”。在春秋晚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兴起之时,孔子就极端强调这终“伦常”,将“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之标。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纲五常”理论,它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极端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因此搜趣网在封建社会中成为一直延续不绝、不可或缺的道德行为准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确然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历史作用。而且,至今现代社会中,其仍旧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战国时期,在孔子的门徒弟子中,以及分裂为其家的儒教学派中,均有以“伦常”为姓氏者,或称伦氏,或称常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常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是秦、汉时期设置的一种官称,全称为“中常侍”,简称“常侍”。在东汉时期,中常侍通常由宦官担当。常侍的官秩起先为一千石,没有定员限制,视帝王的需要而设,后将官秩增至“比两千石”。专职负责侍从皇帝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之事、顾问应对之事,为皇帝所有侍从中的亲近之官。到了魏、晋时期,常侍被称为”散骑常侍”,在隋、唐时期则称作“内常侍”,均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学识渊博,勤劳神武等特点。
在常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常侍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尚书,本文治之官的总领大夫之称,在秦朝时期就基本确定了“尚书”之称。由于文治政务繁复复杂,因此在西汉时期,尚书之职分曹治事,其一称“常侍曹尚书”,为汉武帝刘彻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设置,归由少府管辖,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书,均由常侍曹尚书来处理。由于文山书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书之下设置了侍郎、令史等下属官位。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曹尚书”位“吏部曹尚书”,为六曹尚书之一,也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书”之始。
在常侍曹尚书、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书、吏部尚书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常侍谒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侍谒者,是东汉时期所设置的一种官职,任官者身手敏捷,长相威武雄壮,文武具备,专职掌管朝堂威仪之事,兼最高政令的传达等。在史籍《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殿上时节威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已用“谒者”之称。秦、汉时期属郎中令(光禄勋)管辖,西汉时期定员七十人。到东汉时期,人员减半,以谒者仆射为主官;而常侍谒者仅有五人,分中宫常侍谒者令一人、中宫常侍谒者四人,权力颇巨,直接听从皇帝指令。
在常侍谒者令、常侍谒者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常平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之下设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长官称“常平署令”,专职掌管平仓出纳、平准粮、帛、盐价格,如同今天的国家物价总局局长。常平署令的官秩为从七品上,之下设有副职属员若干,分掌各州之分属常平署,官员称常平署丞,相当于今天各省、市、自治区物价管理局的局长,不过官任在中央王朝,时常下巡检视而已。
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常氏。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常和署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元朝时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于礼部仪凤司之下设置有“常和署”,专职掌管回族音乐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称为“管勾司”,后改称为“常和署”,长官称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贵的穆斯林担当,官秩为正九品,属下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附属官员。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不断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为从六品。
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师等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常氏,是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源流十三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od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⑵.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ang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
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于陈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搜趣网后代多取汉姓为常氏,今主要聚居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十四
出自回族,出自元朝时期撒马耳汗人常志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常氏,据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记载:“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氏联宗遂姓常。”在文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中也记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
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氏回族皆自称是明朝开国大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裔。
源流十五
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觉尔察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iorca Hala,世居长白山、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温家窑)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常氏、赵氏、肇氏、孙氏、陈氏等。
⑵.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常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等。
⑶.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常氏、周氏。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