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前一句无以言("不学诗 无以言 不学礼 无以立 "什么意思)

古人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中,孔子的儿子孔鲤曾经告诉过别人孔子是如何教他读诗的:,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论语中的前一句无以言("不学诗 无以言 不学礼 无以立 "什么意思)

古人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中,孔子的儿子孔鲤曾经告诉过别人孔子是如何教他读诗的: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这里的“诗”,特指的是《诗经》。这段话是说,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中,孔鲤恭敬地走过。孔子问孔鲤:“学诗经没有?”孔鲤说:“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孔鲤退回便学诗经。孔子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学《诗经》,更将它当作教材教授给弟子。那么,在孔子眼中《诗经》到底为何如此重要呢?
  
  “思无邪”的《诗经》
  孔子曾经对诗经有过一个总评,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三搜趣网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诗经》之言,无论是怨怼之情,还是壮美之志,都出自诗人至情流露,直抒心意,毫无虚假之搜趣网词,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的情思,于今人也能产生共鸣。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与修身正因为如此,孔子将《诗经》作为弟子的启蒙教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诗经邶风》
  学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兴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观察力,了解天地万物与社会大千,锻炼合群性,学得讽刺方法,学习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方法,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论语泰伯》),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人的修养开始于学习《诗经》。
  《诗经》与教化一人学诗,有助于完善人格;整个社会学诗,则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诗经》由此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民间诗歌还可反映各地的民风、民情,因此,周朝统治者还会置采诗之官,“观风俗、正得失”。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诗经小雅小弁》
  《诗经》与专对《诗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的实用功能上。孔子曾经说过:“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学了《诗经》,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出使外国却不会赋诗来应答专对,这样

为什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读解】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半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仁鲜矣。”《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正如孟子继承孔子“知言”的学说而加以研究所说:“偏颇的言语,你www.souquanme.com能够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诡辩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荒谬在哪里;躲闪的言语,你能够知道它底层在哪里。”这就算知道一个人的言语了。反过来,“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如果你不能识别一个人的言语,那么,你就很可能不能够真正认识这个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蛊惑,所蒙骗。这就是孔子再次强调“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
总而言之,命、礼、言三知为《论语》画上了句号,但却并没有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画上句号。知命、知礼、知言,我们到底又知道多少呢?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读完,莫说治天下,就是治我们自身,又有多少体悟多少长进呢?这些都是留待读者来回答的问题了。

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这一章是《论语》全篇的总结。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礼、言三个支点上,说到底,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
关于“命”的问题,在《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季氏》篇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所说的命,按照我们的理解,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也指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规律,最后,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归宿。所以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没有自知之明,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话说回来,孔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半百之年,人生都走过了大半历程才知道自己的归宿的吗?又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关于“礼”的问题,在《泰伯》篇里孔子已强调过“立于礼”。在《季氏》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这里的礼,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传统文化”的概念。既然如此,一个人不懂得礼,怎么可能在这世界上立身呢?更不用说做一番事业和成就来了。
最后说到“言”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在//www.souquanme.com《论语》里更是不少。比较典型的如《学而》篇说:“巧言令色,仁鲜矣。”《公冶长》篇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所谓“万丈深潭终有底,只有人心不可搜趣网测。”所以,语言与内在品德,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好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识别一个人的言语,多少还是可以。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