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胜则史的前一句是什么(孔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下两句是啥?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

文胜则史的前一句是什么(孔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下两句是啥?

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搜趣网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www.souquanme.com成为 君子。”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什么意思?

原文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搜趣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
  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
  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饮
  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
  文明社会的轨道。
  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
  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
  的本质,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
  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
  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
  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
  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
  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
  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
  那才是君子之人。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什么意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 雍也》,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什么意思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释义: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读: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www.souquanme.com,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 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 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 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 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www.souquanme.com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 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 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