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非道非常道的后一句是哪句(“道可道 非常道 ”的后几句是什么 它的出处是)

“道可道非常道”的下一句是什么?并解释其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

道非道非常道的后一句是哪句(“道可道 非常道 ”的后几句是什么 它的出处是)

“道可道非常道”的下一句是什么?并解释其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lfBzGEh。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www.souquanme.com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础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非常困难,也众说纷纭。以下是本人理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标点符号与前有区别,各人理解不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先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运行法则。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兵者,诡道也。”等。又如老子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运行法则去做,“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人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实际上是错的,事实上每一个一都是万一,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混同。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础,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万物确是从“无”中而生出“有”的种种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修炼问题。
“常无”与“常有”,是从万物之“道”讲。如果从事学习修仙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是从自己修炼角度看问题。“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从无生有从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万物万有,是万物的源。读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炼必经课程。玄门要义的深不可测。
首,他提出“道www.souquanme.com”,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永远不变的恒道。接着又强调,不可执著“名”相而寻道,也没有永恒的“名”,如法国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许多人看来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之“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本源和本体,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即“元” 说了一个玄,又不是一元、两元可以究尽的,玄的里面还有玄,分析到空无的里面还有空无,妙有之中还有妙有。由这样去体认道的体用,有无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极点更有妙处。等于佛教和尚们手里拿着的念佛珠,一念接着一念,同样都是代表如环之无端,永无穷尽。

道非道,非常道,道法自然。什么意思?

1、道非道,非常道:出自先秦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释义:“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

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

2、道法自然:出自先秦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释义: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扩展资料:

“道”的作用就是不断回到它的本身。宇宙万物只有“道”, “道”孕育万物,万物不能离开“道”,这就叫做“返”——回到它自己本身。“道”是最根本的,人类里面有圣人,圣人作为示范,而且《道德经》里的“圣人”、“有道者”、“我”、“吾”四个词,指的是同一位主体。

其中“圣人”一词出现最多,全书共有二十四章出现这个词;第二个词是“有道者”,就是有“道”有“德”之人,能知、能行“道”的人;第三个就是“我”;第四个词是“吾”。这四个词合计起来,共占了四十章——全书的一半,可知它的分量了。

换句话说,《道德经》整部书里面谈到“圣人”、“有道者”、“我”、“吾”这四个概念是相通的,只是使用不一样的词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的后几句是什么?它的出处是?

一、“道可道,非常道…”的后几句是: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二、译文:
  可道之道,非永恒之道。
  可名之名,非恒久之名。
  天地本就无名。
  万物有名,是因命名者(之母)。
  所以要常怀着“无欲”的心情观察玄妙。
  也有人抱着“有欲”的心情观察玄妙。两者本质一样,走向却不同。
  虽然同出自“玄空”之中,可这玄空之中还蕴藏着无数的玄(无法细数)。
  无欲,才是观察众多玄妙的大门。
  三、解析:
  首先非常道的非常如果用非恒道的意思,那么恒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翻译成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这也符合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道理,即使是真理也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搜趣网移发生变化。“非常”也可以理解成非同一般的意思,如果可以说出来的道理就一定不是非凡的道理,就是普通的道理。但是这个解释与原先的恒是冲突的,所以不推荐这种解释。老子为了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又玄(玄);妙,徼;等。老子搜趣网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另外“无”和“有”网上另外一种解释:“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玄是深藏一切微妙的门户,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得绵绵莽莽,所以称之为“妙”。它于深奥的玄妙之中,包涵一切玄秘深奥,又超越一切智慧。而玄正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