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为诚上一句是什么(在孟子看来“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是什么意思?释义:识得心中的良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因此我必定要依着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出......

反身为诚上一句是什么(在孟子看来“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是什么意思?

释义:识得心中的良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因此我必定要依着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出处:出自《孟子尽心上》。

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白话释义: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扩展资料

赏析:

1、“万物皆备于我”就是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不假外求,只要我一念发动,都是真诚无欺的良知,这就是一个人达到“至诚”的状态。

“一念开明”就是我识得我心中的良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因此我必定要依着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即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

2、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www.souquanme.com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尽心上

反身而诚,善莫大焉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为: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出处:春秋孟子《孟子》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白话释义: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www.souquanme.com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写作背景: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搜趣网裔。

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搜趣网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什么意思?

源头在《孟子》。《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体会这句话,“万物皆备于我”就是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不假外求,只要我一念发动,都是真诚无欺的良知,这就是一个人达到”至诚“的状态。
”一念开明“就是我识得我心中的良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因此搜趣网我必定要依着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即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
”反身而诚“与孟子意思一致,不必汲汲营营向外求索,比如通过敛财、追逐名利获得内心的安定满足感,这都是错误的。因为我的内心本来就是自足的,只要遵从良知本心去行事,我就能够安定满足,并能使身边人安定满足,这就是君子了。

反求诸己,反身而诚 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

反求诸己 [ fǎn qiú zhū jǐ ]
1. 【解释】: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2.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3. 【示例】:君子之遇艰阻,必~,而益自修。 ◎《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
4. 【语法】:动宾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反身而诚的原文出处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