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我一体的上一句是什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怎么解释此句出自《庄子·齐物论》篇,所谓“齐物论”当是有两种读法,一是“齐物”论,二是齐“物论”。前者以郭象的注为代表......

万物与我一体的上一句是什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怎么解释

此句出自《庄子齐物论》篇,所谓“齐物论”当是有两种读法,一是“齐物”论,二是齐“物论”。BQwAreknI前者以郭象的注为代表,看到的是“物”,强调事物的自然本性。注曰:“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从认识的角度来说,众人都是自是而非彼,美化自己而去恶化别人。从这个消极的角度来说,是非虽异,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其实万物一也然。[1]王夫之则是齐“物论”的代表,体味的是以不齐为齐。《齐物论》通篇先以“丧我”发端来说明万物不齐是由于“我”的偏执所至,只有达到“忘我”,才能实现万物的“齐”。接着又引发出“三籁”之问,对天籁的大笔的描述为下文的“不齐”的人情做了铺垫,由此逐步导出“是非”二字,接着进一步指出“是非”得以产生的根源就是“成心”。全文的论点在其后也显露出来,即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后又连发三喻来重发此旨,最后由罔两之问引出庄周梦蝶,对应开头“丧我”之意。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全篇的主旨之句,何谓“天”?郭象注《庄子齐物论》指出:“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郭象所注的“天”指的是自然万物,庄子对天有这样是界定:“无为为之之为天。”(《天地》)“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庄子认为无为就是天,即是将天的属性定为自然、无为。此外,庄子还将“天”与“人”进行对比,在无为之性“天”的对比之下,所谓的“人”就是刻意为之,去破坏事物自身的天然性。庄子认为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属性(自然性),人不应该也不能去破坏他们,刻意的去毁坏事物的禀性就是“人”。在《养生主》一篇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造成天与人差别的原因:“天者,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是以知其天也,非人也。”人与天的差别在于人易于被“心役”所捆,容易迷失本性,就是“丧我”。[2]庄子反“人”的思想很浓厚,如《庄子马蹄篇》里就反其道而行之,极力的讥讽世称“善治马” 的伯乐;又《庄子至乐篇》里那只可怜的“海鸟”因人的过分“殷勤”而死。庄子反对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来改变动物的本性。这不禁让人想到现在这样的社会,本就是人人自危型,突然遇到好人好事就像是遇惊的“海鸟”,现在的人大多会带着这样的逆向思维,例如送人去医院却变成肇事者的事件也报道的不少。至此,“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何为万物?“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是从道的观点看的。吕惠卿云:“天地虽大,无异一指,以其与我并生而同体也;万物虽众,无异一马,以其与我为一而同类也。”也就是说万物的“多众”抽象之后也不过就是“一指”。冯友兰先生说:“从逻辑上说,一个名的外延越大,它的内涵就越少,在理论上说,‘有’这个名的外延最大,可以说是‘至大无外’,它的外延就越少,少至等于零,既然它的内涵等于零,它的外延也就等于零,这也就是无。”[3]即:大“有”就是大“无”。“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破除“我执”,[5]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庄子马蹄篇》里曾描绘这样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日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朴素而民性得矣。”
在这里百姓依“天性”而生,恬淡无为,淡泊自甘,破除了“我执”,没有私欲,人与鸟兽混居,与万物并体,没有君子与小人之别,民风淳朴,一片详和宁静之景。
搜趣网

庄子所提倡是破除“我执”、顺应自然的思想对于今天这个生活节奏过快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有冲动,过后又悔之莫及。现下更流行的说法是要“有个性”,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顾他人感受。我们在对金钱或是其他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带者这样的目的办事必定形成今天这种“事事利益当头”的局面,人与人的关系恶化,学习、事业、家庭的压力往往让我们的心理压力巨增。而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我执”的危害,懂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理对于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不必过于在意得失,以致于在对物的追逐中迷失了本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以平等的身份和心态对待他人与自然万物,认识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以一颗淡定的情怀去处身于人生之道,尝试着做到“风过无声,影不留潭”!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是老子曰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才是庄子说的。
论意思,差不多。

老子庄子都没有那麼大白话。
老子……对不起我只记得他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庄子「齐物论」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佛教的僧肇大师亦言:「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总言之「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指的是「理体」(真如法性),在「事用」方面还是有差别的,犹如水是体,事用是波浪、冰、江河湖海等等之差别。

庄周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宜。是什么意思?

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拓展阅读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意思?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说: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搜趣网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1、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2、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齐物论》。原文节选: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译文:

整个的天下在实相上不会比秋毫的尖头大,相形之下那有形的大山却是渺小得很;我们的寿命在实相上不会比夭折的小儿寿长。

相形之下那八百寿的彭祖却是夭亡的小儿,这就证明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扩展资料: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解析:

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被许许多多研究庄子的学者、各路大师做过不同的翻译和理解。其中南怀瑾在他的《庄子讲记》中解释道,“天地是与我同存的,万物是与我同一的”。

也就是说把天地、万物和我从性质上分离开来——我并不是天地的一部分,也不是万物的一部分,而天地、万物也不属于我。我与天地、万物同属于一种不知名的东西的一个部分,至于这种东西究竟为何物,大概是“道”吧。

庄子的前辈(或者更多的人定义为老师)老子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普遍地说,庄子与老子在思想上并无差异,只是一般认为老子表达思想重逻辑,而庄子却更像个浪漫的诗人、散文家、预言家(照我看来更像那个楚狂接舆)。

他也同老子一样论“道”,虽然成文下来洋洋洒洒,搜趣网不如老子简洁,但本质上也是老子的“道”。因此他说的天地、万物、人,究其根源就是“道”所生。而“天人合一”的“一”,根据“道生一”的法则倒退一步,“一”也是“道”所生。那么,与其说“天人合一”。

不如说是“天人合道”。“天人合道”一词似乎把“天”和“人”的位置摆正了,但又回到了“道”的概念问题上。道是何物,能够囊括天地、万物和人呢?又该如何做到“天人合道”呢?用现代的语言,或许可以把“道”称之为“自然”吧。

现代科学似乎总是喜欢将人与自然划分开来,似乎人从拥有社会性的那一刻开始就脱离了自然,站在了与自然对立的一面,甚至把人摆在了比自然更高的地位上。但庄子《齐物论》一篇的篇名就已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包括人,//www.souquanme.com都是一体的。

因为“齐物论”一名包含“齐物”、“齐论”两大方面。其中,“齐物”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虽然看似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齐为一体,也就是“合一”的,“合道”的。既然“天”、“人”生而同宗,固成一体,人又哪里需要去做到“天人合道”呢?

庄子云:“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作为人,“无适焉,因是已”,地位无需摆正,思想才是需要摆正的——顺应自然,顺应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

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