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魂造句(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什么诗人)

双人旁得得怎么造句?造句:我记得那天回转家里时,家中人问及一切,竟对我亲切的笑了许久。释义: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

用诗魂造句(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什么诗人)

双人旁得得怎么造句?

造句:我记得那天回转家里时,家中人问及一切,竟对我亲切的笑了许久。

释义:

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

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得六。五www.souquanme.com减一得四。

3、适合:得用。得体。

4、得意:自得。

5、完成:饭得了。衣服还没有做得。

组词:得力、心得、得到、所得

扩展资料:

1、所得

得到的(东西)。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一:“大文,你担任的是关于音节一方面,请你报告研究所得吧。”如:劳动所得。

2、得到

获得。艾青《诗选自序三》:“六月,‘春地画会’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楼上举行展览会,得到了鲁迅的支持。”

3、心得

指工作和学习中的体验和领会。梁斌《播火记》十三:“不是你介绍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心得,我哪里能做这个工作。”

4、得力

得其助力;受益。袁鹰《不灭的诗魂》:“他日后长期从事革命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渊博知识,恐怕也得力于少时的博览群书,涉猎百家吧!”

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竹石,独坐敬亭山,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里的诗句造句

速度!!!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编辑本段]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欠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燮还曾因民间疾苦,写过一篇墨竹图题诗,写出了民间的疾苦,竹子较细,清脆,不符合常规,个体现了他别具匠心的思想和为百姓着想的品质。该竹与此竹含义基本接近.
[编辑本段]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编辑本段]押韵译文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编辑本段]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2 竹石,本名陈德忠 1943年生,,笔名竹石、嘉阳生。四川乐山人。198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一年。二级编剧。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峨眉戏剧创作联谊会秘书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乐山市文联常委、乐山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从事电视、戏剧及文学创作。其中电视风光片《沫水乡情》1981年获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电视剧《春江归帆》1987年获第一届西南优秀电视单本剧三等奖;电视片《雷电诗魂火凤凰》获广电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1992年度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人物类三等奖。散文作品多篇被收入《四川作家协会文学院丛书》之散文、随笔卷。辞条辑入《四川戏剧家名录》。
[编辑本段]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意思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求杜牧的诗作!

请教杜牧的有名诗作,最好有主旨的概括和翻译.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搜趣网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这天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 ,山脚下有清溪,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长江,是江南名胜之地。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一开始描绘了满目秋景,游兴勃勃。诗人登山游目览观所见 。“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荡无际。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一字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客”此指诗人好友张祜。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中间两联夹叙夹议,抒写诗人登临饮酒时的复杂心情 。从首联看,此游已可算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贤主、嘉宾欢聚一堂。因此,第三句“尘世难逢”开口笑 ”,“开口笑”见庄子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 。“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接下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 ”,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再接下来两句“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是慰客自慰,感情的转折由隐而显。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
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再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等人的流涕加以嘲笑 。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象晏子那样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象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但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后来,他回忆会昌年间在黄州、池州当刺史的情形说 :“牧实忝幸,亦在遣中。黄冈大泽,葭苇之场,继来池阳,西在孤岛。”(《祭周相公文》)这一番牢骚与此诗的旷达言辞何其矛盾!此诗外示旷达,内含抑郁不平,表现出士大夫痛苦而复杂的矛盾心理。
诗人的旷达,表现为自慰自遣,诗人的愤郁,寄情山水自然。本篇把这两种思想情绪交织在一起,以拗峭挺拔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凄恻深沉的情怀。
过勤政楼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
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之地,建于开元八年(720),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 ,定这一天为千秋节 ,公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 ,“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 ”,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再也见不到。诗的第一句说佳节虚在,乃综论,第二句却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落实了。
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 ,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 ,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情感真实,感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 ,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见,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 ,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罕见 ,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从紫苔下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到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发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 ,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好像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 ,“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谢,独有紫苔任情滋蔓 ,似乎是大自然的偏爱 ,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使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思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 。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念昔游三首(其一)
杜 牧
十载飘然绳检外,
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
倚遍江南寺寺楼。
杜牧曾因仕途坎坷 ,长期飘泊南方。《念昔游》是若干年后追忆那次飘游而写的组诗,一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描写他十年浪迹江南,自由自在的生活。漫长的生涯中,诗人只突出了一个“自献自为酬”的场面。两个“自”字,把他那种自斟自饮,自得其乐,独往独来,不受拘束,飘然于绳检之外的神态勾画出来了。这神态貌似潇洒自得,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满腹不合时宜的愤世之感。
诗的后两句正面写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并没有具体描写江南的景色 。“秋山春雨”只是对江南景色的概括,然而爽朗的秋山和连绵不绝的春雨也颇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春”、“秋”二字连用,同前面的“十载 ”相呼应 ,暗示出飘泊江南时日之久 。诗人寄情山水 ,徜徉在旖旎风光之中,兴会所致,不免吟诗遣兴。写游迹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绝句》中所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风光尤胜。“倚楼”关切吟诗。“倚遍江南寺寺楼 ”,并烘托出游历的地域之广阔,也即是时间之长,又呼应开头“十载”。
诗人到处游山玩水,似乎悠然自在,内心却十分苦闷 。这首忆昔诗,重点不在追述游历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愈是把自己写得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而且年复一年,无处不去,就愈表现出他的百无聊赖和无可奈何 。诗中无一处正面倾吐牢骚,而又处处让读者感到有一股怨气,妙就妙在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念昔游三首(其三)
杜 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
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
红白花开山雨中。
“水西寺”即天宫水西寺,是宣州泾县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胜者曰华岩院,横跨两山,廊庑皆阁道,泉流其下”(《江南通志》)。李白曾到此游览,并题有《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 。此诗杜牧开门见山,提到李白在此题诗一事。李白诗中云 :“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 ”,描写了山寺佳境。杜牧将这一佳境凝炼为“古木回岩楼阁风 ”,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色:横跨两山的建筑,用阁道相连,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绿竹,凌空的楼阁之中,山风习习。多么美妙动人的风光!
李白一生坎坷曲折 ,长期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时不但与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曰“幽客时憩泊 ”;杜牧面对胜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 ”,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 。三 、四句合起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蒙蒙的雨雾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醉若醒的诗人,信步走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
此诗二 、四两句写景既雄俊清爽,又纤丽典雅。诗人是完全沉迷在这如画搜趣网的山景里了吗?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涤去自己胸中之块垒呢?也许两者都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杜 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反叛,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耿耿 。玄宗轻信谎言 ,从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形。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 ,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昏庸,有“一石二鸟”的妙用。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变,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暗指出两件事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 ”,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总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构思巧妙。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方式表达,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不着一字议论 ,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 、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 ”,显然这是高度的夸张 ,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 ”,中原之破却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 。而且 ,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隆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因此导致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句诗中“千峰上”同“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始”字的运用,都无不表现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 ,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是余味无穷。
沈下贤
杜 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
水如环佩月如襟。
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忆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独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崇。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亚之的仰慕。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 ”,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斯人 ,指题中的沈下贤。清唱,指沈的诗歌,着一“清”字,其诗作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笔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当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 ,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留存 。“草径苔芜不可寻 ”,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满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剧,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 。“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叹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已经相当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四两句 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无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泉和洁白澄明的一轮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搜趣网色彩。“水如环佩”,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可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令人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像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雅诗境的外化,令人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像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性的象征,令人宛见其孤傲寂寞的诗魂 。“襟 ”,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 :“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 。”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所以,这“月如襟 ”,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高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辉映,融比兴象征融为一体,在艺术上确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倾慕和深沉悲慨的追念凭吊之作。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写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颂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在自己心中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 :从“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佩月如襟”的清辉 ,一意连贯,笔无旁鹜。这样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才显得虚而传神。

解释这首词的意思? 急

玉纤风透秋痕,凉与情怀粉;心事孤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水清月冷,香消影瘦,独立黄婚!
有文字的纰漏,
楼主该是在问吴文英的《极相思题陈藏一水月梅扇》

玉纤风透秋痕。凉与素怀分。乘鸾归后,生绡净翦,一片冰云。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
陈郁,号藏一,这首词是题咏陈藏一所藏的一把扇子,而扇子的原主人后来评论都认为是个女子,一个女道士,参见扬铁夫《吴梦窗词笺释》,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的考证。
上阕写女主人及其扇的特点。开头二句写女主人。玉纤,指洁白细柔的手。秋痕,指玉手留下的香痕。素怀,指纯洁的怀抱。这二句的意思是:扇上的香痕,来自女主人的洁白的玉手;扇上的凉风,来自女主人的纯洁的怀抱。这二句咏女主人体态的娇美,胸怀的纯洁。“乘鸾”三句写扇的本质。俞陛云根据“乘鸾”句认为扇的女主人是道士。剪净,剪裁干净利落。一片冰云,写扇子的质地雪白。上阕在描写女主人及扇子的特点时,强调了纯洁、洁白的特点。
下阕写扇上的水月梅花图。“心事”二句,着重描写扇上的梅花。孤山,指杭州西湖的孤山。借用林逋隐居孤山JzzlQSQsGm“梅妻鹤子”的典故,一层是形容梅花。林逋终身不娶,扇子的女主人——女道士也终身未嫁。另一层意思,诗魂既指林逋又指词人自己。“春梦”、“思量”这些词语,含蓄地表现了词人与扇主人之间曾经有过的感情。“水清”二句是水、月、梅合写。“水清”写水,“月冷”写月,“香消影瘦”写梅在水月中的倒影。这里的水、月、梅,也都有清白纯洁的特点。最后一句“人立黄昏”,人是词人自己。立黄昏,写词人在欣赏扇上的水月梅花图后,思念“乘鸾归后”的扇主人,黄昏凝伫的神情。
这是首咏物词,主旨是题扇。《白雨斋词话》“梦窗精于造句,超逸处,则仙骨珊珊,洗脱凡艳。”这阕词正是风格超逸,词中水月梅清高的品格,扇主人的珊珊仙骨,物与人都洗脱了凡艳。
怎么样?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