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一景十昼夜后一句怎么对(《小学语文资料包》对对子)

谁能帮我找一对对联DSADSA等速度。”“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烧火火烧烧火杖;渡船船渡渡船人。”“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

一楼一景十昼夜后一句怎么对(《小学语文资料包》对对子)

谁能帮我找一对对联

DSADSA等速度
。”“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烧火火烧烧火杖;渡船船渡渡船人。”“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等等。再如: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走洲不走。
这是湖南长沙流行的一副对联,联语综合运用了顶真、同音异字等多种手法,联中“阁阁”、“鸽鸽”、“洲洲”、“舟舟”等顶真,“鸽阁”和“洲舟”同音(或谐音),颇具匠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一位相国小姐,貌秀丽,有文采,立志要嫁一个才子,条件是只要对通她的上联,不论贫富都行。她把上联贴在相府门外: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这上联运用的技巧更多,有顶真、拆字、集句等,联中“寺”、“诗”顶真,同时“寺”和“诗”都用前面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最后一句唐诗中,“月”又是“明”字中拆出来的,难度很大。一位姓林的书生写出了下联,贴在相府: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相国小姐看了,非常满意,便与之结为夫妻。
还有这样一副对联,综合运用连环与回文技巧,堪称连环联中的妙对: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在连环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文之对客人联。传说吴文之幼时能对,某日家中来客出对: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成锦绣;吴文之对曰: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客人叹为观止。
三国名将关云长,在民间千古名扬;关帝庙到处可见,以北京为例,最多的庙宇就是关帝庙。清代的关庙,北京城内外达到二百多个,占北京总庙宇的十分之一。其它地方的关帝庙也不计其数,关帝庙联也各有特点。湘潭市关圣殿联: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辞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
此联突出了关羽勇武好胜的性格。左宗棠曾撰常德关庙联:
史策几千年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
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上联说关羽上继文宣大圣(孔子),下开武穆(岳飞);下联结合地理形势与关羽的事业加以发挥,很有特色。
宁夏六盘山上有座关帝庙,其庙联是劝人诚心做人:
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这副对联叫人学关羽的品德,不要假心假意。台湾的一副关帝庙联,则用“忠义”二字对关羽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
义勇腾云,一朝兄和弟;
忠心贯月,千秋帝与王。
在居室内挂一副对联,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志趣、爱好和品格。爱国教育家蔡元培举进士后,供职翰林院,他曾在寓所贴上一联:
都无作官意;
惟有读书声。
蔡先生并不是故作清高,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腐朽,愿意沉醉在书声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年轻的时候也是在读书声中度过的,他的书斋联是: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缘缘堂》书房写联:
星河界里星河转;
日月楼中日月长。
书斋联宜恰到好处,不宜夸海口。否则,引人笑话。清代才子袁枚居随园,曾在书斋里挂一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所谓《三坟》、《五典》、《九丘》,都是传说中的上古之书,早已不传,袁枚如何读得到?袁枚的好友汪客甫听了,登门找他借上古之书,他自知惭愧,连忙撤掉了对联。
许多卧室联是个人好恶的表白。郁达夫的故居联: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卖书。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家里曾有一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此联简直已是范老的座右铭了。
某地有一庸医,不通歧黄,常常误人性命。有人因撰一联贴于其门: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上下联各用一成语,但隐去一字,真是妙语天成。
民国时期,曾广泛流传一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借“税”与“岁”、“贫”与“平”谐音,对当时苛捐杂税众多、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清朝有年科举考试,题用《大学》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视力不佳,把“昧昧”看成“妹妹”。批卷者看了,不觉好笑,挥笔写出批语,与考生之题恰成一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脚有点跛,老丈人嫌弃他,从不让他进门。一年,女婿居然考中秀才。丈人请女婿吃饭,席间,丈人出一联嘲讽女婿:
贤婿枉顾,路途坎坷,高一步,低一步;
不巧,老丈人是个独眼,女婿便借题发挥,嘲笑老丈人:
泰山错看,世态炎凉,睁只眼,闭只眼。
1933年1月,红军到了四川枫香沟,当地乡亲敲锣打鼓迎红军,有人写了一副春联献给红军:
红军到,反动逃,土豪劣绅藏猫猫,猫说妙妙妙;
苏区乐,满山歌,人欢马叫笑呵呵,鸡鸣喔喔喔。
这是一副拟声联,上联借用猫的叫声,赞扬红军来了,反动派跑了;下联用鸡的叫声来说明苏区欢乐的情景。
还有一副拟声联,也很有趣:
山童采栗用筐接,劈栗扑簏;
野老买菱将担倒,倾菱空笼。
联中很富生活情趣,是一种善意的取笑。
郑板桥有一次与人联句,他出上联,一位老塾师对下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俗语有“家有五斗米,不当娃娃王”的说法,说明旧日中国当塾师的是何等艰辛,下联正是道出了他们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与此相反,也有道出一年四季快快乐乐的联语:
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
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雪风雪中,不乐亦乐。
这是西湖“仙乐处酒家”联,上联句句切“仙”,白、林、苏分别指李白、林逋、苏轼,下联句句切“乐”,一副活灵活现的四时行乐图。
据说曾有一长须老者出联,金圣叹对下联:
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与夫人联对,夫人出对,李调元应对: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有一联劝人一年四季不忘耕耘的,很有意思:
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
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把各种各样的颜色构为一联,也是别具匠心的。请看这一副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联中“赤”字与“青”字虽重叠四次,却显得流畅自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叶,此中有尧日舜天。
这是曾做过莫愁湖主人的徐达题金陵明宫联,联中将朱元璋比作古代的尧舜,虽有溢美之辞,但此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青、白、绿、红点缀其间,却也艳丽无比。还有一首怪联:
关公骑马过赤壁,红!红!红!
孝子放羊上雪山,白!白!白!
此联的上半联都是隐喻,联末各用三个“红”和“白”来加以重叠,使色彩更加鲜明。
古花已见古人醉;
今花还对今人红。
在我国浩瀚的联苑中,花联为数不少,几乎自然界的花卉,在对联中都能找到,其中不乏有情有趣者。有人集古诗为联,描绘今天的好光景:
又是一年春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有人以中药入对,一刚一柔,一文一武,浑然成对,趣味盎然:
白头翁骑海马,身披穿山甲;
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银花。
“花联”中还有不少巧思妙对。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联中“上、尚、和、荷”与“临、林、汉、翰”各各字音相近,颠倒可读,趣味无穷。解缙写的一副春联更妙。联云: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他用蒲、桃谐音葡萄,梅、桂谐音玫瑰,巧思妙对,不露斧凿之痕。
胆瓶斜扦四枝花:杏、桃、梨、李;
手卷横披一轴画:松、竹、梅、兰。
这一联一下子道出了六种花:杏花、桃花、梨花、李花、梅花和兰花。可还有比它更多的,请看: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联中写到的八种花名又是草药名,串起来实属罕见,特别是“合欢”、“含笑”、“迎辇”、“凌霄”当作动词来用,则更为高妙。
爆竹三两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几点梅花加上几声爆竹,有声有色,为新春增色不少,真不亏为一副梅花妙联。历来有关梅花的妙联极多。像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以梅花自比,格调清丽,堪称一时名联。扬州梅花岭上的史可法祠堂,后人也曾撰联云:
殉社稷只江北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写史可法为国殉难,像“风中劲草”、“岭上梅花”,被后人传颂。
在咏梅联中,最受传扬的是挽周总理的对联。周总理一生功比天高,光明磊落,像梅花一样心胸高洁,令万代敬仰。联云:
泰山凭海先接月;
寒梅杖节最凌风。
在我国的对联家族中,有关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联虽颇为少见,但大都很精采。比如这样一副: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这一副节气联的上联不仅指明了春分与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月份(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昼夜相平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换了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另一副对联做得则更为奇妙:
霜降如小雪;
春分不大寒。
这一联总共只有10个字,却包容四个节气,上联中的两个节气名称用一个“如”字相连接,即变成了“联中有景”,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幅秋冬时节的“霜晨图”;下联中间的“不”字用得十分巧妙,与后面的大寒相连,把春分时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征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与这副对联异曲同工的还有另一副: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现重阳。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一笔一划都与节气有关联,这就是“消寒迎春联”。比如: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这几副对联每个字都是九划,上下联语各有81画,其书写的方法是从每年冬至(“一九”第一天)开始,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笔,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了春分,此时整幅联语写成了,也寒消了,春来了,故而叫做“消寒迎春联”。
诗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之说,虽说有些夸大,但也道出了诗与酒的关系。对联与酒同样亲密无间。酒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佳联者,不胜枚举。曹操早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表现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开阔胸襟。饮酒寄兴,须适可而止,“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工诗名扬天下,其嗜酒之癖古今驰名,向有“酒中仙”之誉。“阶下举杯邀明月;篱边信步赏花开。”联中没有一个“酒”字,但却是一副酒联,且属对联中的晦明嵌字格,上联暗示,下联明嵌,上联暗嵌“酒”字,下联明嵌“花”字。所以今人王友才题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联曰:“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
有的酒联,除表明一些酒店、酒馆、酒厂的经营性质的宗旨外,大都对酒致以赞美之辞。有的酒联,不仅内容得体,在表现手法上也十分巧妙。传说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与友人一次对饮时,曾吟一联曰:“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此联也没有一个“酒”字,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一副饮酒联。上联中的贾岛,是晚唐著名“推敲”诗人,联语以其名字谐音“假倒”,描写出酒后的醉态,维妙维肖。下联中的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曾作《酒德颂》。也是以其姓名谐音,描写酒席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宾主开怀畅饮,酒杯点滴无余的情景。谐音自然,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有的酒联,则多以典故点缀,清淡传神,明快含蓄。如:“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泉香凭谁问?酒冽待君尝。”刘伶、李白是古代闻名的嗜酒文人;“杨柳岸”是柳永词名句;“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迢指杏花村。”“香泉”、“酒冽”,见诸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还有的酒联,极言酒之威力,十分幽默风趣。如:“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沽酒客来风亦醉;欢宴人去路还香。”这些联属对工巧,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令人看了捧腹大笑,而且能引人开怀畅饮。既然酒的威力如此之大,有些贪杯好胜之徒偏偏不信邪,结果上了酒家老板的当。当然也有劝人少饮的,这些酒店老板很懂得生意经,一副“菩萨”心肠,如:“交易小心,须知良莠难辩;酒莫过量,谨防乐极生悲。”
更多的酒联,则是以热情的态度,渲染酒的品种与酒力,招引顾客光临。据说过去有家酒店生意萧条,几近倒闭。后来请位秀才写了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来店喝酒的顾客便越来越多,很快生意兴隆了起来。某地一小酒家,门上贴对联曰:“头上白云悠悠过;足上清泉潺潺流。”横批为“太白酒家”。许多人读了此联,无不拍手称绝,自觉不自觉地要进去痛饮两杯。的确于此饮酒,头上飘着悠悠的白云,足下流着潺潺的清泉,眼望着远处蜿蜒的群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另一家酒店门上的对联这样写道:“美味招徕云外客;清香引出月中仙。”联语情趣盎然,谁读了也会胃口大开,非得痛饮一番不可。山西汾阳县城东北15公里,有一酿酒闻名的古老村镇,镇上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井水芬芳甘冽。该村镇八槐街有一杏花村汾酒厂,所酿汾酒竹叶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厂门有联曰:“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以飞鸟化凤、游鱼成龙作烘托,极力夸张酒醇。飞鸟闻香能化凤,游鱼得味能成龙,人饮了如此神奇的佳酿,又该怎样呢?言外之意,只有让酒客自己去心领神会了。
在以酒入联之作中,也有着意于抒情写景的,如:“秋月春花名士酒;青山绿水美人箫。”月是秋月,山是青山;花是春花,水是绿水;酒是名士来饮,箫是美人来吹,一副赏心悦目的饮酒行乐图!
还有一些故事联也与酒有关。传说有一天苏轼与秦观乘船外出,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地走着。苏轼出对道:“醉汉骑驴,步步颠来算酒帐;”秦观一时不能对出,想着想着,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俯一仰的样子,即对道:“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在酒联中,也有一种消极的以酒浇愁的内容。如“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消愁有绿蚁;解忧唯杜康。”后一联中的上联扣李白“举杯消愁”和李珣的“素鼓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的诗句;下联切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联语悲观消沉,格调勽高,但对仗工整,用典得当,从艺术角度上还是值得鉴赏的。还有一类嘲讽的酒联,如某君赠酒徒联:“红白相间,醉后不知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只卖东西。”嘲讽有力,入木三分,寓意深刻。四川乡村里过去土地庙不少,用得较多的对联是:“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均要肥。”把那些“当方土地”的小丑人物生动地刻划出来。过去的保甲乡约,就是最直接的敲诈勒索善良百姓的“大油嘴”。“土地老爷”就是比喻这些家伙的代表人物。联语巧绝妙极,堪称画骨之笔。若借用嘲讽当今极少数贪脏枉法、受贿纳赂的人,无疑也是挺合适的。
在丰富多采的中药宝库里,有些中药名或成药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悠深的寓意,给人以闲情逸致。不少文人学士看中药名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运用药名撰写“药联”,给药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表现手法颇为工整严谨,使人读后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增进中药知识。现举几例如下: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海龙海马通四海;
红花红藤映山红。
红娘合欢一见喜;
紫苑迎春广木香。
刘寄奴含羞望春花;
徐长卿砒霜采腊梅。
四君子讲八法降乌贼不用大戟;
两仙膏话四珍伏海龙专使虎杖。
想当年,辞知母,别莲子,走了几个月季,过了多少生地,到了沙苑,一路上斩荆芥,披蒺藜,满道桔梗;
到如今,心甘遂,酬远志,经历千离百合,赢来万家合欢,又茴香里,半途中赏红花,走熟地,路路皆通。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而“无情对”的特点却是: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相差越远越好,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乐趣。下面是几则无情对的趣事:
解放前,上海一家报纸悬高奖出上联征对:
五月黄梅天;
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征。结果出人意料,金榜获选的下联却是:
三星白兰地。
原来这是酒厂老板在报纸上别出心裁地做广告。“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征联活动使“三星白兰地”酒名声大振,也使“无情对”广为人所知。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张之洞作答:
树已千寻难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张之洞出对:
陶然亭;
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
张之洞。
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有叶先生出联:
鸡冠花未放;
有人对:
狗尾草先生。
字词相对,而意则各不相干。前句本为主谓句,表意为鸡冠花尚未开放,而对句成了偏正结构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语,与叶先生开了个玩笑。
有一联句,出句为唐诗,对句竟是三个国名: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初读两句简直势同水火,细加品味莫不叹服对得工巧。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而甚难其对。”解缙应声答:“容易。”朱说:“既云易矣,何久不对?”解说:“臣适已对了。”朱始恍然。“色难”,既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www.souquanme.com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给人带来突然情趣,却又回味无穷。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 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 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三多福寿子;
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四诗风雅颂。
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
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
老鼠亦称老,
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
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
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作者:曾伯炎 推荐:孤寒鸭)
偶有文章娱小我;
独无兴趣见大人。
10年前,此联由流沙河撰写,楷书于宣纸,被海外游客从杜甫草堂好雨轩书画廊发现,一掷千金购走,便成为新闻,也开始了流沙河撰联卖字的业余爱好。
在短句表意,且由对仗与声韵平仄约束下出新,此功夫,今人有者不多矣!似信笔之作,却魅力独具,不熟谙汉语之神韵,无炼意炼句之功力,便很难矣。 面对当今泛滥声色之娱,流沙河只迷著文之自娱,这娱趣,岂非文人精神之坚守?趋权者之炎,附大款大亨之势,已成流行,而书生不屑此道,岂非独立人格之操持?这种性格突出生动之对联,对以往那些豪语口号,无异是一种奚落,故颇受人们喜爱。
正如中国画有文人画一派,此类联亦堪称文人联,应是东坡、徐渭、板桥类诗文的发展而来,又传承了“五四”血缘,故此联语义通俗,又特个性化,纵有人喜爱,书之家中,却未必合适。不但不合适,近来,此联求之者众,而流沙河又不便落笔。我乃戏改此谐联为:
绝有文章娱小我;
最无兴趣见大人。
其实,我改得很适合大众,却恐怕无人愿求此联。不但人不来买,恐怕连鬼都不会上门!
旧日粤西婚俗,有通过婚前的“龙烛对”、“彩旗联”、“轿门联”,结婚之日洞房的“逗新娘”、“难新郎”等五花八门的项目来进行“考诗斗联”,以观其一对新人的“知书识墨”程度。这些项目,特别是在文人结婚时犹为注重。这也算是粤西婚俗的一支插曲吧。
龙 烛 对
粤西旧俗,男女迎亲嫁娶之日,男家除了具备酒米肉饼、干菜槟榔、八音乐队、大红花轿前往迎娶新娘之外,还要把男家准备拜祖先的龙凤礼烛,包扎装璜,外面贴上一张洒金红纸,拟好一比“龙烛对头”,让女家对回“凤烛对尾”。女家除回赠一台四椅、衣服被帐、鞋帽、器具等嫁妆外,也以拟好一比“凤烛对尾”为主要形式。这样,新郎便心满意足地带着龙凤礼烛,偕同新娘“成双成对”地回家,以谐其“好意头”。
“龙烛”出对头,“凤烛”答对尾,二者合成一副“大吉大利”的对联。旧日内容多是“百年好合;五世其昌。”“螽斯衍庆;麒麟呈祥。”“同心永结;比翼齐飞”等吉祥美意的对句。后来逐渐演变为夸耀自己氏族的光辉历史,表彰自己先人的彪炳业绩,双方互斗口气高,而故意出奇联难对,来“考”对方文墨的一种程式。这当中,亦有不少佳联妙对富有哲理及艺术性。由于有这一“考”,女方一时对不通“龙烛对”,虽日暮入夜,新娘也不能出门。故用重金聘能人高手来代对者有之,预先派人到男方处暗中打听“龙烛对头”,回来筹对者亦有之。因为谁也不愿在大众场合中承认自己的“低威”,故这一支“小插曲”,往往为婚礼增添了不少趣味,由此而引出不少奇闻轶事。
民国初年,罗定县泗纶镇榃井社许光荣的儿子聘定青桐村黄伯书的女儿为妻。迎娶之日,许家特地请黄沙秀才沈养轩为他写了一比“龙烛对”的对头:
龙烛画龙凤,龙引凤,凤引龙,龙引凤归偕白发;
此联为“顶真”格联,首嵌“龙烛”为题。黄家乃泗纶三大望族之一,文人墨客,人才济济。但一看到此比联首亦不禁愕然,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仍未得句。待到筵席饮完,嫁妆备妥,但“龙烛对”尾尚未对出来,按风俗新娘不能上轿,黄伯书情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其侄女黄尔慈年方十八,聪明伶俐,容貌出众,正在房中绣着枕头,闻知此事便问:“二伯父,这联尾试由小侄女学对如何?”黄伯书心想,村中云集的文朋高手个个都拈须抓耳对不上来.区区女流之辈又怎能对得来!但见天近黄昏,新娘再上不了花轿便受世人耻笑,便说:“侄女尽管一试吧,以解伯父燃眉之急!”
好个黄尔慈,望着手中的绣花枕触景生情,一下子便对出联尾来:
鸳枕绣鸳鸯,鸳弄鸯

风景名胜的对联

要简单
名胜古迹对联
北京故宫楹联
龙游凤舞中天瑞,风和日朗大地春。
北京中南海静谷楹联
胜赏寄云岩万象总输奇秀,清阴留竹柏四时不改茏葱。
北京中南海跨桥联
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园峤水中央。
北京颐和园邪颐乐殿联
珠玉九天元音谐乐律,笙簧六籍太室饫镆觞。
颐和园知春堂联
七宝栏杆千岁古
十洲烟景四时花
颐和园涵远堂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颐和园戴日腾愉联
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
蓬莱依胜境结构灵光
颐和园澄爽斋联
芝砌春光尘池夏气
菊含秋馥桂映冬荣
颐和园宜芸馆联
绕阶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云南黑龙潭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昆明海心亭联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滇池太华寺联
一幅湖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近华浦联
曾经沧海难为水
欲上高楼且泊舟
昆明龙门对
仰笑宛离天尺五
凭临恰在水中央
云南五华书院联(尹楚珍书 )
鱼跃龙飞活泼泼地
日华云烂乱漫漫天
昆明大观楼联
千秋怀抱三杯酒
万里云上一水楼
太原晋祠难老泉亭前联
昼夜不舍
天地同流
晋祠“别一洞天”联
石磴登云原有路
洞门迎旭别开天
晋祠圣母殿联
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
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
晋祠圣母殿联
沛泽共汾川十里稻畦流碧玉
剪圭分参野千年桐荫普黎甿
晋祠圣母殿联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冽冽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海州云台山寺联(常建极书)
世外凭临一面峰峦三面海
云中结构二分人力几分天
杭州西冷印社后门石坊联
高风振千古
印学话西泠
杭州飞来峰联
飞峰一动不如一静
念佛求人不如求已
西湖冷泉亭飞来峰对(俞曲园撰)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对俞曲园联(左宗棠撰)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西湖白公祠对(阮芸台集李白句)
但是人家有遗爱
曾将诗句结风流
青田石门洞联
似洞非洞造成仙洞
无门有门是为佛门
浙江贡院联(阮文达撰)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孤山放鹤亭联(林则徐题)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梅花转不孤
灵隐寺天王殿联
峰峦或再搜趣网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岳坟前对
千秋冤案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辨伪真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似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秦某题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岳庙联
遗迹镇栖霞洒泪重瞻新庙貌
大旗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集东坡名)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碧波寺联(僧契盈题)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西湖平湖秋月联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平湖秋月耿(骆成骧撰)
穿牖而来夏晶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邮前山明月后山山
西湖天下景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潼关城楼联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华山玉泉院联(严长明题)
三峰三霄通宝掌千秋留藓迹
一岳一石作金天万里矗莲花
马嵬坡联(毕秋帆题)
莺花尚恋霓裳影
环佩空归月夜魂
马嵬坡联(毕秋帆题)
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氏
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兰州五泉山联(梁章巨题)
佛地本无边看排闼层层紫塞千峰平槛立
清泉不能浊笑出山滚滚黄河九曲抱城来
平凉六盘山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居秦关百二重
河南南阳城楼联
真人白水生文叔
名士青山卧武侯
中岳嵩山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 华 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氵厘)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三贤祠联(李白、杜甫、高适)
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普陀普济寺联(苏曼殊书)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湖南岳阳楼联
(一)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二)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三)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
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
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长沙三闾大夫祠(屈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武汉晴川阁联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尊却喜青山排闼至
川原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武汉黄鹤楼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太白亭联(仙枣亭)
宛然海上三山貌矣安期先我亭前探枣实
犹是江城五月仙乎太白与君笛里听梅花
滕王阁联(李春园题)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滕王阁联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江西庐山天池联
天上有池能作雨
人间无地不逢年
江西百花洲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浮影日悠悠
百一峰阁联(梁章矩题)
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
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
题福州涌泉寺山门弥勒佛
日日(扌匝)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 坐 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杭州西湖三雅园联
有山皆图画
无水无文章
西湖楼外楼联
屈醒陶醉随斟酌
春韭秋绿入品题
上海豫园明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豫园点春堂联
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日郎风清
苏州狮子林门联
吴会名园此第一
云林画本旧无双
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虎丘花神庙联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下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
网师园联
雨雨风风暖圾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虎丘三笑亭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沧浪亭联(梁章矩集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
近水遥山皆有情(苏子美)
扬州蜀冈鉴真纪念堂内联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扬州水明楼联
盈手水光寒不湿
入帘花气梦难忘
扬州迎月楼联(赵子昂)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扬州濯清堂联
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叶莲花七里香
扬州平山堂联
几堆江上画图山繁华自昔试看奢如大业令人讪笑令人悲哀应有些逸兴雅怀才领得
廿四桥头萧声月色
一派竹西歌吹路传诵于今必须大似庐陵方可遨游方可啸咏切莫是秾花浊酒便当了
六一翁后余韵流风
江阴南阳歧徐霞客故居联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阳
扬州乐善庵联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
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西东
南京太平天国龙凤殿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太白楼联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南京明中山王故邸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山西解州关帝庙春秋楼内联
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
赤面青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春秋楼大门楹联
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春秋楼上对
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
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山西永济首阳二仙庙联
竟开宇宙争端薇蕨馨香惭对墨胎义士
阅尽苍桑变局河山带砺难比雷首佳城
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山西芮城永乐镇门楼砖联
楼傍三秦看岳色苍苍久矣扩开眼界
地邻九曲听河声浩浩诚哉荡涤胸襟
山西永乐镇“峨眉‘扌赞’秀”联
化日同游永乐还微普开乐
桃花满径玉溪疑是武陵溪
山西应县木塔对联
拔地攀天四面云山拱一柱
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层霄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楹联
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题济南大明湖(刘金门题)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刘备陵联
一抔土尚巍然问它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山东泰山壶天阁联(廷璐题)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泰山岱庙联
揽月居然凌上界
揌云便要洒齐州
黄山玉屏楼联
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
离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趵突泉联(石琢堂书)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关天培庙联(林则徐)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四川桂湖联
风月无边遥望秦川八百里
江山如画古称天府第一湖
三苏祠楹联(苏洵、苏轼、苏辙)
宦迹渺难寻只恃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邛崃卓文君井联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寻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
天涯知己本难逢最堪怜录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
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武侯祠联(赵藩书)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湖北石首秀林山刘备与孙夫人合祠联
锦绣江山半壁雄人敌吴魏
风云儿女千秋佳话掩甘糜
沈葆桢题杜甫草堂联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于立群补书顾复初题草堂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成都望江楼大门对联
此女校书旧日枇杷门巷
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园
望江楼门联
一水绕当门滚滚浪分岷岭雪
双扉开对廓熙熙人乐锦楼春
薛涛井联
古井平涵修竹影
新诗快马浣花笺
薛涛井联(武介康题)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第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祠堂
濯锦楼联(顾复初题)
汉水接苍茫看滚滚江涛流不尽云影天光万里朝宗东入海
锦城通咫尺听纷纷丝管送来些鸟声花气四时引兴此登楼
望江楼楹联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
蜀山川钟灵毓秀
临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
川俊杰播美扬修
崇丽阁长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
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
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
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
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
曲槛回廊、消受得清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
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台湾彰化县秀水乡乌面将军庙联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
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台湾彰化县八堡川林先生庙联
八谷无恙万民欢稼穑
堡垒永存千载念先生
河北省通州河楼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云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山东济南大明湖二联
地占百湾多是水
楼无一面不当山
舟行着色屏风里
人在回文锦字中
济南趵突泉二联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空洞洞天、作飞飞响
活泼泼地、故源源来
济南历下亭二联
有鹤松皆古
无花地亦香
有亭翼然,纤尘不染。
高山仰止,清光大来。
泰山楼
一日无心出
群山不敢高
泰山雨花院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泰山南天门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南岳衡山南天门对联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天,目空今古?
五百里故侯安在,愧我搜趣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文天祥祠对联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禹王庙联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

岳阳楼上的对联

就是岳阳楼一楼和二楼上的对联不是: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佚名(李白)题岳阳楼
  波高城矮;
  地少天多。
  ——黄道让题湖南岳阳楼
  临洞庭水;
  倚天下楼。
  ——王自成题岳阳楼
  荆楚无双地;
  湖湘第一楼。
  ——何绍基题岳阳楼
  登山上衡岳;
  泛湖入洞庭。
  ——黄养辉题岳阳楼
  把酒评今古;
  登楼见废兴
  ——沈延毅题岳阳楼
  林深亭独静;
  池小境偏幽。
  ——田志明题岳阳楼
  湖中映日月;
  楼上有诗文。
  ——佚名题岳阳楼
  遗万年古迹;
  博千古风骚。
  ——佚名题岳阳楼
  天地英雄气;
  湖楼浩荡春。
  ——佚名题岳阳楼
  门对云梦泽;
  楼观洞庭波。
  ——佚名题岳阳楼
  和长江共秀;
  与洞庭齐辉。
  ——佚名题岳阳楼
  胜状甲天下;
  名楼震古今。
  ——佚名题岳阳楼
  游人不舍此地;
  心神常系斯楼。
  ——佚名题岳阳楼
  洞庭湖光依旧;
  岳阳楼阁更新。
  ——佚名题岳阳楼
  楼内清风谱曲;
  湖中碧波放歌。
  ——佚名题岳阳楼
  吴楚乾坤天下句;
  江湖廊庙古人心。
  ——李东阳题岳阳楼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徐侍清集句题岳阳楼
  南极潇湘千里月;
  北通巫峡万重山。
  ——张照题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周立中题岳阳楼
  笛里沧桑吹几遍;
  樽前风月醉双清。
  ——周芍衫题岳阳楼
  闲云野鹤自来往;
  沅芷澧兰无古今。
  ——何绍基题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
  山色湖光共此楼。
  ——黄道让题岳阳楼
  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昔人心。
  ——胡林翼题岳阳楼
  数着残棋江月晓;
  一声长啸海天秋。
  ——吴獬题岳阳楼
  江山览古得无感;
  诗酒怀人极不忘。
  ——吴敏树题岳阳楼
  乾坤吴楚双开眼;
  廊庙江湖一倚楼。
  ——吴敏树题岳阳楼
  岳阳楼高巴蜀秀;
  潇湘水满洞庭春。
  ——黄养辉题岳阳楼
  一时忧乐登楼起;
  半壁江山带酒看。
  ——于抚宇题岳阳楼
  一楼铭古今兴废;
  两字系天下安危。
  ——缪英题岳阳楼
  吴楚乾坤千古壮;
  湖山风月四时新。
  ——林从龙题岳阳楼
  芦花舞乱楼头雪;
  风力吹开湖外天。
  ——瞿宗发题岳阳楼
  斑竹千竿芳袖舞;
  琼浆万顷降珠浮。
  ——徐通翰题岳阳楼
  颦眉阅尽先忧界;
  伫步回思后乐天。
  ——魏建国题岳阳楼
  更上一层看日出;
  高悬千尺与云齐。
  ——佚名题岳阳楼
  神仙爱醉岳阳酒;
  过客仍登湖上楼。
  ——佚名题岳阳楼
  千古琼楼湖底出;
  万顷烟波天外生。
  ——佚名题岳阳楼
  万顷湖光天上下;
  一楼山色楚东南。
  ——佚名题岳阳楼
  天晴始见君山绿;
  雨过方知楚水清。
  ——佚名题岳阳楼
  西吞吴楚千江水;
  东抱潇湘万里山。
  ——佚名题岳阳楼
  凭轩亭里欢声涌;
  老病舟中怨气无。
  ——佚名题岳阳楼
  洞庭湖作大酒杯;
  岳阳楼是步云梯。
  ——佚名题岳阳楼
  楚水君山相点缀;
  湘妃帝子互思量。
  ——佚名题岳阳楼
  一楼独领三春意;
  四水合注万国情。
  ——佚名题岳阳楼
  人欢水笑巴陵郡;
  凤舞龙腾岳阳楼。
  ——佚名题岳阳楼
  千古沧桑无限事;
  百废俱兴看今朝。
  ——佚名题岳阳楼
  一湖风月希文记;
  四面洪波杜甫诗。
  ——佚名题岳阳楼
  日月光臻楼阁丽;
  乾坤瑞霭洞庭春。
  ——佚名题岳阳楼
  日月光华晖楼阁;
  乾坤瑞气贯洞庭。
  ——佚名题岳阳楼
  日照琼楼千载业;
  夜灿银湖万棵珠。
  ——佚名题岳阳楼
  日光湖光光焕彩;
  整旧如旧旧换新。
  ——佚名题岳阳楼
  月耀金光浮槛外;
  水衔山影落樽前。
  ——佚名题岳阳楼
  四望湖山千里绿;
  一楼花气万家春。
  ——佚名题岳阳楼
  花影波光一楼活;
  鸢飞鱼跃满湖春。
  ——佚名题岳阳楼
  忧乐洞庭情似旧;
  康宁家国貌常新。
  ——佚名题岳阳楼
  岳阳楼名闻世界;
  洞庭湖誉满全球。
  ——佚名题岳阳楼
  凭轩亭里欢声涌;
  老病舟中怨气无。
  ——佚名题岳阳楼
  闲看湖水心无事;
  坐对君山气自豪。
  ——佚名题岳阳楼
  国中大泽推云梦;
  天下名楼是岳阳。
  ——佚名题岳阳楼
  洞庭依旧千帆过;
  古楼重新万客游。
  ——佚名题岳阳楼
  浪静湖心双日月;
  风旋水面万鱼龙。
  ——佚名题岳阳楼
  鸡唱数声云梦晓;
  渔歌一曲洞庭春。
  ——佚名题岳阳楼
  蜂舞碟围兰芷地;
  鹭飞鱼跃水云乡。
  ——佚名题岳阳楼
  青草湖波千嶂暗;
  黄金水道几时开。
  ——佚名题岳阳楼
  浪里青山恁槛看;
  天心白雁渡楼来。
  ——佚名题岳阳楼
  浪扫明湖千里镜;
  气吞江汉万重波。
  ——佚名题岳阳楼
  湖山毓秀花千叠;
  吴蜀争雄酒一杯。
  ——佚名题岳阳楼
  湘水长流宗大海;
  古楼重葺见中兴。
  ——佚名题岳阳楼
  楼阁峥嵘生秀色;
  洞庭珠玉显奇光。
  ——佚名题岳阳楼
  楼宇有情常映月;
  洞庭无际总飞舟。
  ——佚名题岳阳楼
  朝晕夕晖浮袖底;
  清风明月入诗怀。
  ——佚名题岳阳楼
  忧乐是岳阳楼套子;
  渔樵乃洞庭湖生涯。
  ——杨翔凤题岳阳楼
  八百里洞庭今入眼;
  五千年历史再从头。
  ——王自成题岳阳楼
  翠色千重,绿荫满地;
  青螺一点,碧水连天。
  ——方授楚题岳阳楼
  对月临风,有声有色;
  吟诗把酒,无我无人。
  ——方功浚题岳阳楼
  千里波涛,一天湖水;
  万朵芙蓉,三湘琼楼。
  ——佚名题岳阳楼
  江南风貌,名扬中外;
  岳阳胜景,美传古今。
  ——佚名题岳阳楼
  朝晖夕阳,洞庭在望;
  先忧后乐,天下归心。
  ——佚名题岳阳楼
  波撼岳阳,气吞云梦;
  帆归远浦,雁落平沙。
  ——佚名题岳阳楼
  楼观天下,心怀忧乐;
  气挟江湘,势主沉浮。
  ——佚名题岳阳楼
  楼阁巍峨,阅千古兴废;
  洞庭浩荡,吞万里波涛。
  ——方祖雄题岳阳楼
  吕祖醉而仙,大醉非醉;
  君山流不去,狂流自流。
  ——李澄宇题岳阳楼
  八百里湖光,气吞万象;
  一千年楼宇,雄镇三湘。
  ——林从龙题岳阳楼
  名楼故郡,添湖天秀色;
  范记杜诗,缔岳地高风。
  ——佚名题岳阳楼
  泰岳巍巍,映骄阳增色;
  名城赫赫,依古楼生辉。
  ——佚名题岳阳楼
  八百里湖光,飞来眼底;
  十万家忧乐,涌到心头。
  ——佚名题岳阳楼
  倚剑孤吟,有客如闻仙乐;
  俯天下视,何人敢刬君山。
  ——赵启霖题岳阳楼
  刬:同“铲” 。
  指黄鹤第一楼,几增酣醉;
  凭洞庭八百里,大助飞吟。
  ——李胜题岳阳楼
  洞庭湖,气贯山河今胜昔;
  岳阳楼,名闻天下旧换新。
  ——佚名题岳阳楼
  梦里相思,误为蜃楼海市;
  拭目细睹,却是琼阁仙湖。
  ——佚名题岳阳楼
  月映湖光,洞澈古今名士;
  云开岳色,勾住中外游人。
  ——佚名题岳阳楼
  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登此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佚名题岳阳楼
  忧国虑民,杜甫诗魂长在;
  古楼新貌,洞庭美景添辉。
  ——佚名题岳阳楼
  洞庭湖烟波,浩渺数百里;
  岳阳楼古朴,流芳几千秋。
  ——佚名题岳阳楼
  驾万里长车,访巴陵古郡;
  会四方贤达,登天下名楼。
  ——佚名题岳阳楼
  胜地据洞庭,薰风生殿客;
  高楼瞻胜迹,皓月照楼台。
  ——佚名题岳阳楼
  盘膝曲肱,醉倒檐前君莫笑;
  明心见性,浪游世外我为真。
  ——佚名(吕洞宾)题岳阳楼
  湖面镜磨,遥望君山凝碧色;
  城头波憾,快登杰阁听涛声。
  ——方授楚题岳阳楼
  铁笛横秋,九曲江河淘万古;
  羽觞醉我,一楼风月管重湖。
  ——周芍衫题岳阳楼
  戎马关山,涕泗凭轩杜子美;
  江湖廊庙,瘁心忧国范希文。
  ——王猷题岳阳楼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
  ——周元鼎题岳阳楼
  八百汪洋,神仙自古尝飞过;
  万千气象,忧乐于今属秀才。
  ——陈钟祥题岳阳楼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吴丈蜀题岳阳楼怀甫亭
  挂席来游,五岭烟霞携袖底;
  凭栏远眺,六朝风雨落楼前。
  ——吴炳光题岳阳楼
  把酒临风,水天一色入杯里;
  登楼赏月,灯火万家出眼前。
  ——何光岳题岳阳楼
  楼对君山,赢得诗人先一笑;
  湖开湘峡,引来骚客渡千回。
  ——曾光炎题岳阳楼
  忧乐关心,喜今日湖山有主;
  俯仰在目,登此楼风月无边。
  ——曾光炎题岳阳楼
  月上东山,倒影当沉和氏璧;
  时非北宋,挥毫莫逊范希文。
  ——夏中雄题岳阳楼
  洞庭作杯,一口吞吸长江水;
  忧乐为怀,千古绝唱范文公。
  ——吴继刚题岳阳楼
  楼倚巴陵,暮霭朝晖争掩映;
  湖开玉镜,天光云影共徘徊。
  ——林从龙题岳阳楼
  日月悬浮,万里乾坤长在眼;
  春秋代序,一楼风月总怡情。
  ——林从龙题岳阳楼
  湖纳百川,万顷烟波春浩荡;
  楼依三楚,千秋词客此登临。
  ——林从龙题岳阳楼
  胜概重巴陵,前人之述备矣;
  银盘堆翠髻,洞庭之游乐乎。
  ——缪英题岳阳楼
  登百尺楼台,好赏遥山近景;
  含万民心意,即为后乐先忧。
  ——余宜生题岳阳楼
  引五湖四海名流,行吟画阁;
  汇七泽三湘景色,点缀湖楼。
  ——李曙初题岳阳楼
  笛声一弄,八百洞庭秋月冷;
  酒经三醉,大千世界故人稀。
  ——佚名题岳阳楼
  大楼能容,百世诗人藏腹内;
  观眼可望,四面湖山入画廊。
  ——佚名题岳阳楼
  无限乐观,前辈诗文今有价;
  是何兴趣,此间风月不须钱。
  ——佚名题岳阳楼
  五湖讲景,天涯唯美洞庭水;
  四海论台,江南独秀岳阳楼。
  ——佚名题岳阳楼
  风月无边,遥望洞庭八百里;
  江山如画,古称湖湘第一楼。
  ——佚名题岳阳楼
  吕仙何往,三醉岳阳人不识;
  范公安在,万家忧乐世相传。
  ——佚名题岳阳楼
  创新出新,万众同歌新局面;
  整旧如旧,一楼仍对旧山河。
  ——佚名题岳阳楼
  江月亭亭,夜鸟共千帆一镜;
  渔歌袅袅,流星与波水齐宁。
  ——佚名题岳阳楼
  远望君山,好似恁龟浮白水;
  近观宝塔,犹如玉笋插青天。
  ——佚名题岳阳楼
  把酒临风,且就洞庭赊月色;
  登高作赋,不知何处是他乡。
  ——佚名题岳阳楼
  传颂于今,鲁肃阅兵台犹存;
  繁华胜昔,吕仙醉酒楼可寻。
  ——佚名题岳阳楼
  面对洞庭,气象万千连宇宙;
  胸怀祖国,人民十亿定乾坤。
  ——佚名题岳阳楼
  断齑划粥,千年古楼墨迹在;
  蓄洪垦殖,万顷洞庭气象新。
  ——佚名题岳阳楼
  揽辔登车,一世澄清需满志;
  读书观政,万家忧乐尽关心。
  ——佚名题岳阳楼
  楼阁复成,烟景新增银海福;
  国家修缮,恩波洋溢洞庭春。
  ——佚名题岳阳楼
  楼高参天,与天上星辰宾耀;
  台景映湖,同湖中日月齐光。
  ——佚名题岳阳楼
  楼台君山,赢得诗人先一笑;
  湖开湘峡,引来骚客渡千回。
  ——佚名题岳阳楼
  有闲即登楼,不论春夏秋冬;
  四望皆有景,无分南北东西。
  ——佚名题岳阳楼
  辉辉煌煌,八百里洞庭包日月;
  巍巍灿灿,五千年胜迹壮江山。
  ——梁世光题岳阳楼
  辉辉煌煌,八百里洞庭抱日月;
  浩浩淼淼,九重霄都柄系潇湘。
  ——和锦棠题岳阳楼
  与佛借蒲团,坐看大江浮日月;
  有僧供笔砚,写将警句压鱼龙。
  ——何绍基题岳阳楼
  万顷望无边,欲共洞庭争气派;
  千年垂不朽,还凭时代长精神。
  ——郑绍濂题岳阳楼
  岳阳楼固高,毕竟本从毫末起;
  洞庭湖纵大,应识原由点滴来。
  ——易少怀题岳阳楼
  仙子好楼居,新更气象仙应喜;
  文人争笔记,助得江山文亦奇。
  ——李藻芬题岳阳楼
  三醉岂无聊,湖光山色宜酣醉;
  独吟应有寓,舜日尧天合朗吟。
  ——王自成题岳阳楼
  范记誉千秋,识贤每失忘滕守;
  杜诗传百代,怜才今始遇尧天。
  ——王自成题岳阳楼
  一舟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魄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刘大年题岳阳楼
  三醉忘胡尘,朗吟何关国能富;
  一生堕蛮烟,点金不救民常贫。
  ——何光岳题岳阳楼
  拔地立名楼,楼悬今古千秋月;
  接天连碧水,水泊东南万里船。
  ——方曙光题岳阳楼
  登楼观洞庭,时光已随波光去;
  揽胜望君山,岚色又伴水色来。
  ——王自成题岳阳楼
  岳阳楼之大观,前人述已备矣;
  吕洞宾有仙术,卢生梦犹验不。
  ——李藻芬题岳阳楼
  每眼前望吴楚东南,辄忧防海;
  但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洄澜。
  ——李荣丙题岳阳楼
  名楼垂古今,好山河重添秀色;
  妙笔开星日,新天地又遇恒昌。
  ——佚名题岳阳楼
  天下第一楼,八百里湖山溢彩;
  古今无双地,一千年日月增辉。
  ——佚名题岳阳楼
  登楼观洞庭,湖水共长天一色;
  揽胜望君山,诗情共画意十分。
  ——佚名题岳阳楼
  登楼观洞庭,时光已随波光去;
  揽胜望君山,山色又半水色来。
  ——佚名题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水天一色萃天下;
  岳阳中华楼,楼宇千古冠中华。
  ——佚名题岳阳楼
  吞长江浩浩荡荡,东流入大海;
  集五岭郁郁葱葱,西照出洞庭。
  ——佚名题岳阳楼
  看眼前,望蘧楚东南,辄忧防海;
  袒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洄潮。
  ——李荣炳题岳阳楼
  登岳阳楼,气派不凡,天宽地阔;
  览洞庭景,人才胜昔,万紫千红。
  ——佚名题岳阳楼
  楼又修矣,小范老子量无才再赋;
  酒尚能乎,二口道人用有鹤来归。
  ——李竞武题岳阳楼
  潇湘北流,洞庭水是天下不二景;
  吴楚东驻,岳阳楼算江南第一楼。
  ——李竞武题岳阳楼
  从今青草洞庭,一齐化作纯阳酒;
  只恐江湖廊庙,千载难忘花古忧。
  ——黄道让题岳阳楼
  新式庙貌焕然,阳春景丽工初竣;
  岳州风声壮矣,楼上仙吟韵更清。
  ——李藻芬题岳阳楼
  收来翠影波光,一楼容万千景象;
  抒尽豪情逸兴,此地醉多少英雄。
  ——缪英题岳阳楼
  人间已非昔,吕仙何须醉梦卧阁;
  世界早似今,工部应不涕泣恁轩。
  ——佚名题岳阳楼
  湘灵瑟,吕仙杯,坐览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毕沅题岳阳楼
  君妃魄,子美魂,长留天地芳千古;
  云梦涛,潇湘水,争送波光萃一楼。
  ——许章虎题岳阳楼
  范公记,杜老诗,百代风骚成往事;
  洞庭波,君山月,千年名胜焕今朝。
  ——李竞武题岳阳楼
  捧银盘,献青螺,奇观尽在汪洋上,
  炊金灶,腾紫雾,胜慨收于缥缈间。
  ——缪英题岳阳楼
  观楼阁,知兴废,真意在忧了两字;
  建洞庭,太宽阔,妙传有神仙三飞。
  ——佚名题岳阳楼
  美纽约,日东京,无如洞庭陶醉客;
  玉帝阙,龙王宫,不及岳阳吸引人。
  ——佚名题岳阳楼

上联??????下联!!!!!!什么意思?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春联习俗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英文:(莎士比亚名言,按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英文“上、下联”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节不相等。读起来,因其无声调,上下联都是一个声音面貌,没有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上,“下联”比“上联”少了两个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对称。读者或许会想,能不能找出和写出一个英文对偶句,在单词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音节也相等,书写空间(字母数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说绝对不能,但因英文的音节、文字、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实际操作起来只能是顾此失彼,即使莎翁这个对偶句,在英语中都是极其罕见的。而中文的“构佳思;写妙句”情况就不同了。你看,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对,音节相等,平仄基本相谐,书写起来则完全整齐对称。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不是楹联,而中文“构佳思;写妙句。”则可称为楹联。
对仗之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殇。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至魏晋达到顶峰。其中对偶句亦较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在上述各种文体中,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但缺乏平仄的对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意义的排偶较早起,声音的对仗是从它推演出来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www.souquanme.com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即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第三阶段是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创立了四声之说,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 在沈约、谢眺的“永明体”诗中已有比较工整的律偶。如:“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谢眺《新亭诸别范零陵云》) 如;“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沈约《休沐寄怀》)等。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综上所述,汉文学的对偶句式历经了至少两三千年,经由排偶、骈偶、律偶三个阶段,“对称原则由意义推广到声音方面”(《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发展至尽善尽美。唐代诗人的对仗技巧已炉火炖青。如果把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即将呱呱坠地了。
【对联之特征】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强烈的时代性是指楹联象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严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联有自己的独特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联具有比其它文学形式具有更强、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极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广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实用性是指楹联普遍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可谓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各种场合,无所不用,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www.souquanme.com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楹联具有上述的独特性,但是,楹联仍是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它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楹联可叙事、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这就是中国楹联,一种充满矛盾和对立统一的特殊艺术形式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