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今之孝者后一句是什么(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论语,孝者也,下一句是什么?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百善孝为先下句是什么?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

子曰今之孝者后一句是什么(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论语,孝者也,下一句是什么?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百善孝为先下句是什么?

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於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麼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於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对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www.souquanme.com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www.souquanme.com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孔子说的孝道名言

孔子说的孝道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搜趣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搜趣网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rZCETQMrp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