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春望后一句不在韵(为什么杜甫的《春望》没有一个字是押韵的)

杜甫登高诗,为何尾联不押韵怎么可能不押韵,五个韵都在“十灰”部里。平水韵--上平十灰部: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

杜甫的诗春望后一句不在韵(为什么杜甫的《春望》没有一个字是押韵的)

杜甫登高诗,为何尾联不押韵

怎么可能不押韵,五个韵都在“十灰”部里。
平水韵--上平十灰部: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古代有很多字的读音与现在普通话读音不同,甚至韵部相关很大,但是如果你是南方人,用自己的家乡话念诗更合古代读音,比如闽南话、粤语的读音与古代读音基本相同。
为什么普通话读音与古音有很大差别,原因是普通话实际上是胡普,即少数民族的普通话。元、清两朝中国分别由蒙、满两胡统治,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但是因为汉语比他们的语言优异得太多了,客观环境使然(比如皇帝居住的北京城有很多东西是他们前所未见的),不得不使用汉语学习汉语,但是他们学习汉语就如同我们学习英语法语等外语,不可能学得跟我们一模一样,所以就成了现在只有四声的普通话。很多人认为普通话是一种幼稚的语言,比起古语是落后多了,古音共有九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还有一个中入),所以南方人说话声调比较高,因为他们说话就等于唱歌。成王败寇,这个残YkkfV忍的胜败法则落到文化方面足以使王寇二者都遭后世万年辱骂。有学者认为元朝后入声部的消失是此后中国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原因,此说不无道理,因为声部的消失造成同音字的增多,使人的信息接收效率下降,思维较从前迟钝。而中国的南方比北方经济优越也正是因为南方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能偏安一隅,文化及语言方面未受多大影响,而北方地区的方言多与普通话无异的原因。
附:如果不会比喻就直白讲理比较好。有好句可以不押韵,但没有哪个诗人做律绝的时候敢随便违反律绝规则的,如果实在觉得无韵可押他们会选择“拟古诗体”(在平仄押韵皆无严格要求)。特别是唐朝,平仄韵脚都极严格,稍有出入会被人笑掉大牙的,有几个诗人www.souquanme.com敢认为自己的诗好到可以不押韵的。

为什么杜甫的《春望》没有一个字是押韵的?

杜甫的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共八句,没有一句跟另一句押韵,写得太离谱了吧。虽然听说汉字古音与现在的发音不同,可是差得业不会如此之多吧!是作者故意不押韵,以显示与其他押韵诗的区别吗?
以现代的普通话发音来看,杜甫的《春望》听起来没有一个字押韵;
但实际上,从方言中保留的古音来读,会发现《春望》中是有押韵的,如客家话的“深”念 qim,“心”念 sim,“金”念 gim,“簪”念 zim,这些字的韵母都是“-im”;
可见,杜甫的《春望》听起来没有一个字押韵//www.souquanme.com是古今音变的缘故。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www.souquanme.com”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作者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搜趣网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为什么白居易的七言律诗《杭州春望》中最后一句不押韵?

白居易的《杭州春望》用的是<家花>韵:沈院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睛沙。潮声夜参军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庭。添香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开。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最后一句是压韵的,中神韵中,斜没发xie的音,反而是在麻韵部,和沙、家、花同鼻韵母,在一个韵部。


最终的“斜”字,虽在新华词典中记作xie,而不是两读音,但古时候是个多音字组词!在唐代的古诗词中多记作“斜(xia)”,仅有如此才可以压韵!此斜字在清朝以后也有记作qia!的(在这里不予以详赘)。“斜"字无论在《切韵》,《广韵》206韵,和《平水韵》106韵中,都安排在<家花>韵角中,与家,花,沙等同为一个韵角→鼻韵母里都有a。在《平水韵》中的九麻韵中就会有“斜”字。由此可见:此诗最终的"斜"字,应记作xia,符合实际<家花>韵角的规定!

今一般以南北朝时期 唐代中间为中古,古诗词在中古时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趋势。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危害格律发展趋势的基本四声基础理论,唐代时格律诗做到了巅峰,宋代时词这一方式也变成完善的诗体之一。在这里三个环节,是格律古诗词发展趋势的启蒙教育完善阶段。与此同时还产生了韵书,针对写诗压韵明确提出了规定,也变成科举制度的压韵规范。唐宋诗人写诗,用切韵系统软件的规范压韵。唐代人买唐韵,宋人用广韵、广韵,宋代后有平水韵。

斜,在《唐韵》《广韵》中,属于九麻韵。在《平水韵》中,斜在下平六麻韵部中,无论《唐韵》《广韵》《平水韵》中,斜都和沙、家、番禺是一个韵部。中古音韵学用反切法规范音标发音,斜, 以遮切、似嗟切。和邪、琊同音词。斜xie遮zhe嗟jie车che这种字,和花hua家jia麻ma这些,在今天的普通话水平中音标发音不一样韵,可是在中古时代音标发音是压韵的。实际上,在今天许多地区的口音中,这种字也是压韵的。

为什么杜甫的诗《春望》最后一个韵和前面三个韵脚不一?

杜甫的诗《春望》最后一个韵和前面三个韵脚一致。

长久以来,“发簪”的“簪”字发“zan”音已经习惯成自然,所以会觉得和前面的韵脚字“深”、“心”、“金”不同韵。实际上在古代“簪”字有两个发音,一个是“zen”,一个是“zan”,只是在漫长的语音演变中,因为两个发音并没有不同的字义来支持,最终就淘汰了一个多余的发音。而杜甫的“浑欲不胜簪”就是使用的“zen”的发音。

《春望》赏析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古诗 杜甫 春望 平仄判断

现在我们判断平仄是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这叫今韵(或叫新韵)。现代人作古体诗,就可以依据今韵来确定诗歌的平仄音律(格律),这叫做依今韵作古体诗。当然,现代人作古体诗也可以按照古韵来确定平仄音律(格律),这叫做依古韵作古体诗。所谓古韵,就是古代的音韵。现代人要是做依古韵作古体诗,就得去查古代的韵书,比如《广韵》《集韵》等。
在古代的音韵中,也是像现代汉语音韵一样分为声、韵、调三部分,就“声”来说也是分为“四声”,但是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同: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就变化而言,古汉语的“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全部取消了,分配规律是“入归四声”,也就是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既有阴平字、阳平字,也有上声字、去声字。
古汉语的平调字只有一类,其他的三类(上声、去声、入声)都属于仄调字。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调字则有两类,即阴平字和阳平字;仄调字也有两类,即上声字和去声字。
这样,古韵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既可能属于平调字,也有可能属于仄调字。
而杜甫《春望》中的“感”在古韵中属于平调字,“浑”则属于仄调字。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