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的前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此名句出自哪里)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此名句出自哪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一句老少皆知的民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资聪慧,满腹经纶,......

天要下雨的前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此名句出自哪里)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此名句出自哪里?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一句老少皆知的民谚,取材于民间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资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 便将他招为驸马。“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

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心中更加喜爱此乘龙快婿,准允所奏。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见母亲。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惊呆了,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朱耀宗大惑不解,惊愕地问:“娘,您老哪儿不舒服?”

“心口痛着哩。”

“怎么说痛就痛起来了?”

“儿呀,”朱母大放悲声,“你不知道做寡妇的痛苦,长夜秉烛,垂泪天明,好不容易将你熬出了头!娘现在想着有个伴儿安度后半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诉你,娘要改嫁,这贞节牌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娘,您要嫁谁?”

“你的恩师张文举。”

听了娘的回答,好似晴天一声炸雷,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改嫁叫儿的脸面往哪儿搁?再说,这‘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

朱母一时语塞,在儿子和恋人之间无法做到两全其美。

原来,朱耀宗八岁时丧父,朱母陈秀英强忍年轻丧夫的悲痛,她见儿子聪明好学,读书用功,特意聘请有名的秀才张文举执教家中。由于张文举教育有方,朱耀宗学业长进很快。朱母欢喜,对张文举愈加敬重。

朝夕相处,张文举的人品和才华深深打动了陈秀英的芳心,张文举对温柔贤惠的陈秀英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商定,待到朱耀宗成家立业后正式结婚,白首偕老。殊不料,这桩姻缘却要被蒙在鼓里的朱耀宗无意中搅黄了,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值左右为难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那就听天由命吧。”她说着随手解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便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拦了。”

这一天晴空朗日,朱耀宗心想这事并不难做。便点头同意。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陈秀英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如实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比喻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扩展资料:

毛泽东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故事:

1971年9月13日夜,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写进党章的接班人林彪,乘一架军用三叉戟飞机向中蒙边境飞去,这是他在谋刺毛失败后准备向苏联叛逃。

飞机已经快要进入蒙古国,周恩来将情况急报毛泽东,并请示是否用导弹把飞机打下来。毛沉思良久,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无法可设,由他去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粮要解营是什么意思?

以讹传讹:“粮要解营”变“娘要嫁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句俗谚因一个惊天的历史事件,名声不小,家喻户晓,其实,也只是个民间传说而已。而这条谚语也是由一条军事谚语(古称兵谚)讹传而成。这条兵谚的原始面貌是:“天要下雨,粮要解营。”意思是,天要下大雨了,军粮辎重一定要抢在大雨到来之前,押解送往营房,以保障军需之用。可是在方言中,不少地区存在“粮”、“娘”不分,“解”、“嫁”不分,“营”、“人”不分的现象。这样口口相传,天长日久,“天要下雨,粮要解营。”就以讹传讹,变成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我潜心于谚语研究很久了,发现谚语的讹传可分五种情况:
一是口耳失真的讹传。谚语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因为听错而造成讹传。《老学庵笔记》(南宋文学家陆游所撰的一部笔记体小品文集,记述了许多掌故,篇章短小、文笔活泼、可读性强)记载:“淮南谚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验之皆不然。有一媪曰:‘鸡寒上距,鸭寒下嘴’上距谓缩一足,下嘴谓藏其喙于其间。”意思说,安徽淮南这个地方有句谚语叫:“鸡寒上树,鸭寒下水”,但是观察验证都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民间谚语作为经验之谈会有此失实呢?陆游在乡下无意听到一位老太婆说:“天冷鸡就缩一条腿,鸭就藏一张嘴(喙,音会,鸟兽的硬嘴)。”他觉得收获不小,于是记下这段话。我们仔细观察,天寒地冻时,鸡不活动,经常采取“金鸡独立”的姿势,轮流缩一只脚靠近身体取暖,大概鸡也和人一样,也知“寒从脚下生”的道理;而鸭子群聚在一起,一个个将其喙深埋在羽翼间取暖,是它们过冬的常态。乡间老太太一句话,解决了书上语言的疑案。“话传三人,猴子变人”的例子还不少:“街上倒了一碗油,乡下说死了一头牛;街上掉了一片瓦,乡下说跌死一匹马。”
二是受方言影响,对原来谚语因音变而改字造成的讹传。明朝江盈科《雪涛谈丛》载他的家乡江西有谚语说:“笑狗落雨”看去,象句物象谚语,狗一笑,老天就要下雨。其实,狗不会笑,更不会因此而下雨。这是江西老表们呼“瘦”为“笑”(音),“尾”为“雨”(音),这样,“瘦狗”就变为“笑狗”,“落尾”就变成“落雨”,“瘦狗落尾”就成了“笑狗落雨”。我们今天观察,瘦狗的尾巴确实多是下妥的。“粮要解营”变成“娘要嫁人”也属此类讹变。还有《涌幢小品》引农谚:“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搜趣网一冬晴”怎么验证也不灵验。后阅《感精符》作“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戍遇一冬晴” “酉逢”的原意是逢酉日夏至,三伏天就特热,因方言影响讹传成“有风”,“戍遇”的原意是逢戍日是重阳节,一冬就晴朗暖和,因方言影响讹传成“无雨”。
三是理解错误的讹传。俗谚“正九不搬场”,原本是反映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因为搬家运物主要靠肩挑手提的体力劳动,所以,最好避免在酷暑的正伏和严寒的三九进行。然而在理解错误的传播下,不少地区形成这样一种习俗,搬迁安排在正月九月是不吉利的,所以不敢搬家。这类讹传一般字面没变,而意思讹传;也有字面稍有变化的,如不少生产劳动靠搜趣网手工操作的,社会上出现很多工匠,而且必不可少。于是,出现这样的谚语:“男子属匠,出门勿要带饭粮”,类似现代流传的“学好车钳刨,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仅仅说明,工匠到处可以找到活干,非常容易谋生。可是,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生肖八字观念的影响,竟然一变而成“男属羊,出门不用带口粮;女属羊,家里没有隔夜粮。”宣扬性别歧视,男子生肖属羊,自有天赐好运,岂不自欺欺人。
四是通假借用的讹传。古代汉语中有个通假的问题,即一个字有时可以用另外一个同音字代替,如“蚤”替代“早”、“反”假借为“返”、“舟”通假为“周”。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谚语中,特别是古代谚语中,也会造成讹传。如比“一鸡死,搜趣网一鸡鸣,新来鸡儿会打鸣。” 《前汉郅都传》曰: “亡一姬,复一姬”,比喻旧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是通假误“一姬”为“一鸡”。又如《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鹿死不择音。’”比喻小国侍奉大国, 如果大国施行恩德, 那么小国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大国不以德相待,小国就免不了成为鹿了。春秋时, 郑国是一个小国,南依附楚, 西也不敢得罪晋。有一次晋灵公在扈会合诸侯, 郑穆公没有参加。晋国就认为郑对晋怀有二心, 倾向楚了。郑公子子家就给主持晋国朝政的赵宣子写了封信, 述说郑国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信中说:“郑事晋十分尽心了,还免不了受到晋的谴责。如果你晋国仍不满意, 我郑国即便灭亡, 也不能对晋更有敬重的了。既怕头又怕尾, 一身之间还有多少不可怕的呢? 鹿被猎人追赶, 为了活命, 急忙中就不选择庇护的场所。如果晋对郑施行恩德, 那么郑国就可堂堂正正地做人, 如果晋不以德待郑,郑也就免不了成为鹿了。”其实词义是鹿到了快要死时, 不选择荫蔽的地方。比喻情况危急时, 也就不能考虑得那么多了。传称“鹿死不择音”是通假为“音”,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死时挣扎乱叫。
五是译音误解讹传。比如明代有这样一句谚语叫:“若要富,须往猫里务”“猫里务”是古代国名。《东西考猫里务》与《明史合猫里传》均把猫里务与合猫里视为一国,实误。两者乃异国异名,非一国异名。按合猫里故地在今东南吕宋(菲律宾)之卡马里内斯地区。合猫里当为Camarines之对音。猫里务则在卡马里内斯东南面布里亚斯(Burias)岛上。大抵因两国相近,情况相似,致误二为一,史实亦相混淆。在汉文古籍中,仅有明代有猫里务(或作合猫里)的记载。该国于永乐三(1405)曾遣奴马高随爪哇、吕宋使臣来朝,并进贡特产。明清时,我国商船常去这些地方,我国福建沿海居民不少去此岛国谋生,故有此谚。语见清张廷玉等《明史合猫里国传》:“海中小国也,土瘠多山,山外大海,饶鱼虫,人知耕稼。其国又名猫里务, 近吕宋, 商舶往来, 渐成富壤, 华人入其国, 不敢欺凌, 市法最平, 故华人为人语曰:‘若要富, 须往猫里务。’”菲律宾、马来西亚一带,华人移居到此,共同开发,使之富庶。结果有人讹传理解为,“要想发家致富,须多养猫喂狗”。今日,有闲有钱养猫喂狗的,倒确实大款居多。
谚语的讹传,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亦成规律,无可厚非。有感世风,以讹传讹,“话过三人口,猴子变只狗。”的事儿也不少。“假作真时真亦假”弄得是非莫辨,真假难分,实觉无奈。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典故是什么?

-- 作者:freejazz
-- 发布时间:2004-1-8 11:03:21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来历
中华辞海---“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来历
文章来源: 《山海经》 于 2004-1-6 22:22:00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生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
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便将他招为驸马。“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
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
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
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准允所奏。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
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的想法。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
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改嫁叫儿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
难免杀身之祸啊。”
正值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听天由命吧。”她随手脱下身上一
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
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拦了。”这一天,晴空朗日,谁知
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事已至此多
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
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30340.html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典故出自哪里

“天要下(落)雨,娘要嫁人”,这本是中国民间老百姓的一句俗话,用来比喻必然发生、无法阻挡的事情,不以他人的意志与想法为转移。时至今日,此俗语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矣!
关于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俗话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天资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时,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便将他招为驸马,把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
“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新贵还乡。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如何从小将他培养成人,母子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他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闻言甚喜,心中更加喜爱此乘龙快婿,即准允所奏。朱耀宗喜滋滋地日夜兼程,回家拜见母亲。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一下子惊呆了,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来,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朱耀宗大惑不解,惊愕地问:“娘,您老哪儿不舒服?”
“心口痛着哩。”
“怎么说痛就痛起来了?”
“儿呀!”朱母大放悲声,“你不知道做寡妇的痛苦,长夜秉烛,垂泪天明,好不容易将你熬出了头!娘现在想着有个伴儿安度后半生。有件事我如今告诉你,娘要改嫁,这贞节牌坊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娘,您要嫁谁?”
“你的恩师张文举。”
听了娘的回答,好似晴天一声炸雷,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了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若改嫁,叫儿的脸面往哪儿搁?再说,这‘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
朱母一时语塞,在儿子和改嫁之间无法做到两全其美。
原来,朱耀宗8岁时丧父,朱母陈秀英强忍年轻丧夫的悲痛,她见儿子聪明好学、读书用功,便特意聘请当地有名的秀才张文举执教家中。由于张文举教育有方,朱耀宗学业长进很快。朱母欢喜,对张文举愈加敬重。朝夕相处,长年累月,张文举的人品和才华深深打动了陈秀英的芳心,张文举对温柔贤惠的陈秀英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商定,待到朱耀宗成家立业后即正式结婚,白首偕老。殊不料,这桩姻缘却要被蒙在鼓里的朱耀宗无意中搅黄了,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正值左右为难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那就听天由命吧。”她说着随手解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晒一天一夜。如果裙子晒干,我便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就不用再阻拦了。”
这一天晴空朗日,朱耀宗心想这事并不难做,便点头同意。谁知当夜便阴云密布,天明下起了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陈秀英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如实报告了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她去吧。”
可是,对“娘”还有另一种解释、另一个版本,即认为这里的“娘”不是指母亲,而是指姑娘。“娘”字的本义是少女,现在南方还常以“娘”为女孩取名。而“(姑)娘要嫁人”,似乎搜趣网比“娘(亲)要嫁人”更为顺理成章。
其中“娘”字有关辞书并未作说明,一般是理解为母亲。但稍加推敲,就会发觉这种解释很难讲通:“天要下雨”乃自然之理、必然之势;母亲是已嫁之人,难道还非得再嫁、改嫁不可?“娘要嫁人”既然与“天要下雨”并列,两者一定具有逻辑上的相似点,这样方能合起来构成同义比喻,共同说明一个道理。比如用“六月飞雪、公鸡下蛋”来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六月飞雪”与“公鸡下蛋”具有相似点,属同义比喻,所以两者能够合说并举。准此分析,“娘”显然不能解作母亲。
今谓此“娘”当作少女、姑娘。“娘”在古代就有少女、姑娘之义。例如: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又《黄竹子歌》:“一船使两桨,得娘还故乡。”唐朝白居易《对酒自勉》诗:“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唐朝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可喜娘的脸儿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灵!”明朝孙仁孺《东郭记》第十一出:“俊娇娘,如何不教人儿想。”其他如杜丽娘、杜十娘、宛娘、红娘的“娘”,亦皆为此义。今宁波方言管女孩为“小娘”,“娘”字犹存古义;日本汉字“娘”仍用作少女之称,而非母亲,并其证。
而当母亲讲的“娘”,古代本作“女襄”(因简化字后“女襄”与娘字合并,因而“女襄”算作繁体),“女襄”与“娘”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玉篇女部》:“女襄,母也。娘,少女之号。”《广韵阳韵》:“女襄,母称。娘,少女之号。”故“爷娘”本作“爷娘”或“耶娘”,如古乐府《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唐朝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女襄”“娘”二字在敦煌写本中已见混用,后世则多以“女襄”为“娘”;加上“娘”的少女、姑娘义现在已不单独使用,只在“渔娘”、“新娘”等词中还保存年轻女子义,所以一般人见“娘”即认“母”,这正是造成对“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娘”字费解、误解的原因。
清朝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条云:“天,纯阳无阴,要落雨则阳之求阴也;娘,孤阴无阳,要嫁人则阴之求阳也。如矢赴的,如浆点腐,其理如是,其势如是。”这段文字从阴阳角度阐释了“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的“道理”。
王氏虽然未言及“娘”的词义(搜趣网也许他认为其义自明,根本无须解释),但从“娘,孤阴无阳”的说解看,他显然是把“娘”当作未婚女子的;如果是已婚的“母亲”,则不能说“孤阴无阳”了。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姑娘嫁人合乎天理人道,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而“天要下雨”则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上的相似点,人们把两者合在一起,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一句很有表现力的民间俗语。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