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宁论上一句是什么(“人生到此 天道宁论”是什么意思)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是什么意思??活的现在这个份上,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了。或者说,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这句话是感......

天道宁论上一句是什么(“人生到此 天道宁论”是什么意思)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是什么意思??

活的现在这个份上,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了。
或者说,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
这句话是感叹.天道常理哪里是人可以论知的?用以比喻天意如此,人力无奈.通常指善人无善报.好人没好报.宁,岂也.

天字开头的成语

天字开头的成语,越多越好

天宝当年 、天保九如 、天南海北、天不作美、天涯海角、天翻地覆、天真烂漫、天荒地老

天方夜谭、天长日久、天平地安、天灾人祸、天长地久、天下汹汹、天夺之魄、天府之国

天旋地转、天从人原、天崩地解、天下归心、天下第一、天下一家、天知地知、天外有天

天各一方、天作之合、天壤之别、天公地道

基本解释

1、在地面以上的高空 :~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2、在上面 :~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3、气候 :~气、~冷。

4、季节,时节 :冬~。

5、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 :今~。

6、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 :~上、~宫。

7、自然界 :~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8、〔~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www.souquanme.com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9、自然的、生成的 :~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a.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b.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扩展资料:

1、天宝当年 : tiān bǎo dāng nián

【解释】: 比喻追忆往昔盛事。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唐王朝极盛之时。

【出处】: 清洪升《长生殿弹词》:“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2、天外有天:tiān wài yǒu tiān

【解释】: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出自】:《敦煌曲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

3、天平地安:tian ping di an

【解释】 天平地安:“平”为“天”属“阳”,“安”为“地”属“阴”。天平地安寓意自然界风调雨顺,人间太平祥和幸福康乐。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4、天崩地解 : tiān bēng dì jiě

【解释】: 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同“天崩地坼”。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5、天不作美 : tiān bù zuò měi

【解释】: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

【出处】: 孙犁《芸斋琐谈(四)》:“天不作美,忽然飘起雪花来。”

高适《燕歌行》的主旨是什么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

主旨: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赏析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搜趣网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

高适《燕歌行》哪两句写出来凄凉与悲壮?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写出来凄凉与悲壮。
《燕歌行》原文
  唐代: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搜趣网: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搜趣网,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高适《燕歌行》的意思

快!!!是我的家庭作业!而且一句一句解释的!!!
  开元二十六年[2],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3],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4]焉。
  汉家烟尘[5]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6]。男儿本自重横行[7],天子非常赐赐颜色[8]。扌从金伐鼓下榆关[9],旌旆逶迤碣石[10]间。校尉羽书飞瀚海[11],单于猎火照狼山[12]。山川萧条极边土[13],胡骑凭陵杂风雨[14]。战士军前半死生[15],美人帐[16]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17],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18],力尽关山[19]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20],玉箸[21]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22]欲断肠,征人蓟北[23]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24],绝域苍茫[25]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26],寒声一夜传刁斗[27]。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9]。
  [注释]: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的内容。[2]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3]"客有”句:有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人。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4]和:依照别人诗词 的题材、体裁和格律作诗词。[5]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烟尘:战火,边疆的战争。[6]残贼:凶残的敌寇。[7]重:推崇、看重。横行:往来冲杀无可阻挡。[8]赐颜色:赏识、器重、给予隆重丰厚的待遇的意思。[9] 扌从:撞击。下榆关:向山海关进发。[10]旌旆:旌旗。逶迤: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11]校尉:武官名,地位低于将军。飞瀚海:从大沙漠飞来。[12]单于:本指匈奴酋长,这里泛指敌人的首领。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自治区西北部。[13]"山川”句:汉军抗击敌人,来到了山川萧条的边界地带。极:穷尽,终点。[14]胡骑:敌人的马队。凭陵:仗势欺人,侵扰凌逼。杂风雨:形容敌势之猛如暴风骤雨。杂:交错。[15]半死生:一半死、一半生,伤亡极多的意思。[16]帐:将帅的营帐。[17]穷秋:晚秋。腓:病,这里是指枯黄衰败的意思。[18]恩遇:指受到器重。轻敌:蔑视敌人。[19]关山:边塞。[20]铁衣:铠甲,这里是身披铁衣的意思。辛勤久:长期在边疆戍守。[21]玉箸:白色的筷子,这里指思妇的眼泪。[22]城南:长安城南。这里泛指居民区。[23]蓟北:蓟州以北,这里泛指戍守的边疆。[24]飘飖:长风吹荡的样子。度:过,这里是居住、生活的意思。[25]绝域:极远的边疆荒凉地区。[26]三时:指早、午、晚。阵云:战云。[27]刁斗:军中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打更的铜器,有把,形似三角锅。[28]死节:有气节的死,指为国牺牲。勋:功劳。这句是说,战死是为了报国,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29]李将军:指汉将李广。
  [讲解]:
  这首诗的原序,说明了写作时间和写作起因。为什么看了随张守珪出塞的人写的诗,就“感征戍之事”呢?原来在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等假借张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在湟水以北邀击叛乱的契丹余党,“初胜后败”,但张守珪却“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功”。高适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就写了这首《燕歌行》,对张守珪谎报军功的行为不满。但是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诗里描写的内容,都远远超出了张守珪一人一事,它是对当时整个边塞战争的概括,具有典型性。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汉家将士慷慨辞行的情况。
  前两句写辞家的原因和所去的方向。“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边境有难,“汉将”请缨赴敌,连用两个“汉”字开头,造成一种连贯的气势,很好地体现了汉家将士急国家之难,挺身破贼的英雄气慨,也烘托出了战事紧急的气氛。
  后两句写汉家将士出发前的士气。堂堂男子,本来就崇尚英勇杀敌的精神,再加上天子的慰勉与赏识,将士士气之高,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部分写汉家将士奔赴疆场的情况。
  前两句写行军的路线和出征的军容声势。大军经由碣石山一带,向榆关进发。行军中,击鼓而进,鸣金而止,用金、鼓节制队伍的进退。“旌旆逶迤”四字,形象生动,它不只写出了出征队伍的浩大,也写出了道路的崎岖曲折,给人们勾勒出一幅颇为壮观的军伍挺进图。这样大队人马行军,只闻金鸣鼓响,只见旌光旆影,却听不到人喊马嘶,这正生动地表现了战士同仇敌忾,奔赴疆场的情景。
  后两句写军情紧急,深化战争气氛。正因为军情紧急,将士们才辞家破贼,长途驱驰;行军中,又遇到校尉军书传来,可见事态又有了新的发展,对汉军更加不利。“羽书”本已表示了十万火急,紧跟着一个“飞”字,就更见形势紧迫,有燃眉之急。是什么情况如此急不可待呢?“单于猎火照狼山”,敌人已经首先采取军事行动了。汉军未到,敌人就发动了进攻,这表示着情况的不利,为下面“半死生”、“未解围”的描写埋下了伏线。两句诗,把临战前的紧张气//www.souquanme.com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部分写疆场战斗的情况。
  前四句写战争的进行情况。
  "山川萧条极边土”,写出了战斗的环境是在荒凉的边境线上。边疆的荒凉,是连年征战的结果。山川的“萧条”,也衬托出战争的残酷。战斗的对手是倚势猖獗的劲敌。“杂风雨”三字,写敌兵来如风雨、去如闪电,凶猛剽悍,不可一世。照应了开篇第二句“破残贼”的“残”字。
  敌人既然首先点燃了“猎火”,又倚势“凭陵”,这说明战争完全是敌人挑起的,汉军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卫边的战斗。面对这样一场战斗,汉军本来应当上下一心,协力破敌。然而,战斗开始之后,情况却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半死生”,不仅说明形势对汉军不利(这仍是从“残贼”的“残”字而来);同时也暗示了汉军士卒的英勇,他们面对强敌,奋不顾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汉军本已具备了取胜条件,如士卒崇尚杀敌立功、天子的支持鼓励、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战争等等,为什么反而使这样多的健儿饮恨沙场?“美人帐下犹歌舞”,责任完全在统帅。一个“犹”字用意很深。战斗如此激烈,士卒伤亡如此惨重,统帅们却还那样佚乐不休,其他的时候就更可想而知了。这样不顾国家、不恤士卒的腐朽已极的人,哪还有心思去运筹帷幄?哪还有精神去阵前指挥?哪还有勇气去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这场战斗,实际上是汉家士卒在一腔爱国热情支持下进行的一场没有指挥的战斗!
  后四句写战斗的结局——汉军失败了,这是必然的。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战斗结束后的凄凉景象,又点出了战斗进行的季节。深秋草黄马肥,正是塞外敌人入境掠夺的大好时机。敌人有天时之利,汉军又上下异心,以至大队人马经过一场厮杀,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士卒。前面说“半死生”,是从死人很多的角度正面说明伤亡惨重;这里说“斗兵稀”是从活下来的人很少的角度,从反面说明伤亡之重前后照应。共同杀敌的伙伴,一半作了敌人的刀下鬼,士卒们此时的心情该是何等惨痛凄凉!在这里,诗歌没有直接写士卒的心情,而是通过衰草、孤城、落日等惨淡凄凉的景物来渲染气氛、来衬托人物的心境的。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交代战斗的结果。士卒们拼却性命,却未能杀退敌人,解脱危机,但士卒们是没有责任的。前一句写士卒报国的壮志,下一句写意外 的结果,一起一落,迭宕之中加深了对统帅的批判——正是他们造成了人亡地失的局面!
  第三部分写边疆士卒的复杂心理。
  朝廷选择统帅不得其人,他们只知花天酒地及时行乐,哪顾士卒的死活?啊管疆土的保失?统帅的腐朽,使得士卒沙场久戍。这些士卒,一方面对战争的正义性有着充分认识,面对风雨杂沓而来的“残贼”,能够抱着献身精神去努力战斗;另一方面,又对腐朽的统帅不满,在战斗间歇的时候,他们思绪翻腾,心情十分沉重。
  他们想念久别的妻子。此刻,在士卒的脑海里,浮现出妻子的身影,是那样亲切、那样具体,妻子簌簌而落的眼泪,是那样深的触动着他们的情怀。“玉箸应啼别离后”,一个“应”字,表现出征人遐思冥想的情态,有无限深情。他们离家太久了!离家太远了!他们离家之后,一方面由于日久,引起妻子的思念和对他们安全的担心;另一方面也由于离开了丈夫,生活上难免遇到困难,这就更使她们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相思是如此之深、如此之痛,甚至到了“少妇城南欲断肠”的程度。身在边疆,心向家乡的士卒,想得很多很多。他们向着家乡望啊,望啊……然而,这频频怅望,又于事何补呢?“征人蓟北空回首”!一个“空”字,不也形象地体现了那种“欲断肠”的感情吗?这真是人隔千里地,相思一般同。
  他们感到边塞生活的寂寞。空旷寥阔的边地上,只有飘飖的边风同他们相伴。他们白天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夜晚顶风冒寒,巡逻戒备。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士卒的思想活动,但景物的凄凉正衬托出他们心境的凄凉;战地生活的紧张劳苦,与统帅的朝欢暮乐相对照,也反映出他们心境的愁苦。
  最后总结全篇,写士卒们对统帅的不满和对良将的思念。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它能利用工整的对偶句,塑造出对比鲜明的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苦一乐,生动地描绘了军中的阶级对立关系。“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千里关山,两心牵挂,淋漓尽致地揭示出征人思亲的感情。
  全诗四句一折,流利婉转,起伏跳跃,与士卒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谐一致。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