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前一句意思(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舟夜书所见古诗意思《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天上看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点点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

舟夜书所见前一句意思(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舟夜书所见古诗意思

《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天上看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点点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点微亮。微风阵阵,河面之上泛起层层波浪,渔灯的微光在水面上慢慢散开,好像无数是天上的星星洒落在河面上似的。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赏析
这首诗就像是一幅速写画,诗人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点渔火,黑白对比搜趣网,反差特别鲜明。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从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用白描的手法,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明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古诗的意思是:漆黑之夜不见月//www.souquanme.com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搜趣网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书,记、写。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CHXuLvu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散作满河星”,“散”字是此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撒落无数的星星。

原诗: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作者:清代诗人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诗歌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舟夜书所见的意思是什么?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作品名称
舟夜书所见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体裁
五言绝句
作者
查慎行
作品出处
《敬业堂诗集》
作品原文
舟夜书所见1
月黑见渔灯2,孤光一点萤3。
微微风簇浪4,散作满河星。[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舟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见的景象。书,记、写。
2.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3.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4.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2]
白话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3]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散作满河星”,“散”字是此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4] [5] [6]
名家点评
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这首五绝是作者白描之作的上品,简短四句写出舟夜小景。黑夜、渔灯、萤光、簇浪、河星之状,只有观察细致者才能道出,而且依着时间顺序来描绘,捕捉最紧要而又富有诗意的一刹那情景。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渔灯的变幻,水静时似一点萤光,水动时似满河星星。由一点星光散作千万点星光,诗人何其兴奋,感情为之激荡,诗的意境更觉奇美、阔大。(《金元明清诗词》)[7]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现代诗人霍松林: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以一点化万点,展现深邃、宁静而富于变化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历代好诗诠评》)[8]
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这是一首纯用白描手法写成的小诗。诗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新奇的景物,诗人所见的现象实在也是最普通不过的,但写出来仍不乏诗趣第一句五个字,也许会令人想起杜甫《春夜喜雨》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联来。因为“月黑”之夜,一无所见,“渔灯”便成“孤光一点”了。远远看去,它就很像是一只“萤”火虫发出来的微光。忽然,微微风来,“簇”起水面的浪花,每一个涟漪都反射出这渔灯的光亮,所以再看时,又像这点“萤”光霎时间“散”开,化做“满河星”了。平常变成了奇妙。可见事物再普通、情景再细小,只要诗人善于捕捉并能从中找出诗来便是好的。(《绝句三百首》)[9]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年),清朝诗人,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其诗学苏轼、陆游,意境清新,擅长白描,自成一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10]
参考资料
[1] 宋丽静选注,宋元明清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10,第195页
[2] 孙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1,第28页
[3] 李作芳,段宗平主编.经典诵读读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2:第54页
[4]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6:第1173页
[5] 徐元主编.新编中小学古诗助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2:第434页
[6]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4册 明朝、清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325页
[7] 傅璇琮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泰山出版社,2007.4,第142页
[8] 霍松林著,霍松林选集 第十卷 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0,第630页
[9] 蔡义江选注,绝句三百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04,第292页
[10] 冯乃康主编;冯乃康,陈志,贾立编者,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08,第104页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夜书所见》意思是通过描写秋风和梧叶来表达思乡之情,原文如下: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搜趣网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