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又不成灯又灭的上一句(“故欹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表达了什么意思)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前言这两句诗出自于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

梦又不成灯又灭的上一句(“故欹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表达了什么意思)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前言

这两句诗出自于欧阳修的《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一、闺怨词

这是一首北宋早期的闺怨词,受到花间派的影响,很多男性词人喜欢写这种女子相思的题材。

在古诗词中,描写女子追求爱情的作品,有些是影射君臣之间疏搜趣网隔,或者诗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例如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张惠言就认为有有屈原《离骚》中“初服”之意,表达的是“感士不遇也”: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不过,他的这种认为,也被认为牵强附会、深文罗织。

欧阳修的这首词,搜趣网一般认为就是一首有花间词风的闺怨词,没有其他的意思。

二、故欹单枕梦中寻,

欹,qī yī,在这里不用倚,是因为此处要用平声:中平中仄仄平平。

单枕,所谓孤枕难眠,并非只有一个枕头,而是只有一个人欹枕,所以叫做单枕。

故欹单枕梦中寻,因为音信断绝,加上窗外的风竹之声,更加引起女子的孤单之感。因此有意欹枕欲眠,希望自己能够在梦中见到自己的爱人。

三、梦又不成灯又烬。

唐人权德舆诗云:

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洞房烛影在何处,欲寄相思梦不成。

南唐冯延巳也有《采桑子》词云:

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和人吹笛声。

孤枕难眠,自然美梦不成。在辗转反侧之间,时间悄悄流逝,连灯花都已经燃尽成灰。李商隐诗云: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蜡炬成灰后,相思又如何能够断绝呢?

欧阳修词云:梦又不成灯又烬。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去回味思索。

结束语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 ,晏同叔得其俊 ,欧阳永叔得其深。

冯延巳处于没落的南唐政权,其诗词总带着一种悲观的色彩。欧阳修正处于北宋的初期,二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不过欧阳修这首词和冯延巳的《采桑子》异曲同工。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表达了什么意思?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www.souquanme.com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刘熙载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精辟地指出了欧词婉约深沉的特点。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别后不知www.souquanme.com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敧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木兰花》是欧阳修早期作品。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它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的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
想体味这首词,偶以为从思妇的“恨”入手,即可悟其绝妙。词的上片:“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不知行踪之恨。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 渐 ”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这是音讯杳然之恨。“无书 ”应首句的“ 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 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是夜间风竹之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搜趣网灯又烬”。是梦中难寻之恨,思妇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欧词婉约深沉,以此词而言,这种风格表现得极为明显。全词抒情与写景兼融,景中寓婉曲之情,情中带凄清之景,突出“恨”字,层层递进,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思念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在熟悉的地方,无尽的守望。吾爱可知?夜深,听风的呼啸,多少次,泪悄悄涌出,再轻轻拭去?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