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容易却艰辛前一句(泊船瓜洲的诗意是啥)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就把老师平时给的正确答案记下来,背几个典型的,然后看诗歌是什么类型的,比方说什么思乡啊,想家啊,怀才不遇啊,孤......

陈如容易却艰辛前一句(泊船瓜洲的诗意是啥)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

就把老师平时给的正确答案下来,背几个典型的,然后诗歌什么类型的,比方说什么思乡啊,想家啊,怀才不遇啊,孤独寂寞啊,你就往上套就行了,很容易得分的.当然,技巧也不能少呀!以下是我的一点建议(我是中文教师)
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提炼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解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修饰语:大部分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丈夫折柳送别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有时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2、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四、布置作业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www.souquanme.com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沙漠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融化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气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独特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诗歌语言还原语序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一、要点解说: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幽香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月光使得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二、语序颠倒的原因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调配对仗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三、启发学生思考,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四、讲解第三方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积累自身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名词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惆怅
五、布置作业(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诗词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
一、教师指导,学生举例阐释
(一)清新
《名师手把手》上讲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1、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二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辋川集》20首、《赠裴十迪》等。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推崇。王维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一刹那间纷纭动象,是那样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2、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遇到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国评价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深厚的同情。这首诗表现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达到了无我,尽管期间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
(二)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三)绚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其中政治诗感慨讽谕,颇有深度广度。其咏史诗托古讽今,成就很大。这类诗往往讥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误国,也有的则借咏史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类诗多用律绝,截取历史特定场景加以铺染,具有以小见大、词微意深的艺术效果。名作如《隋宫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诗抒情,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其诗往往寄兴深微,余味无穷。但刻意求曲有时也带来晦涩难懂的弊病。他的咏物诗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能以典型特征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事物的内在神韵,寄寓作者的情怀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身世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其诗继承面较广。其七律成就最高,继承了杜甫精严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艳和六朝民歌的清丽,以及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
李贺:李贺诗歌的总体特征,前人有的评,那就是奇诡瑰丽。李贺诗歌美学的别一个特征是艺术形式上的鲜明创造性、独特性陌生化美学效果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用词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不俗,章法奇突跳荡,境界惝恍朦胧四个方面。李贺诗歌中,少有前人用过的熟词熟字,他的选词用字,总是务求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即体现在他多用许多冷色调的字和带有硬性基质的词汇。一些字如“泛”、“凝”、“幽”、“泪”、“冷”、“苦”、“惊”、“血”频频在诗中出现。色调的冷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冷色调字眼的使用中,我们见出诗人的力避陈言用心和独特的诗情。这种独特即是表现了他的凄惋哀愁的思考,使得诗歌总能使人体会到诗人情思的冷僻,清冷的意象使得诗歌境界异常清幽。
(四)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 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
二、布置作业(略)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教师指导。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我要名句啊

要好
  政治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三国 魏)曹操《蒿里行》
  f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百年。(清)赵翼《论诗》
  江东弟子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乙亥岁》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
  九州生气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人才。(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气节
  自古圣贤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捐躯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 魏)曹植《白马篇》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以《题竹石》 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粉身碎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明)于谦《咏石灰》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草莽。(唐)李颀《送陈章甫
  壮志
  力拔山兮气盖世。(西汉)项羽《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西汉)刘邦《大风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 魏)曹操《龟虽寿》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二》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陆龟蒙《别离》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昆仑经。(清)谭嗣同《绝命诗》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宋)包拯《包拯集》
  山僧不识英雄主何必哓哓姓名?(明)朱元璋《题寺壁诗》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清)秋瑾《鹧鸪天》
  人物篇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李延年《佳人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唐)白居易《琵琶行》 云想衣裳花想容。(唐)李白《清平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白居易《长恨歌》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张祜《集灵台》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潘阆《酒泉子》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明)世宗皇帝《送毛伯温》
  解名尽处是孙山,余人更在孙山外。(宋)孙山《合壁事类》
  景物篇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鸟不啼山更幽。(宋)王安石《钟山即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勤惠恩二僧》 车如流水马如龙。(五代)李煜《望江南》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唐)岺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众里对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www.souquanme.com,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绝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宋)王安石《春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以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唉乃一声山水绿。(唐)柳宗元《渔翁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雨晴》
  蜡烛有心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二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唐)王昌龄《从军行》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唐)张谓《早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文思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白居易《琵琶行》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元)翁森《四时读书乐》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李白《偕友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题柏学士茅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章。(元)元遗山《论诗》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言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写作
  一诗千改始心安,头未梳成不许看。(清)袁枚《遣兴》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唐)卢廷让《若吟》
  语不惊人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清)曹雪芹《题红楼梦
  惜时篇
  f少壮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杂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清)王九龄《题旅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衣》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蒋捷《一剪梅》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唐)杜牧《送隐者一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上页:诗词名句(一)
  哲理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试》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唐庚《唐子西语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裴休《宛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唐)李白《江上吟》 古来才大难为用。(唐)杜甫《古柏行》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白头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始知锁向金笑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在》
  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南北朝)江淹《效古》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唐)李商隐《晚晴》
  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李群玉《劝入庐山读书》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风情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归。(汉)乐府民歌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三国魏)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将进酒》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唐)白居易《琵琶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波澜。(唐)刘禹锡《竹枝词》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李白《将进酒》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宋)王慕漪《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宋)程颢《秋日偶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羌笛何须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茫然。(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季常》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第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苏轼《春宵》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唐)崔郊《赠婢》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五代)李煜《浪淘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凉州词》
  翻手作去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唐)杜甫《贫交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证琵琶幽怨多。(唐)李颀《古从军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 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
  友爱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春秋)《诗经》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张祜《宫词二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晏殊《木兰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清)龚自珍《投宋于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多怀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宋)柳永《雨霖铃》 别时容易见时难。(五代)李煜《浪淘沙》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唐)白居易《长相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宋)苏轼《蝶恋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宋)张先《千秋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啼》
  十年别泪知多少,不道相逢泪更多。(明)徐熥《酒店逢李大》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

帮我找找谢谢了我在线=
一、全文浏览
[编辑本段]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读法参考
[编辑本段]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三、题目意义
[编辑本段]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www.souquanme.com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原文注解
[编辑本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五、译文
[编辑本段]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他父亲把诗)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六、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
王安石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鄱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早期纲领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次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七、重点词句解释
[编辑本段]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四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名声
28.泯然:完全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士人
37.谒:谒见,拜访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向邻居借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以诗把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八、人教版教材参考
[编辑本段]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练习说明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jPlWOL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二、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有关资料
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九、历史宏观主义的参照对比的反例
[编辑本段]
1.莫扎特的父亲也带他儿子从小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领略各地风光陶冶情操签名拍照,其中不乏王宫贵族达官显贵,也结识了许多技巧高超民间艺人流浪琴手,在切磋进步,可你瞧瞧人家。
2.三国时期的孔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一天,一群客人来他们家作客,大家都夸孔融聪明伶俐,只有一个高官不屑,高官说:“小时聪明,大时了了”就是暗指孔融长大后会不聪明,7岁的孔融反诘道:“那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那高官羞窘交加,跑路了,后来和孔融成了好朋友,并因此成了孔融他爸的晚辈,虽然他们本来是平辈
十、特殊句式
[编辑本段]
一、省略句:(粗体为句子补充)
1、不使 之 学 2、令 之 作诗 3、受之 于 天也 4、余 还自扬州
二、倒装句:还自扬州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六: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泊船瓜洲的诗意是啥

快快
格律】:○平声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注释】:
1. 泊船:船停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韵译】: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离南京也只隔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团聚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想法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实效吗?但是官场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还是修辞上的锤炼
【话外音】:
��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王安石简介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贫困人民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 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 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 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 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 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 短文中的杰作。④书jPlWOL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 《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 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 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 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 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 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度外,表现出了 磊落胸怀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 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 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 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 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 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 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 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 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 点染,而属意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 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 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 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 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 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 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 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 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 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 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 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 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 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 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 《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 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 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 满、语言较为生硬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 “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 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 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 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 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 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为 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 《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 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 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 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 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 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 排典故成语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 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 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分”(《宋诗 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 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 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 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 《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集 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 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 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 情饱满。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 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 雄直之气。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 诗议论枯燥的缺点。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 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 美。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 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 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 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严羽称王安 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 期诗风而言。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 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 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 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不过总的来 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响、开创宋诗局面 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 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 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硬 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千秋 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 〔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 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与版本 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 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 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 同,且只剩两个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 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岛田翰从残本《王文公文集》中辑得的47篇 佚诗、佚文作为《补遗》。这是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得龙舒本的两个残本 合刻,去其重复,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

解释两首古诗

1.题乌江亭 唐杜牧胜败兵家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写出每一句的意思,谢谢。好的加200分。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体裁】:七言绝句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注释】:
1. 泊船:船停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
【韵译】: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离南京也只隔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
【评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这首七绝即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
--------------------------------------------------------------
【话外音】:
��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
王安石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 王文公。
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 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 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 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 (《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 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 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忆昨诗示诸外 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 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 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 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 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 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 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 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 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 诗歌创作。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 石忧愤病死。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 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 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 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 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 (《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 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 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 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 (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同前)。他 的文学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 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 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 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 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子》系统地阐述仁 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 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 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 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 大思精,近人梁启超以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惟贾谊 《陈政事疏》“稍足方之”(《王荆公》第21章)。② 是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 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 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 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是人物论和史评。 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 《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 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储欣以为能“希风《史记》论赞, 奇美特绝”(《临川全集录》卷二)。其中《读〈孟尝 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 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 《诗义序》等,在学术见解中体现了他反传统的政治态 度,即苏轼所谓“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王 安石赠太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 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 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 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 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 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 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 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 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 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 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 祥,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无神论者 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 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 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 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 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 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 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 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 幽,感激□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 杰出。但某些替人代做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 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 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 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廓。他兼 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 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 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 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 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 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 轼的区别。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 有特色,自成一家。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 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 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 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 《发廪》、《兼并》、《省兵》、《读诏书》、《次韵 和甫咏雪》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 充实;而在艺术上,一般存在着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 满、语言较为生硬等缺点。如《兼并》诗,洪迈即认为 “其语绝不工”(《容斋诗话》卷三)。执政以后,推行 新法,当遭到反变法派的攻击时,他写了《众人》、《赐 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孤桐》等诗进 行回击,表现出对于推行新法毫不动摇的意志。 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 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入塞》、《送赵学士陕 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次韵元厚之 平戎庆捷》等,是这类诗中的代表作。以咏史和怀古为 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商鞅》、《宰□》、 《韩信》、《范增二首》、《贾生》等都有感而发,寓意 深刻,李东阳以为“极有笔力当别用一具眼观之”(《怀 麓堂诗话》)。历来脍炙人口的《明妃曲》两首,由细致 的刻画与精妙的议论结合而成,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的 形象上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黄庭坚以为“可与李 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引)。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羁旅、登临、酬赠、悼友之作,其中 如《旅思》、《登飞来峰》、《题西太一宫壁》、《别 孙莘老》、《送程公□守洪州》、《寄王逢原》、《思 王逢原三首》等都是难得的佳构。但也有不少作品是铺 排典故成语的客套虚文,艺术价值不高。 王安石在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思想上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 《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 描绘人民在获得丰收后的欢乐景象,虽不无溢美之处,但 可见他对神宗继续推行新法仍然热情支持。他曲折言志, 著名的《北陂杏花》诗的最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陈衍以为“恰是自己身份”(《宋诗 精华录》卷二)。其他如《杖藜》、《梅花》、《独山梅 花》、《望夫石》、《鸱》等,都表现他未能忘怀政治, 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 新法愈来愈动摇,王安石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他不得不借 助佛理来解脱自己的精神苦闷。《示宝觉三首》、《示 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 都表明他离开世情愈来愈远。此外,他寄情山水,陶冶性 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其中如《南浦》、《染云》、 《书湖阴先生壁》、《江上》、《北山》、《泊船瓜洲》 等都是古今公认的佳作。 王安石集句诗数量较多,有的比较自然。在他的提 倡下,这种特殊的诗体在宋代有了发展。故严羽说:“集 句惟荆公最长。”(《沧浪诗话》)
王安石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前期主要学习杜 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杜甫画像》充分 说明了他对杜甫的倾倒。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 情饱满。在艺术上,近体多仿杜诗句法,古体则明显地 吸取韩愈诗歌的健拔雄奇、多用议论的特色,具有劲峭 雄直之气。但如《读墨》一类诗作,“终篇皆如散文,但 加押韵”(《王荆文公诗笺注》引李郛语),助长了宋 诗议论枯燥的缺点。后期诗作,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 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 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 美。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 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 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吴之振说他“遣情世 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宋诗钞临川诗钞序》), 都比较恰当地指出他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严羽称王安 石的诗歌为“王荆公体”(《沧浪诗话》),主要指其后 期诗风而言。也有人对王安石后期诗过多地搬弄典故和 讲究技巧表示不满,如陈师道说他“伤工”(《王直方 诗话》引),叶□说他“徒有纤弱”(《习学纪言序目》 卷四十七),赵翼说他几首属对精切的诗“皆字面上求工, 而气已恹恹不振”(《瓯北诗话》卷十一)。不过总的来 说,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扫清西昆影响、开创宋诗局面 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评张籍乐府诗的名言“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包含着自己的创作甘苦,给后世诗人以深刻启发,黄庭 坚、杨万里等都受到他的影响。但他有时爱炼涩拙之句, 押逼仄之韵,用冷僻之典,开启了江西诗派追求险韵硬 语等形式技巧的不良风气。 王安石的词作数量不多,艺术性却比较高。〔千秋 岁引〕《别馆寒砧》词“意致清迥”(《蓼园词选》); 〔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 蘅馆词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品集与版本 王安石的诗文,宋徽宗时由薛昂等 人编纂成集,早已散佚。传世的有两种:一种是《临川 先生文集》,通行的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应云□刻本及 嘉靖三十九年何中丞刻本,都是100卷,源于南宋绍兴年 间詹大和刻本,即所谓临川本。另一种是南宋龙舒刻本 《王文公文集》,也是100卷、但篇目、编次与临川本不 同,且只剩两个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临 川先生文集》,以临川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善本而成。 集末附日本岛田翰从残本《王文公文集》中辑得的47篇 佚诗、佚文作为《补遗》。这是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 集。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得龙舒本的两个残本 合刻,去其重复,配成完整的《王文公文集》。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