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卡夫卡(归纳《变形记》卡夫卡文章的人物形象)

卡夫卡简介?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朗茨·卡夫卡诞生于布拉格。,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卡夫卡的名字并没有随着他躯壳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回......

描写卡夫卡(归纳《变形记》卡夫卡文章的人物形象)

卡夫卡简介?

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朗茨卡夫卡诞生于布拉格。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卡夫卡的名字没有随着他躯壳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回荡世界各地,其声誉之高为奇思异想的卡夫卡本人想象不到。今天,它不仅代表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独特文学艺术。这种情况似乎证实了卡夫卡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后世往往比他的同代人更正确,因为人已经作古只有在死后,在与世隔绝状态中,一个人才显露本色。”
卡夫卡是与众不同的,他小说中的范畴结构难以重复。人的才智决无空前绝后之说,可是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却往往是空前绝后的,任何模仿都很容易成为不得真谛的拙劣手笔。按中国人说法,卡夫卡属于李贺一类的鬼才,其奇崛诡秘决非常人思路所能及。他所有的代表作,无论是长篇《审判》,《城堡》,还是短篇《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绝食艺人》等,都把人逼进一个凄惶迷茫梦魇世界。似乎悬在半空,既不能着地,又不能起飞。又仿佛焦虑绝望中“沿着一道没门的墙永远地走下去——但永远也进不了房子。”法的大门敞开着,可是纵使努力辈子,也休想进去。中国皇帝圣旨从深宫传出,穿过无数道殿堂庭院怎么也到不了接旨人的手中。一切异化得令人窒息怪诞不可思议。人退化成虫,猿变成了人,艺人以绝食为生,狗在从事自我探索,精密的杀人机器正在显示最后威力,阴森森法院和城堡以其神秘莫测控制人们何等令人战栗的文学!读卡夫卡的作品无论如何不是消遣生活——由于太多的理想加倍痛苦,由于太严肃的思考越发荒诞第一次大战的屠戮生灵奥匈帝国压抑沉闷犹太人命途多舛以及对恶运的敏感,个人生活的暗淡失意,这一切都构成了卡夫卡荒诞的痛苦文学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深刻内涵,怪诞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正如“美丽前额有什么用?要是后面没有脑子?”一部作品若凭怪诞两字便能取胜那么读者不是太容易被愚弄了吗?
奉承是卡夫卡所无法容忍的,甚至议论他的作品也会使他局促不安当时出了本书叫《女士变狐》,有人便对卡夫卡说它是在模仿《变形记》。卡夫卡坚决否认:“不!他不是从我这儿受到启发的。这是时代问题我们都是从那儿抄来的。”卡夫卡一贯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视之为“个人弱点见证”,“自身恐惧幽灵”,“经验死灰”,不一而足。他在遗愿要求把他全部作品付之一炬当然,勃洛德有理由认为这个遗愿不能过于认真对待不过卡夫卡这么说倒不大象出于虚荣。虚荣是浅薄产物,四十来岁的卡夫卡已近迟暮经过不断反省和自我否定,早在情趣达到某种炉火纯青地步。他之所以对自己作品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主要是出于浓重失败感和悲观同时,他对这些未竟之作也感到矛盾重重,既怕别人理解,又怕误人子弟,他明白一个作家责任:“如果一个人不能提供帮助,那就应该沉默。任何人都不该以他的失望恶化病人处境因此我的涂鸦应该销毁。我不是光明,我只是在自己的苦恼中迷了路。我是个死胡同。”
大人物不是没有矛盾,相反,他们内在矛盾和冲突尖锐往往远甚于常人,正是这些矛盾激烈对抗和碰撞激发出大智大勇火花。卡夫卡有着异常丰富内心世界,富于个人魅力了解其人,不仅有助于理解其作品,也能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诸如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艺术的产生之类的问题。

卡夫卡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弗兰兹卡夫卡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寓意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搜趣网本和集子,死后好友马克斯勃罗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流逝,他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范围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一面忽视明朗风趣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理性色彩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 弗兰兹卡夫卡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搜趣网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能干年轻人,但结果适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另外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神秘迷雾,这里寓意着: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以及《万里长城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其中腐朽。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中写到: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友人身份掩盖艰险用心。” “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刁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他还写出了表现民主主义思想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恰恰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
  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兰兹卡夫卡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他极为罕见地不是该国或本民族代言人,更别提什么"时代的良心"之类的了。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他说。
  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策着他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缠斗,就像他作品里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夜晚踏雪来到神秘、强大的城堡面前,对自己的宿命已洞若观火:为进入它倾尽毕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殒。也可以说,孤独就是卡夫卡的宿命,他之渴望孤独恰如猛兽嗜血
  他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 在布拉格的卡夫卡铜像,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伦娜对他的描述。
  关于卡夫卡,一个需要纠正的误解是,他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身材瘦小落落寡合事实上,他身高一米八二,相貌英俊,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颇能虏获女性的芳心,这一点,他短暂一生中堪称频繁的艳遇可资佐证。他几乎每次去疗养院病休,都会同某位红颜知己发生始而急促热烈、终又不了了之的恋情。卡夫卡与未婚妻菲莉斯第一次婚约解除就是因为他同菲莉斯的女友、负责调解二人关系的格莱特发生了超乎友情的关系。为此,菲莉斯、菲莉斯的妹妹、格莱特等专门组成了一个"法庭",对卡夫卡进行审判--恰恰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恐怖感和无力感,导致日后写出了不朽名作《审判》。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www.souquanme.com婚约,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心甘情愿的祭品。从这一点上考量,他焚膏继晷地写作、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
  卡夫卡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辞世,他曾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罗德将他的全部手稿统统付诸一炬。布罗德没有这样做。
  编辑本段
  艺术特点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解、认识、联想,但我们希望读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绘的迷惘中。
  编辑本段
  轶闻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而“卡 弗兰兹卡夫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有关于卡夫卡的故事

弗兰茨?卡搜趣网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阳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变形记》
一本打开之后即会受到教育的好书
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地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人生悲剧就是如此地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给以预防
20世纪世界10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之一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所在
阅读《变形记》,有一种思维乐趣,有一种睿智的感觉,思想上的所得显然多于心灵收获,能从那极度的变形与夸张体会到生命的悸动与冲突。本书比较完整地代表了卡夫卡的思想深度创造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展示我们人性内部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青年作家 郗晓波
在描写人被物化的作品中,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1912年完成中篇小说《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
--知名教授 刘建军
西方文坛推崇"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并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尽管这些赞词未免过甚其词之嫌,但以《变形记》为代表的卡夫卡的作品,的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讨论其作品的"卡夫卡学"。
--《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
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找乐赶时髦,卡夫卡的《变形记》绝对不适合你,不适合你美酒加咖啡浪漫。书中荒诞的痛苦,会将你刚刚举起的酒杯轻易击碎。如果你不是一个盲目乐观主义者,此书可谓精彩至极,可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卡夫卡传》
陌生的卡夫卡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背景。甚至泯灭幻象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而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想像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不为人知的方面"。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探究存在之谜的,但他所关注重点是"不可视的内心生活"--人的内心同样作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存在。他的《变形记》就是以深邃的寓意体现人类的某种常常遗忘的存在状态。
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像"。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自身的存在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卡夫卡冷峻的眼光聚焦的是"真"。在他看来,"真"若要体现,就必须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出现大量丑陋意象,卡夫卡毫不客气放逐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他觉得丑就是丑,甚至根本必要用美作为小说结束之前的一点安慰。所以,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卡夫卡也没有让这些丑陋的意象从背面发出一点美的光芒
最后引用一句//www.souquanme.com王小波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变形记》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参考资料:红枫论坛 >> 英语电子书区 >> 卡夫卡——变形记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