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颔联描写(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颔联描述一下咏怀古迹有五首诶大哥,不知道你说的哪一首,姑且解释下第一段的颔联给你听好了“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对仗首先......

咏怀古迹颔联描写(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

咏怀古迹 其三颔联描述一下

怀古迹有五首诶大哥知道你说的哪一首 姑且解释第一段的颔联给你听好了“三峡楼台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对仗首先要求所对之部分词性一致 然后自己斟酌选用近似词反义词后者不做改变只是同性词。 “三峡”对“五溪”是用数词“五”对同是数词的“三” “溪”同属于形容事物名词,在这里具体表现地理名词;“衣服”对“楼台”可以因为二者同是表示特定客观事物的名词;“共”对“淹”可以是因为它们皆是动词注意这里的“共”是动词用法;最后“云山”和“日月”同是描述景物的名词 词性一致 所以也是对仗工整

解释(咏怀古迹)(其五)的颔联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名垂宇宙,宗臣遗像清高
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亮的大名广阔宇宙流传,那祠堂的诸葛遗像让人肃然起敬。
当年割据时代鞠躬尽瘁犹如一只高飞的鸾凤,在云霄之间展示着它的羽翼
算是伊尹和吕尚与搜趣网他相比,结果都在伯仲之间,更别说汉初的萧何和曹参。
但是天命最终却没能够站在他一边任凭怎样操劳,也是无法挽回大局

杜甫咏怀古迹诗

加下赏析谢谢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评析】:
杜甫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
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
才士、国色英雄、名搜趣网搜趣网,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
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
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
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
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赏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激情昂扬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热烈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才智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深远//www.souquanme.com影响
  最后,“运移汉//www.souquanme.com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搁不下了 不能再写了)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悲剧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现成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沉重之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