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描写中国的诗(描写中国的古诗词有哪些)

写中国的诗歌康桥长诗《殇问》节选第四歌,大地胸口上的火光,祖国,谁用死亡表达对你的热爱,——提记,......

诗人描写中国的诗(描写中国的古诗词有哪些)

写中国的诗歌

康桥长诗《殇问》节选<第四歌>
大地胸口上的火光
祖国
谁用死亡表达对你的热爱
——提记
6
华夏文化到达地方
中国的疆域
河流
什么是你古老意志
什么是你求真的意志
七雄割据
端午 龙舟竟渡
谁抛盐入海
我们农历节日
月初
纪念楚国的诗人
哀郢的屈原
跳进汩罗江的屈原
巫楚文化 楚国的传统
北方合流
这是媒介
屈原的楚辞
成为华夏文化
春秋之时 蛮夷之族
楚国 吞并四十五小国
专力攻伐华夏
楚国 注定强壮之后
被秦吞没
西方弱小的秦
一只将要跃起的虎
正在壮大
战胜晋 灭十二戎
扩地千里 与楚 与齐 与燕 与韩 与赵 与魏
成为战国的七雄 七雄的强雄
灭六雄 统一


哀郢的诗人
我们纪念你
也纪念吞没你国家的秦
中国的疆域
华夏文化覆盖的地方
谁抛盐入海
黄河长江流域
古老权力的意志
求真的意志
哪里找到你至纯的土地
……

诗人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诗?

庐山瀑布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九天
登峨嵋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白日
登新平楼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秋登巴陵望洞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李白《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横江词六首》
其一
人道横江好 ( 道一作言 )
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 ( 三日一作一月) ( 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 )
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
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
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
汉水东连扬子津 ( 汉一作楚 ) ( 连一作流 )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 ( 来一作东 )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
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
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
如此风波不可

描写中国的古诗词哪些

描写中国的古诗

1、《题西林壁》——【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望洞庭》——【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出塞二首其一》【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搜趣网阴山

描绘中国风景名胜的古诗

要有地名。。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说的是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相宜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胸襟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www.souquanme.com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说的是钱塘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www.souquanme.com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全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春色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感染打动了。



  杜甫《望岳》(说的是泰山

  岱宗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浪漫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雄心壮志洋溢蓬勃向上朝气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说的是洞庭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赏析: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www.souquanme.com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崔灏《黄鹤楼》(说的是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www.souquanme.com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推崇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说的是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认为祥瑞的意义,并且社会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杜甫《蜀相》(说的是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抒发了人对诸葛才智品德崇敬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问答起句,突出感情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题西林壁》 苏轼(庐山风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道理鲜明感性明晰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原因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