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志中关于大明宫的描写(描写大明宫的句子)

描写大明宫的句子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了220余年......

长安志中关于大明宫的描写(描写大明宫的句子)

描写大明宫的句子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了220余年,其间每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含元殿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唐李华《含元殿赋》描写说:“左翔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 含凉殿依水而建,夏天非常凉爽,不但如此,这座宫殿中还配备了“绿色环保”的“空凋装置”.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机械传动制冷设备.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 ,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

大明宫的名称来历

唐大明宫究竟因何而建,专家提出新说。
大明宫遗址保管所副主任高本宪副研究员撰文立说,对大明宫的初建史事进行了新的诠释廓清了永安宫与大明宫的关系订正了大明宫创建原因时间,也对相应历史背景作了探讨
“永安”与“大明”并非一码事
高本宪副研究员指出,现今著述工作资料,都称大明宫初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这似乎已成定论,从无人质疑。但经仔细梳理分析查对,这一说法明显有误。较早史籍《唐会要》记载:“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至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至龙朔二年www.souquanme.com(682年),高宗患风痹,以宫内湫湿,
高本宪认为,试将两条记载相互参照重新理解如下:贞观八年十月,太宗在麟游县西三十里处为太上皇造避暑宫,称永安宫,贞观九年一月,放弃永安宫之工事,在长安另行营造新宫室,因将宫名“改名大明宫”。也就是说为太上皇营造的宫室,因改变地点而相应改变了宫名,而绝不是将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这样理解既消除了疑点,又无悖于两书的记载,也与《会要》高宗龙朔二年“乃修旧大明宫”句相吻合。据此,初步证明永安宫和大明宫是两个独立的宫室,而非一个宫室的两个宫名。
大明宫初建应为贞观九年
贞观六年(632年)三月,太宗首次前往九成宫避暑,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时提出要为太上皇营造一所新宫室,“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太宗对此“深纳之”。此后贞观六年、七年、八年,太宗连续前往九成宫避暑,而太上皇不曾同行。《资治通鉴》说:“上(太宗)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显然是太宗每年前往九成宫时都请太上皇同住,但都因李渊以为隋文帝非得善终之由而被推拒。如此,太宗才不得考虑为太上皇另行营搜趣网造避暑宫之事。
新唐书?纪》记:贞观八年“十月,作永安宫。甲子(二十五日),至自九成宫。”表明太宗在这年秋季结束避暑时决定在麟游县另行选址,为太上皇营造避暑宫,宫名定为“永安”,企望来年太上皇既能同来麟游避暑,又不必寝居他所厌恶之九成宫。但太宗回长安后,看到太上皇病情日渐加重,况已年届七旬,难耐颠簸之苦,显然不可能前往麟游避暑,又决定停止麟游永安宫的营作工事,改在长安禁苑中重新为太上皇营造一所如马周所言“以称万方之望”的新宫室,宫名也相应“改名大明宫”。这是贞观九年一月的事情。把《会要》、两《唐书》、《通鉴》的相关记载对照阅读,这段史实的前因后果就会清楚显现出来
两宫为何混淆历代典籍误传
高本宪论及,为何会出现将永安宫和大明宫两宫混为一谈的误传,实际上原因很简单:除去前述《会要》的转述容易引起误解外,唐以后的著述对唐代典籍在转引时任意增删或在转述时臆测而改变原意,是造成误传的问题所在
如《新唐书地理志》、《册府元龟》及宋敏求《长安志》等,都将字句稍作改动,却更加混淆了两宫的关系,使不作深究的人上当。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相关语句也是对《长安志》等书内容转载,并未查证其中错误。宋《志》和徐《考》颇受今人看重,多作考订,其中错误难免误导今人。至于《通鉴》,干脆不提永安宫,直接说贞观八年“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太上皇清暑之所,未成而太上皇寝疾,不果居”。胡三省也附称:“永安即大明也。”这些记载都程度不等的有www.souquanme.com乖唐代史料和史实。但是《玉海》在转引《新唐书地理志》文后,加注“又凤翔麟游西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置”。或许王应麟已注意到此事有误。
古之宫室有迹可寻
高本宪论述,贞观八年太宗在麟游营造永安宫的具体地址,未见有田野调查资料发表,但《元和志》既说“县西三十里”,当是言出有据。查今麟游县地图,在县域有上永安村和下永安村的地名,两村位于永安河上游。他前往考察发现下永安村及附近分布大量隋唐时代的建筑遗迹当地村民也称此地即永安宫所在。下永安村距今九成宫镇整十公里,九成宫距老县城约五里,合计约二十五里,且古代道路里数应稍长,《元和志》所说三十里,也只能是概述。可见今下永安村不论地名、里数、方位、遗迹等,均与《元和志》所记之永安宫在麟游“县西三十里”的记载相吻合。
早在隋代麟游已有一处永安宫,隋文帝在仁寿宫避暑时,文献皇后曾居此,“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甲子,……后崩于永安宫,时年五十”。隋永安宫是距仁寿宫不远的一处独立宫室,推测当位于今下永安村。由此说来,太宗为李渊营造的永安宫乃是在隋永安宫的基础上添建缮治而已
京师距九成宫三百里,出都城西行,至岐山,翻越箭括岭,再顺永安河北行,至九成宫,乃是隋唐皇帝前往麟游避暑的固定路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有二所”。永安宫作为距仁寿宫最近的一处行宫,也应该创建于此时。唐太宗营作此宫“以备太上皇清暑”,既顺道京师,又便于从九成宫来探视

一个长安城,为何容纳了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三个宫殿?

岑参诗词中的“金门晨钟,数不清的门开着,玉阶上飘着一千个官员”和“千户人家”,正是盛唐的大明宫。除了大明宫,还有太极宫和兴庆宫,统称为“三内”。一城二城三内城构成了古都长安独特的景观。好端端的一个长安,为什么要挤进三座宫殿?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人称“东内府”。宫殿周长7375米,面积约2.95平方公里,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多。它是三大城市中最大的宫殿。唐朝历时289年,皇帝22位,其中17位在大明宫处理政务。北宋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宋在《长安志》中记载:“贞观八年(634年),定为永安宫,次年改大明宫,以备皇帝清暑,百官献钱助侍。龙朔三年(663年),由大贾星修建,取名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年)改汉元宫,寻大明宫。"据《二京新志》记载,“大明宫南接北京北,西接北京东北角。起初,高宗尝到了风的味道,宫殿是湿的,房子被盖住了。它是来建立宫殿的。”综合资料来看,不难看出大明宫是在唐太宗和高宗王朝之后近30年才建成搜趣网交付的。

太极宫,位于长安中轴线以北,与大明宫相比被称为“西内”。整座宫殿东西宽1285米,长1492米,面积1.92平方公里。宫城分为三个部分:朝鲜区、睡眠区、花园区。沿宫城南北中轴线,东侧为太子东宫,西侧为野庭宫。主要建筑有太极堂、梁毅堂、承庆堂、武德堂、甘露堂和灵岩阁。太极宫是隋文帝隋文帝修建的。隋黄凯在位第二年(582年),他下令“立子文子开为太子”。27岁的宇文凯,在吸取洛阳和邺城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水脉,遵循八卦掌和坤卦的意图,沿着都城中轴线进行规划布置采用了“建宫城第一,帝都第二,外郭城第二”的顺序。新首都仅用了9个月就被宣布竣工。隋文帝封新都大兴城、宫城大兴宫

太极宫,位于长安中轴线以北,与大明宫相比被称为“西内”。整座宫殿东西宽1285米,长1492米,面积1.92平方公里。宫城分为三个部分:朝鲜区、睡眠区、花园区。沿宫城南北中轴线,东侧为太子东宫,西侧为野庭宫。主要建筑有太极堂、梁毅堂、承庆堂、武德堂、甘露堂和灵岩阁。太极宫是隋文帝隋文帝修建的。隋黄凯在位第二年www.souquanme.com(582年),他下令“立子文子开为太子”。27岁的宇文凯,在吸取洛阳和邺城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水脉,遵循八卦掌和坤卦的意图,沿着都城中轴线进行规划和布置,采用了“建宫城第一,帝都第二,外郭城第二”的顺序。新首都仅用了9个月就被宣布竣工。隋文帝封新都大兴城、宫城大兴宫

兴庆宫,位于长安兴庆广场,位于东南,人称“南内”。宫殿东西宽1080米,南北长1250米,面积1.34平方公里。兴庆宫由兴庆殿、勤政办公楼、花萼香灰楼、神香阁和龙池组成,是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居住的主要场所之一。三者中,兴庆宫最为特殊,这完全归功于玄宗李隆基的任性以前的宫殿一般都是遵循“前院后院”的格局,而兴庆宫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北有行政区,南有娱乐区。即使是兴庆宫的正殿,也是位于宫西北角,而不是宫城中轴线上。兴庆宫的正门是朝西的兴庆门,而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南门。宫城的宫殿大多是建筑结构建造复杂费时费力,但更豪华

李隆基在建造兴庆宫方面自己想法。他仅以两次政变得了皇权。考虑到当时社会政治形势,当李隆基搬到兴庆宫时,他可以代替成为我自己的主人”,巩固他的权力此外,他还能维护其他兄弟感情,实时监控他们言行。任性的背后精明算计,这就是兴庆宫的诞生。天佑元年(904年),唐昭宗叶莉被朱温迁到洛阳。朱温下令“摧毁长安宫的百师和人民房屋”,“使长安居民国籍迁移,从渭河撤走房屋,连哭一个多月”,“长安自此去了徐秋”。在这次暴力拆迁中,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都没有幸免,被摧毁。黑暗中,三宫兴衰与大唐国运盛衰息息相关既是巧合,也是命运


史书对大明宫的记载

《两京新记》
《唐六典》
《元和郡县图志》
旧唐书
《唐会要》
《册府元龟》
《资治通鉴》
《新唐书》
《长安志》
《长安城图》
《雍录》
《类编长安志》
《汉唐都城图》
《唐两京城坊考》
就这几本是史实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