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科举制度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介)

谁能提供一些描写科举制度的诗句1、唐代朱庆余有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考前写给......

描写科举制度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介)

谁能提供一些描写科举制度的诗句

1、唐代朱庆余有一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考前写给水部(唐时属工部员外郎张籍以探听虚实的。借新婚之后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表达忐忑心情。张籍回了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其诗比作“菱歌”,表明对其才华赏识
2、唐代孟郊昔年屡考不中,写下《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后来终于登榜,又写下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搜趣网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4、宋代董德元《柳梢青》“满腹文章,满头霜雪,满面埃尘。直至如今,别无收拾只有清贫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张巡李巡。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道尽个中滋味
5、宋真宗赵恒亲自作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几乎可以看做是为科举考试广告了。
以上比较常见的诗词另外还有一些“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白头”“天下英雄,如我彀中”“皇榜搜趣网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等名句

关于科举制

皇帝宣布科举考试结果是在哪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区别

科举制改善之前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世族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下层能力读书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机会。但后期内容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衰落和庶族地主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igNVQWIU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www.souquanme.com乌聚云合。”

关于科举制度的著作哪些

四书五经八股文。
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就是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反对。八股文就成了igNVQWIU古代科举制度弊端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考生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

我想问的就是一个状元究竟经过多少次考试才能参加殿试,才能的状元,里边包含什么所在自己村里边参加的考试。乡试,等等(我要所有层次的考试,要知道分别叫什么试)
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六部、中书、御史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统一政治安定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方法选举官吏的制度。B.它使平民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命题。D.是为了网罗人才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A,创建科举制度的是隋炀帝,表“啊”,就是这昏君。(正确答案
B,察举制其实也是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的,汉朝的“举秀才、察孝廉”就是这样所谓秀才就是饱学之士
C,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是明朝以后的事情了,之前不是考这个的,唐朝我记得是考作诗的;宋朝考策论而且科举还有武举,光考四书五经像话吗?
D,不光是这样,虽然唐太宗曾说“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事实上科举制度的最主要动机中央集权防止党争(虽然效果不见得好)。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