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沈从文形象的(沈从文小说形象特点)

沈从文小说形象特点?越详细越好,谢谢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描写沈从文形象的(沈从文小说形象特点)

沈从文小说形象特点?

越详细越好,谢谢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www.souquanme.com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拔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对沈从文的评价

金介甫在《沈从文传〉引言中写道:“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下面。”

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编者给沈从文获得如此地位的理由:“他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

30年代中期,沈从文颇为自信地写道:“……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从文家书湘行书简》)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少年时期的沈从文(2张)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沈从文小说边城沈从文小说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

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

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从文

对沈从文的肖像描写

我觉得沈从文很像《边城》故事中的傩送

如何评价沈从文?

沈从文是个天才作家。

一、作家常见,但天才作家不常见

我们都提倡人是平等的,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方面有些人确实具有非常突出的天赋。就拿如今中国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体而言,曾经有李杜诗篇还有唐宋作家等人让中国文学立于世界之巅。正因为这些人才让中国面对西方的文化侵略时不会落于下风,也不会感到自卑。沈从文显然是个天才作家,他的作品读起来就让人感觉到被一种圣洁的光环沐浴着。不会俗套而且也没有所谓雷同的影子,琢磨不透写作规律,就算不懂写作的人也能看懂他的思想情,但是懂得写作的人却无法模仿这种风格。他的作品很伟大,是那种平凡中所生长出来的平易近人,会让人有种阅读真人真事的感觉,这仿佛是天地间固有存在的表象。

二、有血有肉,敏感宽厚

沈从文出生于动荡的年代,曾经去报考无数的大学,但不知因为何种原因全都没有考上。又因为自己说着一口方言,在说着普通话的北京根本无法混下去。所幸他一直没有放弃写作,等到后来作品发表才名声大噪,后来才有了去大学任教的机会。他的作品中有着多彩的幻想,但又有当时国家动荡中的爱国情怀,这是一个有血有肉并且饱受欺压所蕴含的沉重隐忧。沈从文这个人性格很敏感宽厚,看起来老实巴交,但是却又非常倔强。

三、不擅长交际,但又善良温和

沈从文这个人就算受到他人的排挤怨恨也不会生变,而是会默默隐忍。并且他这个人从来以德报怨是一个善良温和的老好人,可能因为一生波折坎坷,所以内心十分丰富,写出的作品也别具一格。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却会用行动表达对爱人的真心。

沈从文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新版中国文学史书确认沈从文“文学大师”地位
  28日是沈从文百年诞辰。经过“一个曲折的历史性的艰难过程”后,中国文学史在沈从文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最新出版的两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本),高度评价了沈从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认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
  由钱理群、温瑞敏和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首次以独立的一章介绍和评述了沈从文的作品。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本)评价道,“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也因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宇说:“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是还历史本来面目。鲁迅先生就认为沈从文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对建立健康的文学批评秩序,营造良好的文学创造氛围,具有标志性意义。”
  1988年,沈从文自我评价道:“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
  中国文学史重新确立沈从文地位
  湖南,沱江之畔、听涛山下,一块高近两米的天然五彩玛瑙墓石刻着一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长眠在这野菊兰蕙之间的,便是寂寞一生却无怨无悔的沈从文。
  12月28日是沈从文百年诞辰,拜谒先生墓地,但见江水安流,墓石质朴。令人备感欣慰的是,经过“一个曲折的历史性的艰难过程”后,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终得确认。
  早几年的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完全有可能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可是现在沈从文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由著名学者钱理群、温儒敏和吴福辉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首次以专章介绍了沈从文的作品。在这本影响很大的教材中,同为“专章”作家的还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六位学术界公认的现代文学大师。
  该书评价沈从文的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因此难以被当时的现实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寂寞的。”
  15岁从军、开始在沅水流域漂泊的沈从文,20岁就离开湘西进京著文执教。但是他写就的故事,多数发生在故乡的水边:在水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
  “沈从文的重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他只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地底层人民的本性。这类人事的表达qRXfgxtSK,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在评价沈从文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如是说。
  前30年倾心文学创作的沈从文,1949年起因历史原因淡出文坛,成为一名文物研究者。作为研究员,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学术经典,很多中国影视作品里的古代服装,都根据此书制作。
  当人们为他在文学史上的“沉浮”感到不平时,沈从文却笑道:“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家从门庭冷落又回到门庭若市,重新评价其文学成就的文章也屡见报端。对此沈从文表现出宠辱不惊的平静,他淡然地说:“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
  虽然自称“过时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文学和研究两方面创下的不朽的功绩。28日,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始举办“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流宕湘西的寻路人”、“闯入文坛的乡巴佬”、“寂寞路上的独行客”、“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和“生命不息的常青树”等五个部分的展览,又一次拉近了人们与//www.souquanme.com这位传奇大师的距离。“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地位,是还历史本来面目,”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凌宇教授说,“沈从文作品浸透伤感的倾诉背后,正是湘西土著民族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
  凌宇认为,在沈从文代表作《边城》和《长河》中,孤独感成为人物的基调,而沈从文一再倾诉“孤独感”,正是要让湘西土著民族获得外部世界的理解、同情,乃至于认同。
  今天,沈从文墓碑上刻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清晰如昨;他的朋友、著名画家黄永玉在其墓碑上写下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也正是大师真实的人生写照。
  1988年5月,因心脏病猝发,沈从文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86岁。他的一部分骨灰就撒在沱江里,离乡背井的“赤子”结束了一生的奔波,终于魂兮归来。人以地灵,地以人传,过去不为人知的凤凰古城由于沈从文的传世之笔声名日噪,现在已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流传数百年的苗族腊染、织法独特的土家织锦……湘西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而沈从文的墓地上,几束鲜花,几柱焚香,也无言地传达着后人对大师的景仰。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墓前的沉思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句名言,如今刻在沱江江畔沈从文墓旁的大青石上。作家永远回到了故里--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为“中国最美丽小城”的湘西凤凰县城。
  沈从文百年诞辰前夕,记者千里赶赴湘西凤凰,拜谒了先生墓地。
  这是记者看到过的最简单的墓地。狭长的草坪上,只有一块高近两米的天然五彩玛瑙石,状如云菇。绕石细看,正面有一行小小的字,上刻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选定的沈从文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同行的凤凰县的朋友说,这便是沈从文的墓石,墓石背面,刻有其姨妹张充和女士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张女士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与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写照。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凤凰一个行伍人家。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来。15岁从军,在沅水流域飘泊了5年。沈从文笔下令人神往的湘西风景,就是以沅水流域为背景的。
  水是沈从文作品中温柔的部分。他的墓地,也默默地凝望着穿城而过的沱江搜趣网。沈从文自幼便陶醉在对于水的联想之中:“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20岁离开湘西进京,著文执教。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
  当他告别了那条河流,他写的故事,却多数还是水边的故事。沅水及其众多支流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在水中或岸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做水手的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纷纷来到沈从文笔下,给他的创作增添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是一个想像的王国,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永恒意象和美好的回忆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实现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的愿望。“不管将来发展成什么局面,湘西旧社会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总算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保存了下来。”
  先生的星斗文章中,具备了崇高的人格力量。代表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特殊地位,作品中以大量篇幅表现出的淳朴民情如一幅风俗画,多少读者为之倾倒。
  沈从文在文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他前30年倾心文学创作,受阻后转向文物研究,一生寂寞而无怨无悔。对于那些始终不肯饶恕他的人,先生也从不计较,反而宽厚待之。
  人们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不平,他却笑道:“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家从门庭冷落又回到门庭若市,重新评价其文学成就的文章也屡见qRXfgxtSK报端,一度盛传他将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对此沈从文表现出宠辱不惊的平静,他淡然地说:“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
  但读者是不会忘记的。记者看到,沈从文墓地的五彩石上,摆放着几束鲜花,碑前有几柱焚香,留下后人的景仰。(明星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2/Dec/253760.htm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