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描写社日(社日中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社日有何作用)

社日是什么节日快些社日是我国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也是容桂地区祭拜社神的时节。其实,容桂地区祭拜社神始于南宋(1127—1279)年间。不论官吏乡......

社日描写社日(社日中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社日有何作用)

社日是什么节日

快些
社日是我国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也是容桂地区祭拜社神的时节。其实,容桂地区祭拜社神始于南宋(1127—1279)年间。不论官吏乡绅以至黎民百姓,都要在这个时候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所以选择于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也许是“惊蛰”已过,雨水充足,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欲求一个吉利,于是祭祀社神,且自始及今,一传八百于载,可见这一习俗在容桂地区流传之久。
社日祭神始于周代以前,据汉代载圣所记的《礼记》中的《月令》、《郊特性》、《明堂位》诸篇中,就对这一习俗有所记载。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也对此有所记载。《郊特性》云;“社祭土而主阴气。……日用甲”。甲为天干之首,故取春分前后之三甲日举行社祭。但是《书经马诰》中又云:“越翌日戊午,及社于新邑”。这里记载的是戊日,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以社祭土,土畏木。甲日属木,木克土,所以远在周代的周人就不用甲日。《礼记月令》取《召诰》之义,故云:“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仲春之月就是农历二月。元日,接近春分前后之戊日。戊日属土,正合祭祀土神,这就是现在还沿用的立春五戊为社日的缘由。
社日有春秋二祭之分,春社祈祷人寿年丰,秋社则报祀社神。汉代以后,一般使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适当春分、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间中或有四时致祭者。这个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据载,祭土神者曰社。《诗小雅甫田》云:“以我齐明,与我牛羲羊,以社以方。”祭土神之所,即谓社宫、社庙。《左传昭二五年》云:“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即“二十五家为社”或“方六里为社”。社公即土地之神。
容桂地区昔日所立之社,必须种树,作为社的重要标志。故谓“社树”。容桂祭社多沿袭古例,在祭祀前一日,搜趣网社正及诸社人应祭者,各清斋一日,于家正寝,方可祭拜。社日那天,四邻并结宗为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由社正担任主祭,诸社人也随之祭神,然后飨其胙。社祭时所供之肉,谓之“社肉”也称“福肉”,祭后分给各户。所供祭之酒,称为“社酒”,俗谓饮之可以治耳聋,故有“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的诗句。而“社饭”,是社祭时所供的饮食,多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类,极之可口。餐后再品者,多取社日之前所采的芳茗,亦称“社茶”。或有在社日扮演杂耍者,TnrRHLrxeg也谓“社火”,大抵以滑稽取笑,不可悉记。
社日所降之雨,又叫社公雨,因社公社母不食旧水,故社日必雨,简称社雨。诗云:“数点霏微社公雨,两丛闲淡女郎花。”或曰:“社雨晴时燕子飞,园林何须觅芳菲”。昔日吟咏“社日”的诗赋甚多,唐代张籍《吴楚歌辞》中也有“今朝社日停针线”的诗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观社》中对社日也有生动的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豹面虎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农一响癫!”诗中把劳动人民在社日祈福迎年求丰收,吹箫打鼓,戴着豹面虎头的脸具,唱歌跳舞的狂欢场面跃然纸上。可是现在许多地方再也看不到这种场面了!鲁迅的家乡还做不做社戏呢?鹅湖山下还有那种“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吗?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容桂地区一些农村富裕起来,同奔小康,社日这个古老的民风又见复苏迹象。每逢社日,各户自动派人参加,自筹经费,祈祷丰年,喜庆丰收,所吃的“社饭”不是昔日的肚肺瓜姜、鸭饼腰子,而是有明堂的“九大簋”佳肴。“社酒”也不是那些“治聋酒”了,而是高级的中西佳酿。正好反映了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俗。社日那天,村民一直饮到金鸟西坠,桑柘影斜,容桂于是又呈现出“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欢乐情景。

社日中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社日有何作用?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社日作文450个字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www.souquanme.com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TnrRHLrxeg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搜趣网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社日的介绍

《社日》是诗人王驾(一作张演)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