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竹外桃花三两枝后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下一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下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

早春竹外桃花三两枝后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下一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下一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无限生机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qTNbo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想象事物画面难以传达的,诗人通过设身处地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回升,用触觉印象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www.souquanme.com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生命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qTNbo、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完美结合

竹外桃花三两枝后面两句是什么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附录: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解
《惠崇春江晚景》(又名《惠崇春江晓景》),为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画家、僧人,即欧阳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赏析】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春色展现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www.souquanme.com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清新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搜趣网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竹外花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什么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品鉴赏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什么?

“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