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描写(介绍唐太宗500字)

对李世民的全面评价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在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

李世民描写(介绍唐太宗500字)

对李世民的全面评价

李世民有两段自我评价很有名。 一段出自贞观九年(635),他说:“自古以来能够乱世成就帝业的,都是四十岁以上中年男人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三十三岁起事本人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岁就已经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就当上皇帝了。从武功方面来说,我已经胜过古人年轻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登基以后可以说我是手不释卷了解教化根本政治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KbnDHA所以说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过了古人。从周朝秦朝,周边民族时有入侵如今周边民族都已经臣服就是说从怀柔远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这三项成就,我个人品德哪里配得上呢?既然成就了这样功业怎么能不谨慎从事有始有终呢?” 这三方面的自我肯定实际上也定下了自唐以来对贞观和李世民高度评价的基调。 还有一段是在贞观二十一年(647),李世民说:“古来帝王虽然平定华夏,但不能征服周边民族。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我成就的功业却超越前人,这其中道理我不明白你们根据你们各自理解随便说说看?”虽然启发大家夸赞皇上在场的人还是不得要领,李世民只好自己总结:“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就,主要因为五个原因第一,自古以来帝王多嫉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而我看到臣下的优点,就像自己也具有这些优点。第二,人的品行能力,很难兼备,我能舍弃短处,而取其所长。第三,身为君主的,经常见到贤者就想拉拢心腹,见到品格较差的就想彻底摒弃,而我则是见到品德优良的就敬重之,见到差一些的就爱怜他们不幸,这就让贤与不贤,都能各得其所。第四,古来君主大多厌恶正直人士,或公开杀戮,或暗中陷害,没有一个朝代没有这种事。我登基以来,朝廷上站的搜趣网一个挨一个的都是正直之士,从没有罢黜斥责过一位正直的人。第五,自古都是看重原人士,而贬低周边民族人士的,而我对各族的爱护一样的,所以各民族依附我都像子女父母一样有深厚情感。这五条,就是朕成就今日功绩的理www.souquanme.com由。”说完以后,李世民还看着褚遂良说:“你担任过本朝的史官,你看我总结这五条,还算谈到本质了吧?”褚遂良说:“您的丰功伟业数都数不过来,您只举出这五条,是皇上您太谦虚啦!” 这一段,主要谈了用人气度和民族政策两大问题。他能够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确实与他在这两方面的心胸气度有直接关系。李世民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值得参考更值得继承。这些评价大体也不差,只是本文这里要说的是,他的自我评价有偏高之嫌。 且看贞观年间几起莫名其妙的案子。 案例一,贞观五年(631),有一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叫李好德,胡乱说了些话,因为涉及政治上的敏感话题,有诏书下令彻查。当时司法方面的主管部门是大理寺,大理寺的主管官员张蕴古得出的结论是:李好德有病,证据明确,所以,依据法律,李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这时,有一官员出来说:张蕴古的老家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好在相州做一把手。所以,张蕴古的结论有问题,是他们串通一气。当皇帝的最恨臣下结党营私,李世民一听这样的报告非常愤怒立即下令将张蕴古处斩。虽然李世民事照例表示后悔,但影响比前一案更坏。它直接影响了一个时期法官判案的态度。有记载说,自从张蕴古一案出来,法律界官员都尽量减低犯人量刑处罚。因为,对有罪者的量刑适当没有给予应有处罚的反倒没有官员的责任,而开脱罪犯的却要受牵连。李世民就此向大理寺主要负责人刘德威咨询:为什么最近法律执行起来比较严格了?刘德威说:责任在皇上啊。君主喜好刑法宽松那么刑法就宽松,君主喜好严刑峻法那么刑法就严峻。按法律规定:犯人有罪而法官没有给予其应有处罚,那法官也要被处以该刑名减三等的处罚;犯人的罪名,法官给予减免处罚而出现失误,那法官也要被处以该刑名减五等的处罚。实际上呢,现在法官没有给犯人定罪的就没啥事,减免刑罚的搞不好自己就是重罪。所以现在有关官员都求自保,遇到案件就很难给犯人减免处罚了,而是争着给予较严重审判。这就是执法官怕自己受牵连啊。 这段记载说明,一,贞观的死刑案件少,确实是统治有意为之,是精心设计刻意经营太平景象。二,说明执法从轻与从重的标准并没有一定之规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以长官意志官场风气转移当然,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案例二,贞观二十年(646)有人控告刑部尚书张亮谋反,证据是,张亮豢养儿子五百人,还和几个江湖术士交往,说自己的名字神秘预言相合,于是考虑起兵造反的事。李世民看到是高级官员涉案自然十分重视,派马周调查结果是张亮谋反证不足。但李世民不这样看,他认为:张亮好端端这么嘎巴脆的干儿子干什么?不是想谋反是什么!在朝廷上发动百官来讨论,大家都一致认为张亮谋反属实,应该处斩。只有李道裕一人坚持认为此案张亮谋反的证据不充分。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到狱中和张亮诀别然后处死张亮。过了一年,刑部二把手职位空缺命令宰相提出参考人选,拟的几人,李世民都不满意,后来他想起来李道裕了,理由是:他当年说张亮的案子没有明确的谋反证据,说的很准确也很得体。当时朕没有听从的话事后感觉很后悔。这时他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但为时已晚。 李世民并非不犯错误的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超人,虽然不能避免旧时帝王任意操纵权力和司法的毛病不可能对正直之士“未尝黜责一人”。但他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帝王,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会反省自己的言行,承认自己的过失,对以往的错误予以纠正;个人的情绪言行,则尽量有所克制。他没有简单掩盖抹杀自己的过失,而是公开搜趣网表示悔意,在帝王当中,这样的心胸也属于得了。 这些记载,也是李世民自我评价的一个侧面,值得我们注意同时,这也是贞观之治能够名留青史的一个原因。

李世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李世民是个优秀的皇帝。其实本身和杨广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战功卓越、都是次子、都是透过不正当方法继位。也都开疆扩土、被突厥人称可汗〈一个是圣人可汗,另一个是天可汗〉,且都在高丽受挫。〈最讽刺的,杨广的孙子被表兄李渊所篡,李世民的孙子被嫔妃武媚所篡〉
李世民最受非议的一点,即是玄武门之变,再来就是改史书。史书记载:李世民「以古为镜」的翻看史官描写自己的实录,并将玄武门之变和周公平叛相比〈因此,史官当然把玄武门之变写成周公平叛了〉。尽管他下令:照时写,不必替我隐瞒但是史学仍然强烈怀疑他是想藉由这种手段替自己辩护甚至在晋阳起兵的史实,都完全写成李世民的功劳,李渊完全被放到被动地位。因此,李世民改史的可能性是存在

赞美李世民的诗词哪些

1、

《荥阳唐高祖太宗石刻像〈并叙〉》

年代: 宋 作者: 苏辙

荥阳大海院高齐石像二,高不数寸,而姿制甚妙。
唐高祖为郑州刺史,太宗方幼而病甚,祷之即愈。
因各为一碑,刻弥勒佛,且记其事,至今皆在。
元祐二年九月,祭告永裕陵,过而观焉,作小诗以授院僧。
谁言肤寸像,胜力妙人天。
欲疗众生病,阴扶济世贤。
身微须覆护,眼净照几先。
岂为成功报,犹应历劫缘。

2、

《读唐太宗纪》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宫府相图势不收,国家何有各自谋。
纵无管蔡当时例,业已弯弓肯罢休
弟兄相贼斁天伦,自古无如舜苦辛。
掩井捐阶危万死,不闻亲杀鼻亭神。
佐命诸公趣夜装,争言社稷要灵长。
就令昆季尸神器,未必唐家便破亡。
建成回马欲驰归,元吉行趋武德闱。
若使两人俱得去,却於何处极兵威?
嫡长承祧有大伦,老公爱子本平均
只知世上寻常理,争信英雄解灭亲。

3、

《西江月 读通鉴唐太宗掊魏徵碑,有感而作》

年代: 元 作者: 胡祗*

晚食甘于粱肉,徐行稳似轩车。直须朝暮苦驰驱指望凌烟高处。前日丰碑旌表今朝贬*妻孥。喜为正直怒奸谀。自古忠臣良苦。

4、

《咏史下唐太宗》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
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

5、

《拳毛騧唐太宗所乘马御墨亲题其下》

年代: 宋 作者: 释宝昙

太宗自是人中龙,黑闼未当鬼蜮雄。
谷城洺水龙自若,天遣此马收全功。
欻然一举雷电起,智名勇力不入耳
身当矢石不忍嘶,我宁饮血不饮水
人间只作拳毛看,谁知忠义事所难。
归来四海一家日,锦茵却覆黄金鞍。
万金赖有不死药,御手摩挲箭痕落。
西风顾影一长鸣,身在天闲意沙漠
驌驦在御臣的卢,郭家师子诚仆奴。
画师画肉不画骨,权奇无乃天之徒。
宝墨淋漓三十六,几代流传到华屋。
真人固在马不亡,堪愧驽骀费粟。

李世民的外貌,性格特点200字

正史几乎找不到任何对李世民容貌的描写。《册府元龟》记载李世民四岁(虚岁)时家里来了个说自己会看相书生,对高祖说你是贵人,你的儿子是大贵人。又夸李二长得真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啊!对高祖说你就是因为这个儿子才得贵,你将来得靠他才能创建功业,等他长到二十岁一定济世安民了。高祖听了这些话心里好怕,等书生告辞出来,就派人去杀人灭口,但那书生早就不见了。这个传说很不靠谱,一看就是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编的。“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过是对帝王的吹捧,很难说龙凤长什么样。
他的相貌仅在野史里留下了一点蛛丝马迹。宋陶谷在 《清异录髭圣》说:“唐文皇虬须壮冠,人号‘髭圣’。” 意思是说李世民长着一个大大的脑门,一副蜷曲的大胡子。又说人言太宗虬须,须可挂角弓,说明胡子很硬很结实,但其实李世民的身体不怎么结实,三十多岁就差一点病死,从此再没有生儿育女,后来又长年被气疾、风疾困扰,还不到五十岁就卧病不起。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世民容貌“英毅”,说白了就是非严厉比较瘆人,不熟悉的人刚见到他的时候都吓得够呛,连话都说不连贯。甚至和他私人关系很近的大臣如房玄龄,在他发怒时也吓得面无人色浑身打颤
有一个故事许可加深人们对李世民之“威仪”的 印象:一次李世民接见一个叫程名振的将军,因应对不合意李世民大发雷霆,程名振则神色自若继续谈论自己的观点,李世民很是惊奇回头对心腹大臣们说“程名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我,第一次晋见都能在我发怒时这么镇静,真是个奇人”。这里所说的虽然是容貌,但“相由心生”,李世民的容貌神情表现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方面。
而一般史家都认为,这表明李世民个性强横坚毅甚至刚愎凌人的一面。 在具体处事行为上,则有几个人的死为李世民之“骄暴”做为注脚首先是卢祖尚的死:政变上台之后,李世民决定把卢祖尚打发到交州(越南)做刺史,但卢以去那种太偏远地方会要了他的命为由不肯去,经劝说不起作用,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庭斩了卢祖尚。
还有两个人,一个叫孔德绍,一个叫薛德音,都是大世族子弟名士。这样两位分别依附于依附于窦建德和王世充//www.souquanme.com掌管的都是文檄写作。李世民在洛阳、虎牢战役消灭王、窦两大割据势力之后,立刻就把孔德绍和薛德音抓来以“为檄不逊”的罪名杀掉,其中孔德绍还是被扔下楼去活活摔死的。李世民杀这两个人亦纯粹是咽不下这口气要争一个面子
苏威是隋文帝时期的两大名相之一,治绩卓著、名重天下。在隋炀帝时期也算是重臣,但是年纪老了愈发怕事加上炀帝杀了另外一位名相元老高颎之后,表现得畏首畏尾,甚至谎报平安。洛阳城破,这位老丞相来见李世民的时候摆了下谱,结果被李世民拒不接见,还派人堵门数落他一顿。
贞观六年,唐太宗加封左光禄大夫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对他说:“武德年间,你曾向太上皇直言进谏,申明我有打败敌人平定疆土的功劳,不可以罢免我。我本性刚烈,如碰到挫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从而导致疾病终至死亡今天为了表彰你的忠心正直,所以将升迁你。”陈叔达回答:“我认为隋朝父子自相残害,是导致灭亡灾祸,我那时怎能容许眼看车要倾覆,而不管后车不改前辙呢?这正是我极力进谏的原因。”太宗说:“我知道你并不是为我一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国家大计。”武德年间,因李世民野心勃勃,老想跟哥哥争太子之位,甚至不惜毒计陷害太子。李渊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想罢免李世民,但又担心他受不得挫折会气死,所以才一直拖了下来。陈叔达是不想看到李渊后悔才提醒的,也谈不上站在秦王一边。李世民之心胸狭窄、性格骄暴,由此可见一斑

形容“李世民”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李世民”的词语有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碧血丹心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