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半根草去的上一句(不带半根草去上一句是啥)

不带半根草去上一句是啥?”不带半根草去“的上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这句教......

带半根草去的上一句(不带半根草去上一句是啥)

不带半根草去上一句是啥?

”不带半根草去“的上一句是“捧着一颗心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搜趣网这句教育名言,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意思是非常高尚,全是付出,不要任何回报,这句话是著名的学者陶行之老先生的教学态度,也是他的办学理念。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扩展资料:

主要贡献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意思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教师生涯的最好写照。是啊,教师的一生,爱与责任同行,爱是责任的体现,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相得益彰。
“捧着一颗心来”,这颗心便是爱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搜趣网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师德的制高点,教师要用爱心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爱其实很简单,老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信任的点头,在学生眼里都是一种爱。爱学生,要求老师必须具有童心www.souquanme.com,“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他也曾经是个孩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看似幼稚的言行举止。和学生相处的日子里,你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在他们的画中,气球会绽开笑脸。在他们的口中,对老师会喊出“妈妈”、“爸爸”之类的错误称呼,这时候我们老师应该回以微笑,要知道,这正说明了学生已经感受到老师那颗愿意与他们亲近的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们,这是当老师的艺术。
“不带半根草去”,说的是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而这奉献精神就体现在教师的责任感中,责任是师德的着重点,教师工作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说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段话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一旦踏www.souquanme.com上教师这条路,不可避免地就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要知道,“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于教师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地失败!”老师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为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

捧着一颗心来,带着半根草去。是谁说的

陶行知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果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是无法成功的。教师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桥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工程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谁写的?

这句话出自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先生为新安小学的对联题词,陶先生亲自兼任名誉校长,写了一搜趣网幅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意思是老师要热情、富有爱心,做事不求回报 ,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是教育名言,尤指老师把爱撒向学生,而不带有任何功利心。

表达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态度,也是他的办学理念,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扩展资料:

陶行知主要贡献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行知

相关推荐文章